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摘 要: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開拓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很好并有效的應用。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話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合作學習;運用方法
聽到一些地方的教師有這樣的困惑:新教材讓教師“講”得少了,讓學生“動”得多了,確實體現了素質教育;可是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怎樣讓他們“活動”起來呢?怎么知道他們每個人都參與了“活動”呢?我想以上“困惑”的出現是具有普遍性的。因為教材只是作為教學改革的載體,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容、思想和觀念。但教無定法,且現行大部分教材都沒有將具體的教法、學法、評價方法統一其中,可以讓教師們拿來就用。這其實是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對教改有充分的理解,對素質教育的要求有深刻體會,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啟迪學生的“鑰匙”,然后才能使學生接受、體驗素質教育的精神,逐漸形成其思想意識與行為。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與步驟
(一)合理分組,以優帶差
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進行合理的分組。保證是小組,每組以4人為宜,通常是前后桌組合,有利于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課堂紀律容易控制。同時也容易在組內分成兩對,進行一對一的活動。另外,我下意識地把優生和后進生穿插安排在一個學習小組,一個小組至少有一個同學是比較優秀的,在課堂上展開小組學習時,優生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小老師,他們耐心地教組員單詞的發音,或教組員讀句子,不厭其煩解答其他組員的疑問,你會發現這些小老師不但自己進步了,還成為老師的好幫手,為教師減輕了負擔。
(二)精心策劃,組織實施
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既是總體設計師,又是主要組織者,必須對合作學習精心設計。在實際操作中,要給予及時、適度的幫助。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結構是:個體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全班統一交流——個體得到修正——獲得新知識。整個合作學習過程是一個循環、更新、提高的過程。
(三)引入競爭,客觀評價
沒有競爭就不會有進步,競爭是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因此,通過單詞接龍比賽、口語朗讀比賽、對話表演比賽等形式,把競爭機制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要把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把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評價的最終目標。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并落實溝通式語言教學的精神,選用真實而有意義的教材。教學目標并非僅止于語言知識的傳授和灌輸,更注意培養言談、社會語言及溝通策略的能力。它以增強目標語言的溝通能力為宗旨,鼓勵學生把課堂內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教室外的各種情景實情境及場合。
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按各自能力與專長分工合作,發揮各人的優勢,相互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和緩解壓力的環境,學生不用擔心犯錯誤。許多研究表明,小組中的學習效果要比學生單獨自學或高度競爭狀態下的學習好得多。
事實上,小組合作對時間的使用和控制也常常比大班授課效率更高,在大班討論和授課中配合使用小組合作的教學策略,能得到溫故而知新、熟能生巧的效果。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在預習新課中的運用,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提前把預習的內容及要求告訴學生,讓小組成員根據要求查閱生詞和預習對話、課文、語法要點。小組合作學習在詞匯、聽寫和背誦教學中的運用,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學生要學好英語,必須記憶大量的詞匯和背誦一定的句子、課文,教師要每天及時落實學生的記憶情況。由于現在班容量大和教師每天要批改大量書面作業,教師一般沒有太多時間落實到每位學生。這時,小組合作學習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每天聽寫后,先給小組長批改,然后小組長交叉批改。對于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課后由組長重新聽寫,直到記熟為止。
小組合作學習在口語教學中的運用,口語教學必須進行直接交流,因此更依賴集體行為。教師先提出主題,合作小組在組員個人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加工,然后在課堂上推選代表演講。課堂上常用的會話練習也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完一段對話或一個小話題后,要求模仿自編新的對話。這時,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配,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教師和全體學生選出最佳表演小組,對表演好的小組給予肯定,對表演有欠缺的小組幫助和鼓勵。這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講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實踐證明,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信息加工、情感體驗的主體,而不再是知識與原理被動的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是在“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增強,在“探索”中發展,這是把“結論”轉化為“過程”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當然,合作學習也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或固定的模式。合作學習究竟要采用何種形式,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充分發揮其優勢,為新課程的教學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