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濤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生活情境;數學興趣;應用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170-01
1.數學生活化
所謂數學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2.為什么要數學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
在學段目標中也提出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由此可見新課程理念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以及對數學生活化的重視。
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忽視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 卻不會解決和它有關的實際問題, 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的脫節,這樣學生就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3.怎樣做到數學課堂生活化
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呢?
3.1 創設生活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提出問題。
比如,我在教學《數字編碼》時的導入:同學們,我教大家快一個學期了,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了解,同學們想不想更詳細地了解關于老師的個人信息呢?學生想當然的愿意。那好,請看我的個人資料,你能猜猜每一組數字所包含的信息嗎?(出示數字信息)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很快猜出相關信息。
緊接著,我指出在這組數字中,有一個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伴隨我不會改變,猜猜是什么?身份證號碼。自然引入課題。
這時問關于身份號碼,你想了解什么?相信此時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待,體驗到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數學、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3.2 捕捉生活素材,體會數學。再次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話:"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即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比如布置學生課前收集家長及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并簡單了解身份證號碼含義。
借助學習指南自主學習:觀察自己及父母的身份證號碼,看看有什么發現?小組學習:交流各自發現的身份證號碼中所包含的信息。
在學生了解身份證編碼規律后,又引入幫小明解決問題的環節,以此探究出身份證編碼的又一特點--唯一性。
這些環節無疑能教會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實現了探究問題生活化。
3.3 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例如教學《數字編碼》中關于排查犯罪嫌疑人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學生極有興趣。在一系列的觀察、分析、排除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對身份證號碼編碼規律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同時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包括讓學生運用課上所學到的知識為自己編學號這一環節也是對解決問題生活化最好的詮釋。
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這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關注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