喬志峰
曾幾何時,外出求學的學子只需一身單衣、一床被褥,便踏上了漫漫求學路。“窮學生”成了社會上對他們略帶調侃的親切稱呼。“寒門出貴子”的故事也不斷上演,學子們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努力,改變了自己乃至家庭的命運,也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可是,時代不同了。社會在進步,學生的“裝備”也與時俱進,不斷升級換代、豐富多彩起來。除了普通生活用品,很多學生還要擁有筆記本、手機、平板電腦這“新三樣”,缺一不可。配齊這“新三樣”,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如果孩子非“蘋果三件套”不玩,更是成本不菲。這就導致很多大學生的生活費虛高,那么,如何才能遏制這種現象呢?
上大學確實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在大學四年里,學生過著相對獨立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費自己做主,這就難免出現花錢不當的情況。但凡事要有度,應按需購買、量力而行,絕不能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讓自己的父母為難。既然上了大學,也都不是小孩子了,應當具備最基本的理性和責任感,體諒到父母的辛苦。
而作為家長,也需要把握住自己,不能因為溺愛而對孩子無原則遷就,孩子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這樣做,不僅給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養成,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合格的父母應多關注孩子人格、性格方面的成長,以及能力的培養,控制孩子的不合理經濟支出。
同時,在對孩子的引導方面,全社會其實都有責任。自覺遏制浮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營造起更理性、更陽光的社會氛圍,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作為學校和教育者,更應該充分發揮作用。現在,應試教育依然大有市場,分數和升學率依然是很多學校孜孜以求的第一目標,國外很普遍的勞作課、實踐課、理財課等在國內學校鮮得一見,即使有,也多名不副實。至于品德教育,則常淪為對定義、概念的死記硬背,難以入腦、入心。所有這些方面,今后都有進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必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事情都要“從頭做起”。邁入大學校門的時候,態度端正、心態陽光,必將深刻影響4年的大學生活,甚至還可能影響到今后相當長的一段人生。人和則家興、少年強則國家強,家庭新的“頂梁柱”、國家新的棟梁,都由此起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