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彭靈蘭
【摘 要】習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精華,英漢習語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文字轉(zhuǎn)換,更涉及到不同文化的輸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從文化的視角研究習語翻譯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在翻譯習語時,譯者應正確、恰當?shù)剡\用歸化和異化的原則處理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因素,使譯文在傳達源語語義的同時,促進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和廣泛傳播。
【關鍵詞】習語;翻譯;文化交流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WANG Tao1 PENG Ling-la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2.Librar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Abstract】Idiom i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essence of a n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volves not only the language transference but als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idiom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handle cultural eleme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so that language transference can be achieve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Idiom;Translation;Cultural exchange
0 引言
習語是指一門語言中結構和形式相對固定的詞或詞組,其意義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的特點。廣義上講,習語包括成語、俗語、俚語、諺語、歇后語、行話等,其表現(xiàn)形式形象生動,言簡意賅,表意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給人一種妙趣橫生、美的享受。對于翻譯工作者而言,英漢習語翻譯是一項艱巨而不可回避的譯題,眾多學者曾從詞句和語篇等層面對英漢習語翻譯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習語更多時候承載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宗教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因此習語翻譯不僅僅是對文字解碼、再編碼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習語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的輸出,正如謝天振教授所言:“無論多么好的譯文如果失落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會使讀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遺珠之憾,有時還會使讀者產(chǎn)生錯誤的印象。”[1]
1 文化翻譯觀
在經(jīng)歷了從語義學、符號學、描寫及應用語言學等角度來研究翻譯之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翻譯研究迎來了文化轉(zhuǎn)向(cultural turn / shift),代表人物便是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教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具體含義主要包括:首先,文化應該是翻譯的基本單位,翻譯不能僅僅停留在詞語、句子和語篇的層面;其次,翻譯不僅僅是對源語信息解碼、重組的過程,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交流的行為;再次,翻譯應從對源語文本的描述中走出來,實現(xiàn)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才是最終目的;最后,翻譯是一種歷史行為,是為了滿足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中不同群體的需要。[2]
巴斯奈特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diào)了文化在翻譯中的特殊地位——由于語言和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文化而并非語篇應被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簡而言之,巴斯奈特認為,翻譯絕不是一個純語言的行為,它深深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之中,翻譯就是文化內(nèi)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原語與譯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3]這就為廣大翻譯工作者從文化的視角研究英漢習語翻譯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保障。
2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習語蘊含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2.1 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差異
英漢語存在著大量基于歷史典故的習語,其各自蘊含的文化意義深遠,無法僅從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若將漢語中的“東施效顰”僅僅譯為“Dongshi frowns just like Xishi.”,不僅字面意思顯得生硬,還會使西方讀者覺得費解,產(chǎn)生關于“東施”、“西施”等一系列疑問。同樣,英語中的“meet ones Waterloo”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會產(chǎn)生“為什么是‘遭到慘敗?”的疑問,這些都是基于典故的習語文化意象在翻譯時被丟失的緣故。
此外,地理環(huán)境也是造成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海洋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因此西方人的語言中不乏有許多關于海洋、海水的習語,而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tǒng)的以農(nóng)耕為主的民族,稱自己生長在黃土地上,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對土地的熱愛和依賴。形容一個人花錢大手大腳可以用“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這一習語,英文喻體用“water”,而中文喻體卻用“土”,這正體現(xiàn)了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深深地影響著英漢習語的表達習慣。
2.2 政治經(jīng)濟制度差異endprint
歷史上,西方國家人民長期受君主制的壓迫,很多習語,如“The king and pope, the lion and the wolf. (國王與教皇,獅子和豺狼)”體現(xiàn)出人民對君主或教皇的不滿和憤恨。在古代,長期的封建制度使中國人民飽受地主奸商、貪官污吏的壓迫和剝削,由此產(chǎn)生的諸如“官逼民反”、“無商不奸”、“官商勾結”等習語主要體現(xiàn)出古代中國人民對官商的憎惡。
2.3 風俗習慣差異
英漢習語也常常體現(xiàn)出兩個民族不同的民風和民俗。眾所周知,中國人對“龍”有著特殊的圖騰,認為“龍”能給人帶來吉祥和好運,古代帝王把自己稱為“真龍?zhí)熳印保腥A民族也被譽為“龍的傳人”,由此產(chǎn)生的習語如“龍騰虎躍”,“望子成龍”更是體現(xiàn)出中國人對“龍”的特殊的感情。與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龍(dragon)”被視為一種會吐火傷人的怪物,是不祥的征兆,常常與“邪惡”、“兇殘”聯(lián)系在一起。在翻譯此類習語時,一定要關注中西方民族的風俗習慣對翻譯產(chǎn)生的影響,避免譯文的尷尬。
2.4 宗教信仰差異
宗教信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語言行為,英漢語均能找到大量與各自宗教信仰相關的習語。西方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許多習語與《圣經(jīng)》有關,如“The leopard won't change its spots.”出自于《耶利米書》,有的習語甚至直接包含“church”、“God”等詞語,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而在中國,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在漢語中也能找到大量與之相關聯(lián)的習語,如“五體投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
2.5 價值取向差異
各民族不同的價值取向也體現(xiàn)在各自的習語表達中。對同一事物或品質(zhì),中國人與西方人的理解有時恰恰相反。在中國人眼里,“謙遜”是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價值取向,因此產(chǎn)生了如“滿招損,謙受益”和“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習語表達;但在西方文化中,謙遜與自信相互對立,謙遜的人往往被認為不夠自信。“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就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謙遜”表現(xiàn)出的負面印象,也體現(xiàn)出其民族個性與他族人民不同的孤傲特質(zhì)。所有這些都表明文化差異在英漢習語翻譯中的重要性,翻譯工作者必須予以及時地關注。
3 英漢習語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原則
習語承載了不同國家、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在處理英漢習語翻譯時,譯者應基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充分理解兩種語言形式上的差異以及形式折射出的文化差異,從而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3.1 歸化原則的運用
歸化原則是指譯者在處理翻譯的過程中向目標語讀者靠攏,采取目標語讀者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當習語在目標語文化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時,歸化不失為一種恰當?shù)牧曊Z翻譯原則。
漢語若要表達做一件事同時達到兩個目的,常常用習語“一箭雙雕”。雖然中世紀的西方騎士不會把弓箭當作主流兵器使用,中西方卻在這一習語的表意中存在相似的意象,譯者不妨采取歸化的原則,將其譯為“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鳥)”;漢語習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英語中也有相同的表達意象,即“Once bitten, twice shy”;又如,英語習語“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與漢語習語“殺雞取卵”雖字面表意不同,但習語表達的意象卻存在異曲同工之妙,這時便可運用歸化的原則將其譯入目標語。歸化原則的運用不僅使習語翻譯省時省力,親切熟悉的表達更能使目標語讀者深刻領會習語在源語語境中的作用。
3.2 異化原則的運用
異化原則是指譯者在處理翻譯的過程中向源語作者靠攏,保留源語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當習語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對應或類似的表達意象時,譯者不妨采用異化原則,在傳達習語意義的同時使目標語讀者了解并體會異域文化的色彩,促進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漢語常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表達時間的珍貴,若將其英譯為“Every second counts.”,諺語的基本涵義雖得到了傳達,但文化意義卻有所失真,漢語的比喻修辭手法在譯文中喪失殆盡;若譯為“Time is money / gold.”,雖再現(xiàn)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原文中度量單位“一寸”隱含的“時間寶貴,給人緊迫感”的文化色彩卻已丟失。這時,譯者不妨采取異化原則,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將其譯為“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這樣既傳達了習語的字面意思,又保留了其隱含的文化色彩,英文讀者不僅了解了漢文化用“寸”來度量時間,更深刻體會到人們對時間的珍惜程度。再如,英語習語“a Pandoras box”采用異化原則將其譯為“潘多拉盒子”,更能激起漢語讀者的好奇心,探究“潘多拉盒子”的出處,理解其深刻寓意,最終明白這則習語常用來喻示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實現(xiàn)了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
3.3 兩種原則“度”的把握
由于習語承載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譯者在處理英漢習語翻譯時往往徘徊于到底運用歸化原則還是異化原則。歸化原則會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習語的含義,但過度的歸化可能導致文化信息傳遞的喪失;異化原則雖能很大程度上保留習語反映出來的源語文化特征,但過度的異化也會使目標語讀者因缺乏源語文化背景而對晦澀難懂的譯文喪失興趣。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英漢習語翻譯時,把握好兩種原則的“度”,既要準確傳達習語的基本含義,又要充分保留其文化特色,既要實現(xiàn)譯文的通順達意,又要做到有效的文化傳遞,這是每位翻譯工作者應該追求的目標。
4 結語
習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精華,任何割裂語言和文化來研究習語翻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文化翻譯觀的基礎上研究英漢習語翻譯有助于實現(xiàn)語言和文化的有效傳遞,正確而恰當?shù)匕盐諝w化和異化的翻譯原則對于實現(xiàn)這一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龐彥杰.文化翻譯觀下漢語意象移植的異化策略[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6-89.
[2]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2,365,383.
[3]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1990:8.
[4]陳晨.習語英譯的歸化與異化[J].北方文學,2011(5):122-123.
[5]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