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不僅關系著解決我國13億多人口的吃糧問題,同時更關系著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發展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近年來,為大力改革農業發展體系,我國逐年加大了對以糧食加工業為主的農業發展資金、政策支持力度,農民的經濟收入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及限制,導致目前我國糧食加工的產業化發展進程仍然充滿坎坷。為此,我們有必要就目前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展開一番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借助對下文的研究為解析我國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問題的完善路徑提供更多的可參考意見。
目前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產業化發展要素分布不均。充足的糧食資源和先進的加工技術是有效促進我國糧食加工行業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兩個必要條件,二者缺一不可。但就目前我國糧食產業化發展資源配置來看,存在明顯的分布不均的情況。具體表現為,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糧食與技術資源過度集中于以糧食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為主的東北部產糧大區。這些地區依托其天然的糧食資源優勢吸引了大批深加工技術發展企業的進駐。而造成了北部、中部等糧食產量規模較小地區加工技術的缺失,不利于糧食加工產業在其區域內的實現。于此同時,由于東北等產糧大區大力發展糧食加工產業目標的制定,使其區域內的糧食資源很少被運出,這就造成了南方等糧食生 產能力較弱地區發展糧食加工產業化進程中糧食原料的缺失。對其區域內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之路形成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產業化發展實力不足。抑制各區域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來自于糧食加工企業自身有限的發展實力。這使得企業即便是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社會需求加大的情況下也難以有效促進其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為:首先,糧食加工企業以國企為主,其憑借著有國家支持作為后盾,因此在管理上表現的較為松懈,且面對逐漸成長起來的私有糧食加工企業,國企缺乏充足的行業競爭意識。其次,我國糧食加工企業主要的加工技術、設備等多是以國外引進為主,自主研發技術保有量較低。最后,由于新型糧食加工產品的面世,需要經過產品技術研發、市場宣傳、銷售渠道拓展等各個環節,基于前期投入較大,因此一些糧食加工企業為保持自身的穩定發展,而逐漸放棄了對一些新產品的研發。導致自身產品結構的單一化。
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路徑
完善我國統一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規劃的制定。為有效緩解我國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各個區域之間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缺失,而出現產業化發展差異等情況的發生。我國政府應積極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產業化布局統一指導規劃的制定,來實現在我國各區域之間有效實現生產要素的健康流動、供求信息的共享等。并在國家對各年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和分析的基礎上,為各區域每年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有效預防糧食加工產業在區域內的無序發展,而造成的資源浪費等情況的發生。
提升糧食加工企業產業化發展的綜合實力水平。糧食加工企業自身產業化發展綜合實力水平的提升是確保我國整理糧食加工產業化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性保障。為此,首先,企業應在國家的導向作用下,在企業內部積極樹立行業競爭發展意識。以促使企業能夠瞄準市場發展需求變化,來通過企業內部轉型升級改革的實現,促進企業糧食加工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糧食加工企業要針對自身科研能力有限,來依靠國家科研部門、農業管理部門的力量一起加大對先進糧食加工技術的研發力度。并通過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環境等,來不斷吸引更多的高素質綜合型糧食加工人才加入到企業當中,來實現企業自身糧食加工技術水平的提升。最后,糧食加工企業要結合對市場需求的綜合分析,來通過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辦法,實現對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如,花生在加工為花生油過后,其被剝下來的殼,以往基本都是被作為廢料處理掉。而通過市場分析,我們了解到花生的殼可以用于動物飼料的生產,進而實現結合市場需要鋪在原有生產線的基礎上,增設飼料加工生產體系,實現糧食加工過程中的綜合利用,促進糧食加工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作者信息:
胡盛安(1967.6-),男,漢族,遼寧營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糧食工程 ,飼料工程,食品科學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