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娜
(龍灣區永中第一小學,浙江 溫州 325024)
小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實踐與研究
王素娜
(龍灣區永中第一小學,浙江 溫州 325024)
本文從當下小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而帶來體質健康水平低下的現狀出發,認為給學生布置適宜的體育家庭作業是一項非常好的舉措;并著重從遵循設計原則體現多元結合、選擇作業的類型力求針對實效和采用適切的評價手段關注學練過程3個方面闡述了體育家庭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策略;認為有效的作業設計與實施不僅能夠彌補學生鍛煉時間的不足、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還能促進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體育課堂的延伸。
體育家庭作業;作業類型;作業設計;作業評價
《中國教育報》一項關于中小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表明:我國有60%以上的中小學生每天參加體育活動時間不足1h,87%的學生放學后從不參與體育活動或鍛煉;因此,如何拓展學生鍛煉空間,充分利用校外及節假日空閑時間,保證學生每天1h體育鍛煉時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給學生布置適宜的體育家庭作業,是保證學生有效鍛煉時間,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一項非常有效的舉措。
在眾多課外作業讓學生苦不堪言的情況下,筆者把體育作業引入到小學生家庭作業中,既能減輕學生的文化課作業負擔,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動力進行體育鍛煉,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培養了學生愿鍛煉、樂鍛煉、勤鍛煉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打基礎,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做法。
體育教學要遵循大綱的要求,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同樣也要依據大綱,不可不切實際,作業的設計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與教學保持一致。因此,體育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做到循序漸進、適量適時;另外,對家庭作業的內容、要求、形式及完成時間等都要交待清楚。
1.1.1 多樣與多類相結合 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如果學生每天都重復同一種練習,則會失去興趣,出現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在設計體育家庭作業時要富有創意,作業形式要新穎有趣,靈活多變。如布置提高學生耐力素質的作業時,除了布置學生參加晨跑外,還可變換布置連續跳繩500個、登山、反復跑樓梯等作業;多類則主要是指作業的內容盡量做到豐富多彩,既要有跑、跳、投的練習,也要有球類和游戲等內容,使學生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另外,還要盡可能地做到區別對待,對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讓學生有能力完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1.1.2 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目前,學校每周只有3~4節體育課,而教學內容較多,就憑一堂課時間的學習,學生很難熟練掌握技術技能。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教材內容,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重點布置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模仿和鞏固練習,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與技能。如廣播操、踢毽子、籃球投籃、排球墊球、技巧等。
1.1.3 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 體育教學除了讓學生增強體質外,還要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知識,因此,在布置體育作業時,要有觀看比賽、查閱體育資料等。例如,在排球單元教學時,我除了布置相應的排球基本功練習內容外,還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國際國內排球錄像比賽,了解排球規則,知道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日積月累,學生在身體素質得以提高的同時,也豐富了體育文化知識,陶冶了情操,為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打下理論基礎。
1.1.4 個人與小群體相結合 布置的作業要能讓學生獨自在家可以完成,也可適當布置一些小群體的活動與比賽,讓其與家人合作完成,如跳長繩、跳皮筋、多人游戲或小型比賽等。還可以在布置體育作業前,教師根據學生居住情況預先分好小組,選出組長,讓學生放學后在居住區組織活動并做好監督工作。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還可發展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意識的培養。
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不應局限于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還應注重學生主動實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創新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1.2.1 鞏固類作業 此類作業一般放在新授課之后,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和掌握課堂內所學知識、技能和技術,通過練習而有所提高。例如,廣播操、武術、球類、技巧等教學后,要求學生回家做給家長看,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練習,從而提高動作技術,達到熟練程度。
1.2.2 達標類作業 此類作業布置一般用于非技評的檢測項目,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目標性和方向性,我們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要求每位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后必須按要求完成規定作業。實踐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區別對待,不可一刀切,布置前首先做好預測,統計成績,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要求要放低,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達標要求提高,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績循序提高,在不斷地進步中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覺性。
1.2.3 自創類作業 自創類作業分自創游戲和自制器材兩種。自創游戲是指讓學生擁有主動權、自主權,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創新的游戲,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并活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自制器材則是指我們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利用舊報紙、礦泉水瓶、泡沫板等廢棄物進行器材的自制活動,并作為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體育器材。例如,讓學生利用空礦泉水瓶裝入沙子自制啞鈴可練習上肢力量,用廢報紙制作紙球進行投擲練習。
1.2.4 理論類作業 體育教學雖然是對學生體育技能技巧的實踐性訓練,但體育理論知識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內容。例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體育明星的資料、有關奧運會的知識、體育保健的常識及課后布置觀看比賽等,通過學習樹立榜樣,可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還開闊了學生視野,陶冶了情操。
體育家庭作業是否成功,效果如何,關鍵在于評價方式是否得當。評價方式用得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用得不好,就會使體育作業流于形式。但體育作業的信息反饋不能像其他學科改作業一樣一改便知,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觀察、分析,采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獲取反饋信息,及時利用這些信息,不斷加以改進,并定期進行檢查、評比、測試。
1.3.1 課堂檢查 學生的課堂表現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徑。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交流,以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1.3.2 家長評價 由于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意志力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體育作業的完成,所以為了保證作業完成的質量,我們制訂了微信簽到,把監控權交于家長,要求家長配合監督執行,由家長發視頻和簽到接龍(圖1)。
1.3.3 考試評價 以往的考試是一次性考試,一錘定音,學生沒有回旋的余地。對此,我們采用了開放的測試評價方式。例如,對某個項目進行預測,如果學生對考試成績不滿意,可申請下次補測;測試的時間也靈活多變,除了安排測試課外,還規定1周1次的課外測試時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進步情況決定補測時間。此舉可讓學生明白測試不是終點而是中點,不是壓力而是動力,從而使學生不再厭煩練習和害怕考試。
1.3.4 競賽評價 競賽是促進課外家庭作業完成的良好形式,要巧妙的運用競賽來檢測課外家庭作業效果,提高體育技能水平。首先,競賽活動要全員化、激勵化。在組織競賽時,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進來,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享受作業競賽帶來的樂趣。其次,體育家庭作業與課課賽相結合,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好每個學期的作業競賽活動內容。根據競賽項目,筆者設計了小組競賽和個人競賽,根據場地、器材、教學內容設計了鞏固類作業(廣播操或武術)、達標類作業(《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自創類作業(登山、用廢報紙制作紙球進行投擲練習)、理論類作業(有關奧運會的知識、體育保健的常識)。最后,在課內進行作業競賽評價,通過競賽結果、作業完成量化分,1周評價等方式來量化學生的家庭作業成效。(表1)

圖1 XX學校體育家庭微信簽到

表1 XX學校體育作業競賽記錄表
適當地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增加體育活動時間的同時,可以減輕學生的文化學習負擔,能夠使學生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身心得以平衡的發展。調查證明,同年齡、同性別的少年兒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不參加的身高約高4~8cm。
學生按照體育教師布置的任務,把在體育課堂中學會的各種運動技能在家進行展示,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展示自我,同時家長也能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學生可在完成體育家庭作業時,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家長的參與,有助于許多不良思緒和心理狀態的排解,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更有助于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的成長。另外,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體育家庭作業,能夠更有效地讓他們學會如何與小伙伴之間建立良好、友善的合作關系,分享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
體育家庭作業是開放的體育課堂。首先,活動的場所是隨意的、可多選擇的,可以是家中、小區、體育場館或野外等;其次,參與者是多元的,除了學生本人,還有家長、不同的伙伴等共同來參與鍛煉,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另外,其內容也是多樣的,可以是復習鞏固體育課教學的技術技能,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所喜愛的活動、游戲,還可以是觀看比賽、體育知識博覽。因此,體育家庭作業是開放的體育課堂,能促進體育課堂的延伸,對促進體育課質量的提高,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實踐1年體育家庭作業策略后,筆者對實驗班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作了數據分析:實驗后的及格率由原來92.85%提高到現在的97.61%左右,良好率由47.61%提高到了66.7%,優秀率由7.14%提高到了23.8%,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整體有明顯提升。
體育家庭作業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許多簡單有效的健身方法和運動常識,培養了學生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使體育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增強了學生體質,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家長關心學校體育的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氛圍,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 ] 祝蓓里.體育心理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2 ] 耿培新.體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3 ] 胡克英.小學體育教學[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G807.2
A
1674-151X(2017)12-115-03
投稿日期:2017-04-15
王素娜(1984—),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與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