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成
【關鍵詞】 閱讀;快樂;興趣;習慣;感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095—01
閱讀可以使人在遇到挫折時找到力量,給人智慧與勇氣,是一種最強有力的武器。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沒有一個教師不對學生講過讀書的重要性,沒有一個家長不對孩子講過讀書的重要性。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勢在必行,它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更是開啟語文教學的一把金鑰匙。語文教師應該利用好這把金鑰匙服務于教學,讓學生真正走進書的海洋,體會書中作者的喜樂,感受到閱讀的力量。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尊重學生閱讀選擇權
針對學生生活的實際,推薦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人文性較好的書給學生閱讀,使之慢慢養成閱讀習慣。筆者把閱讀教學工作歸結為“五個一”,即推薦一本雜志——如《讀者》;欣賞一個作家——如余秋雨;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推薦一篇好文章;做一系列專題對比閱讀。學生經過幾年“五個一”的閱讀訓練,大部分都能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積極地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向學生推薦文章,都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絕不代替學生做選擇。
二、整體感知文本,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涵蓋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度、分析水平和鑒賞能力等方面。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可從把握一句話的意思、文章的結構、文章思想內容等方面入手。
1.把握一句話的意思。把握一句話的意思是要正確理解關鍵詞語,正確理解含義抽象的語句,正確領會含蓄的語句。比如,上完李清照的《如夢令》,剛從那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回到現實生活中,筆者忽然回憶起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夢令》。于是就飛快地在黑板上寫下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大致解釋后,筆者說:“同學們,李清照的作品在古詩詞中是很有名的。老師寫的這首詞,展現了另一個形象的李清照,如果說上一首詩‘少年情懷自是得,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那么這首小詞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再了解一下她的生平,讀一讀,猜猜看,這一首詞又是她在什么時候寫的?寫出了她的什么心境?從何得知?如此一番講解后,學生來了興趣,興奮地讀起來,他們從“綠肥紅瘦”中讀出了春天的漸漸消逝,綠葉成蔭的盛夏即將到來。從“試問”“卻道”“應是”中讀出詩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詡,感嘆自己的青春易逝。一節課結束了,學生還在互背互誦。更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就有學生帶了李清照的全集在互抄,然后他們咿咿呀呀地讀著、誦著……
2.把握文章結構。這里所說的“文章”,可以是語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分析語段結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扣中心,以綱帶目。中心句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準中心句。二是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弄清結構形式,語段的層次便基本明晰了。三是抓標志,分析結構。語段里常運用一些關聯詞語或關鍵詞語表示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并列關系;“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一般是分總關系;“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系;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都是分析語段層次的突破口。四是辨語意,分析結構。有些語段,既沒有關聯詞語,也沒有外在的形式標志,分析結構時,就要認真研究各句內容,揣摩它與前后相鄰句子語意的疏密度。
3.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這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文章的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有文體特征意識:議論文中,論題、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征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二是要有分層意識: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三是要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總結才能全面、準確。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更有利于學生一生的發展。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