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
摘要:本文對壽字紋的文化內涵、應用方式及藝術特征三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詮釋,希望能為當代陶瓷藝術創作起到一點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壽字紋 清代陶瓷裝飾 應用
壽字紋包括簡單的壽字,涵蓋了反映福壽文化的各種圖案,成為我國清代陶瓷裝飾中最流行的裝飾紋樣之一。自古以來景德鎮陶工以多種藝術形式將壽字紋巧妙描繪在陶瓷上,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陶瓷的裝飾語言,提升了陶瓷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它不僅是一種書法藝術的獨特表現,還是一種書法藝術與陶瓷工藝的完美融合,更是一種民族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壽字紋的文化內涵
《尚書?洪范》記載:“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由此可見,壽居于“五福”之首,是人生中莫大的福分。壽與福相輔相存,正所謂“福中有壽,壽中有福,”因此,人們常以“福壽雙全”、“五福捧壽”等祈福求壽的文字或圖案來作為裝飾題材,也就不足為奇了。商、周時期,“長壽為五福之首”的文化思想對社會影響很大,“耆”、“孝”、“考”等與福壽文化相關的文字裝飾在當時的青銅器上屢見不鮮。春秋、戰國時期,道家興起,“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得以提倡,所有人都期盼長壽,珍惜生命,熱愛生活,而不追求虛無縹緲的“來世”。在這種“現世”的文化思想影響下,壽字紋被廣泛地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
古往今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不向往著長壽,而且關于長壽的傳說和典故也是數不勝數,如活過了夏、商、周三代的彭祖,即為傳說中的長壽典型,特別令人欽羨;再如后羿的妃子嫦娥為了追求長壽,不僅偷吃奔月的仙藥,還拋下親愛的情人,獨自飛上月宮,凄涼地活到了現在;又如秦始皇派徐福率領五百童男童女泛海東渡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藥,但是,他因長年疲勞于朝廷的政務及后宮的茍且之事,最后只活到了4 9歲,連所謂的“仙藥”都救不了他。從以上三個傳說來看,古人追求長壽的信念是堅定的,力量是強大的。因此,壽字紋這個象征著長壽的裝飾藝術能在清代陶瓷上風行開來,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推崇。
二、壽字紋在清代陶瓷裝飾上的應用方式
“既然希圖長壽是人們一種強固的信念,那么,這種信念就必然表現在人們的文學、藝術創造以及其他領域。”清代,福壽文化在景德鎮陶瓷裝飾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僅應用面廣,更是多彩多姿,最常見的應用方式是在陶瓷器的醒目部位用青花鈷料或者其它的彩料直接書寫壽字,同時運用浪漫的想象力將壽字紋演變成藝術性的創造,實現華麗轉身,如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所藏的清代光緒粉彩描金紅彩百壽紋碗(下圖),其腹部壽字的大小和布局是根據器物的規格及外形曲線而設定的,所有的壽字雖然書寫方式各不相同,但卻橫縱排列整齊如一,色彩艷麗奪目,可謂是壽字紋陶瓷器物中的精品。
“壽”字本身不是紋飾,但因其所含的文化意義重大,人們才把它圖案化,有團形的壽字紋、長形的壽字紋以及100各篆體壽字組成的百壽圖等。人們或把壽字寫成錯落而抽象的花紋狀,或將眾多的壽字拼成圖案,以作為陶瓷裝飾的組成部分。這種應用方式體現了陶瓷藝術的匠心獨運,彰顯出渾然天成、氣勢如虹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理念。
當然,清代陶瓷壽字紋的應用方式不局限于簡單的文字或簡易的圖案上,更精妙的是將壽字紋與福壽文化類的神話圖案結合起來,以形態各異、抽象不一的表現手法把神話中的東方朔偷桃、麻姑獻壽、南極老壽星及八仙慶壽等祈壽紋飾與壽字紋表現到了極致,賦予了更豐富、更深遠的文化意涵,以提升陶瓷的文化品位,增強陶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清代陶瓷常常以壽字為主題紋飾,以蝴蝶、蝙蝠、八寶及蓮花等題材為輔助紋飾,主紋與輔紋集聚在一個畫面上,用青花、粉彩、五彩及古瓷進行繪畫,彼此映襯,相得益彰,盡顯其華麗的藝術風采。
三、壽字紋在清代陶瓷裝飾上的藝術特征
壽字紋是清代陶瓷上最常見的傳統文字紋飾之一,其形式多樣,布局規整,筆力剛勁,寓意深刻,具有以下顯著的民族藝術特征:
1、文字與圖案的完美結合
清代,景德鎮陶瓷壽字紋的藝術語言往往是以文字為核心、以文字與圖案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的。雖然壽字在整個畫面上所占的空間有限,位置也不凸顯,甚至通體不見一個壽字,但是,陶工將寓意長壽的各種題材融入到陶瓷畫面中,不僅增添了陶瓷的藝術美感,而且凸顯了福壽文化的這一主題。
2、借物抒情,寓意深刻
清代,景德鎮陶工經常將自然界的長壽之物應用于陶瓷繪畫創作上,組成福壽文化類的吉祥圖案,如五只蝙蝠圍繞壽字的“五福捧壽”紋,長壽花、壽石與白頭鳥(又稱長春鳥)組成的“長春白頭”紋,龜與鶴組成的“龜鶴齊齡”紋,松與鶴組成的“松鶴延年”紋,麻姑與壽桃組成的“麻姑獻壽”紋,凡此種種都是以借物明志的手法來抒發陶瓷藝術創作者對長壽的信念與追求。
3、彌漫著濃厚的神話色彩
清代,陶瓷壽字紋一般都帶有神話故事,并常與壽桃聯系緊密,如神仙壽星拐杖上掛著壽桃的壽星圖,以長壽之果蟠桃為核心而展開的蟠桃會圖,東方朔三次在瑤池偷食蟠桃并活到一萬八千歲的東方朔偷桃圖等等。清代,景德鎮的陶工繪制壽桃之時都是采用翠綠色和褐色勾勒繁密的枝干,以黃色、紅色和粉色描繪壽桃,并在壽桃的中間書寫壽字。其畫筆精細,栩栩如生,將福壽的民俗文化和陶瓷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壽字紋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其福壽安康的意涵已遠遠地超過了文字的本身。壽字紋與陶瓷藝術的完美結合順應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潮流和時代的審美趨向,不僅在物質上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還在藝術上陶冶了人們的思想情操。它以其樸素的吉祥觀念,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滿生活的向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
參考文獻:
[1]王志昊.淺析清代陶瓷菊花紋與其它紋飾的組合[J].景德鎮陶瓷,2011,(1):35~37
[ 2 ]東兆.民間禁忌吉祥通書[ M ] .海南:海南三環出版社,1991.37
[ 3 ]楊子初.清代陶瓷特征[J].湖南: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6):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