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適合學習的情景,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重視學習目的教育,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盡量使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熱情。
二、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強化學習興趣和信心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數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掘情感的積極因素,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滿足。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教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教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漠不關心。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學生往往學習基礎差,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無興趣。如果教師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景,創設各種具有啟發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愛學”。
作 者簡介:江文元,男,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