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琴

摘要:目的 探索腦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價值,且觀察其對患者運動功能造成的影響。方法 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患腦卒中的120例患者,參考隨機雙盲分組法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參考組共有60例,行常規護理干預服務;早期康復組共有60例患者,在接受與參考組相同護理服務的同時,加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分別對兩組患者干預前與干預后的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比較分析。結果 早期康復組干預后的FMA評分、BI評分均較干預前與參考組干預后更高(P<0.05)。結論 腦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腦卒中;肢體功能;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134-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呈逐年增加趨勢,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且顯著增加了患者家庭的負擔[1]。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待腦卒中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后及時給予合理的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及肢體功能[2]。我們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患腦卒中的50例患者,施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服務,效果較滿意,現總結護理措施及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患腦卒中的120例患者,參考隨機雙盲分組法把患者隨機分為2組:參考組共有60例,包含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45~84歲,平均年齡(68.14±7.83)歲;平均病程(31.42±8.05)d;疾病狀況:腦梗死患者41例,腦出血患者19例。早期康復組包含40例患者,包含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49~85歲,平均年齡(69.27±9.15)歲;平均病程(32.29±10.15)d;疾病狀況:腦梗死患者43例,腦出血患者17例。兩組的以上資料對比分析,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120例患者均滿足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單側肢體偏癱表現;③生命體征基本保持穩定;④均無合并癡呆的患者;⑤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同意。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②合并語言障礙,且無法配合護理人員的相關工作;③合并認知或智力障礙的患者。
1.3方法
參考組確診后接受常規神經內科護理干預服務,而早期康復組則在接受與參考組相同護理服務的同時,加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3.1心理護理干預 本病患者因受到自身病情的影響,因疾病的突發而使患者產生肢體功能障礙,使患者產生顯著無能和無助感,甚至會產生悲觀、無助、輕生、厭世等不良念頭,進而對患者的病情康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護士應加強和患者的交流,且根據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和需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明顯促進患者的病情康復。
1.3.2體位護理 ①仰臥體位干預:保持患肢上抬,掌心朝上,在患者臀下墊一軟枕,使腳背上翹且與床面構成90°,下肢保持中立位,同時適當墊高患者的患側手足,從而有效促進靜脈回流;②患側臥體位干預:患側臂保持前伸,手指朝外旋轉拉開,掌心往上,健腿保持屈曲朝前,放在體前并在枕上支撐,以使患者退步往后微屈;③健側臥體位干預:將軟枕墊在患者胸前,使患肩、肘及腕關節保持伸展,以布卷持于患側手上,切記垂腕,使大拇指、四肢分開,患腿屈曲往前病放在另一支撐上,確?;颊呦?、髖自然放置。以上體位可交替變換1次/2 h,主要以側臥位為主。
1.3.3床上訓練干預 待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后,按摩患側肢體,使患側肢體經被動運動逐步鍛煉到關節活動,同時幫助患者翻身、移動,使軀干適當旋轉及彎曲,盡可能矯正坐姿,鍛煉2~3次/d。
1.3.4語言功能訓練 清醒后護士應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口腔訓練,包括發聲訓練、咽腭閉合等。通過使患者跟著標準語語音進行訓練等方法訓練患者的語言功能,但需對患者的訓練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防止疲勞過度。
1.3.5下床活動 等到患者肌力康復之后,護士應幫助且結合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下床訓練,如輔助步行手杖訓練、平衡桿內訓練、步行及臺階訓練,由小至大酌情提高運動量,訓練3次/d。
1.3.6日常生活干預 責任護士需指導患者行步行、上下撞梯等基本訓練,同時幫助及指導患者行進食、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訓練。
1.4觀察指標
通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與Barthal指數針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狀況變化與日常生活能力變化進行評估。
1.5統計學方法
收集相關數據在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經?字2檢驗法分析,以頻數與百分數進行描述;計量資料經t檢驗法分析,以(x±s)進行描述,(P<0.05)代表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早期康復組干預后的FMA評分、BI評分均較干預前與參考組干預后更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致殘率、死亡率較高的疾病,資料表明,近70%~80%腦卒中患者治療后遺留有程度不一的偏癱、失語癥狀[3-4],從而對患者的自理能力與身體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康復理論認為,雖然腦卒中患者的腦細胞受損,但由于機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或結構存在一定的可塑性或重組能力,如果條件適宜,患者的部分神經元可獲得再生。早期針對腦卒中患者行康復護理干預,合理的心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合理的體位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同時通過合理的床上、下床及日常生活訓練等干預能夠明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5~6]。本研究顯示,早期康復組干預后的FMA評分、BI評分均較干預前與參考組干預后更高(P<0.05)。由此可見,腦卒中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其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蘭麗梅,彭惠蘭,楊秋菊,等.時間護理聯合唇舌功能訓練在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2,33(22):3508-3510.
[2]肖紅,王芳,張丹,等.腦卒中患者及照護者腦卒中知識認知狀況與護理康復需求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4-6.
[3]郭瑞,劉悅.強化肩胛帶訓練對經四子散熱敷治療的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及其早期康復護理效果[J].貴州醫藥,2016,40(3):329-331.
[4]許鳳蓮,葉蘭芬.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1):163-164.
編輯/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