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琳琳 孫瑩


摘要:目的 探討正念認知療法對胃癌術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胃癌術后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胃癌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正念認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為(42.29±3.29)分,SDS評分為(45.36±4.2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除共性癥狀及副作用維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維度得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正念認知療法能緩解胃癌術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正念認知療法;胃癌;焦慮;抑郁;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8-0145-02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胃癌已成為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1]。由于疾病的折磨、手術創傷的應激、經濟原因等因素,患者術后易發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喬·卡巴金創立了基于佛教禪修思想的正念認知療法,該療法是目前心理學研究的新興熱門問題,研究顯示其已應用于神經內科患者和慢性疼痛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本研究應用正念認知療法對胃癌術后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觀察其對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住我科的胃癌術后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符合胃癌診斷,具有一定溝通書寫能力,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精神心理疾病者。將8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途中患者出院4例,死亡1例,最終完成研究者對照組38例,觀察組3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手術方式、疾病種類、醫療費用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者胃癌術后常規護理。
1.2.2觀察組 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正念認知療法[5]。
1.2.2.1成立正念認知輔導小組 由本院心理科醫生1名及本科室4位責任護士組成,對該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指導其掌握正念認知療法的干預方式及評價方法。
1.2.2.2開展為期8 d的正念認知療法干預 第1 d:與患者溝通交流,感知患者內心感受,向其介紹正念認知療法的方法、作用及配合的注意事項,得到其理解并同意;第2 d:進行自我全身掃描60 min,分享其感受30 min;第3 d:進行躺姿正念呼吸30 min,自我全身掃描40 min,分享其感受20 min;第4 d:身體正念練習30 min,呼吸空間練習15 min,負性情緒事件日歷表15 min,分享感受20 min;第5 d:身體呼吸正念練習30 min,感受愉快情緒20 min,感受負性情緒20 min,呼吸空間練習15 min,分享其感受20 min;第6 d:身體呼吸正念練習30 min,呼吸空間練習15 min,感受不愉快情緒,打開身體之門15 min,感受的分享20 min;第7 d:對身體、呼吸、聲音、想法進行正念練習30 min,呼吸空間練習15 min,嘗試打開思維之門20 min,感受的分享20 min;第8 d:對身體、呼吸、聲音進行正念練習30 min,正念冥想20 min,呼吸空間練習15 min,分享其感受20 min。
1.3評價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胃癌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LICP-LU)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電話回訪進行評分資料的收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50分則認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抑郁自評量表≥53分則認為患者存在抑郁情緒[6]。胃癌患者生存質量量表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共性癥狀及副作用和特異項目共5大內容,共40個條目組成,每條目分為1~5分5個評價等級[7]。實施問卷調查的調查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及考核,調查時使用統一調查用語,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1.4統計學方法
采集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生存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共性癥狀及副作用評分無統計學差異,其余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正念認知療法可有效緩解胃癌術后患者的負性情緒
胃癌患者從確診到手術治療及化療階段,均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易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絕望等負性情緒。有研究表明[8],癌癥患者的心理負性情緒發生率達65.9%~73.4%,本研究也證實,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較高,說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個月后干預組患者SAS、SDS評分較前明顯降低(P<0.05),表明正念認知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究其機制是因為正念認知療法對于患者的負性情緒采用的是“面對”,而不是“逃避”的應對方式,具體表現為:機體產生的念頭、情緒是“心理事件”→對于這些事件,無需做出喜歡或排斥的選擇,和平共處→對于痛苦的情緒,機體要以平靜、同情、耐心的方式去接納,擺脫逃避的應對方式→面對自我負性情緒的心理時,進行適合自己的判斷和分析[9]。同時,在運用正念認知療法進行負性情緒管理時,應遵循堅持性原則、從容性原則、安靜性原則及選擇性原則,進行正念練習時,應選擇在個體的負性情緒不是太盛時,因為此時機體無法很好覺察自己,應在情緒相對穩定時練習效果更佳,本研究在該方面有不足之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期望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
3.2正念認知療法可提高胃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隨著醫學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胃癌患者對于術后的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對于胃癌患者治療的目的已不僅僅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更為重要的是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傳統的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正念認知療法是一種運用正念訓練的方法用以解決長期抑郁癥復發的一種心理療法,它與傳統的認知療法最大的區別在于,傳統療法關注的是改變患者的不良思維,正念認知療法則是去觀察、接受這些思維,采取和平共處的方式,從而減少負性思維的影響[10]。本研究在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充分調動了患者康復的積極性,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主動參與營養和活動計劃,提高了患者自我照護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顯示,1個月后干預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正念認知療法可明顯提高胃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張秀珍,張露,等.醫護一體化護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負性情緒和術后康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4):39-40.
[2]趙詠梅.家庭有氧運動對胃癌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21(2):235-237.
[3]趙春娟,張艷,陳劍蘋.正念認知訓練在神經內科ICU綜合征干預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4):1506-1509.
[4]王婷婷,李敏.正念認知療法干預慢性疼痛患者的臨床效果[J].江蘇醫藥,2016,42(12):1392-1394.
[5]黃明明,王立君.正念認知療法及其預防抑郁癥復發的研究評述[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12(10):9-12.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4-197,235-237.
[7]孟彩娟,俞耀軍,蔣月林.心理護理干預對胃癌患者疼痛、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5):140-143.
[8]張繼紅,徐宇紅,湯黎明,等.協同護理模式對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病人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7):2454-2456.
[9]孔紅禮.個人情緒管理新方法--正念療法[J].大眾心理學,2012,10(2):43-44.
[10]吳瓊,石林,夏志鵬,等.不同時長和內容的正念訓練對抑郁的干預效果[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4):685-68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