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聰麗 段麗芳
摘 要 翻譯是對外傳播及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德宏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目前已有傣族、景頗族、德昂族及阿昌族四個少數民族的史詩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當前德宏州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及相關研究非常的薄弱,與發展及弘揚我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目標差距甚大。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少數民族典籍 外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90
A Survey of the Translation of Epic Poem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Deh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n Heritage
DUAN Congli, DUAN Lifang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Mangshi, Yunnan 678400)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and promote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resources are rich in Dehong. There are Dai, Jingpo, De'ang and Achang four ethnic minority epics have been classified as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them are very weak, an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goes the goal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Dehong ethnic minoritie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thnic minoritys masterpieces; English translation
1 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通過世代口耳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由于這種文化遺產深藏于民間,是各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因此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德宏州地處我國的西南邊陲,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這塊美麗、富饒的熱土上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五個世居少數民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及德昂族都創造出代表自己文化的文學典籍作品,包括傣族的敘事長詩《召樹屯》、景頗創世史詩《目瑙齋瓦》、阿昌族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根據國務院和文化部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統計,這些史詩已經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更多的是文化之間的交流。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號,其使用方式與表達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翻譯和出版民族史詩有助于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我州少數民族文化、增進中外文化溝通交流,對促進保護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及“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上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2 國內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況
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文化戰略,近年來民族典籍翻譯逐步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雖然廣大學者在不斷嘗試探索民族典籍外譯、出版等工作,也取得部分成效。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國,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離不開各少數民族的發展貢獻,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典籍作品翻譯不僅要翻譯漢語典籍作品,少數民族典籍翻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傳承及發展少數民族典籍這一寶貴的物質及精神文化,是民族學者及翻譯學者值得思考的重大問題。
1990年后,很多國內學者致力于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填補了少數民族典籍英譯的諸多空白。如《格薩爾》、《麼經布洛陀》、《蒙古秘史》等的英譯及出版在國內產生一定影響,大連民族學院還成立了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典籍英譯團隊。國外學者柯立甫翻譯的蒙古族典籍《蒙古秘史》、戴乃迭翻譯的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以及丹柯夫翻譯的維吾爾族典籍《福樂智慧》的英譯本在海外受到讀者的認同和青睞(張立玉,2015)。雖然少數民族典籍翻譯及傳播已經受到國內外譯者的關注。然而,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典籍的英譯及研究一直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
3 德宏州少數民族典籍外譯現狀
通過對德宏世居少數民族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籍作品進行調查發現本州民族典籍外譯還未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及重視;民族典籍英譯本并不多見,存在英譯本數量極少,傳播渠道有限,翻譯人才不足,翻譯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現有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本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標志著德宏州民族典籍翻譯成功邁出新的一步。但通過仔細研讀后發現譯本中出現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如對原文語義理解不透徹;對原文文化傳達不到位;對德昂族特有詞匯內涵及外延意義翻譯不準確等?,F將德宏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籍外譯現狀歸納如下。
3.1 有漢語譯本的史詩
傣族的敘事長詩《召樹屯》,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史詩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傣族民間敘事詩,廣泛流傳于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傣族地區。這部敘事長詩于1956年譯成漢文出版,由陳貴培、劉綺、王松等人搜集、翻譯并整理,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被譯成俄文等外文出版。另外一個漢語版本,由疊巖等人負責整理,于197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云南師范大學翻譯碩士吳炯在知網上發表了《召樹屯》漢譯英翻譯報告,然而此部史詩的完整英譯本至今仍然尚未出版。
《目瑙齋瓦》,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景頗族最具代表、流傳最廣、篇幅最長的創世史詩,在景頗文學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代口耳相傳于景頗族民間,它涉及景頗歷史、宗教、哲學、美學、生產、生活及風土人情等內容。景頗族“齋瓦”、“董薩”能講其完整吟唱,故事情節生動離奇,意境曲折神奇,具有十足的景頗族特色。漢語版《目瑙齋瓦》由“大齋瓦”貢推干傳唱,著名景頗學者李向前收集整理,最早于1985年由德宏民族出版。令人遺憾是該史詩目前英文版本尚未出現。
阿昌族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有散文集及詩體兩個漢語版本。它是阿昌族流傳較廣的口頭神話史詩,是活袍(阿昌語:巫師)在祭祀祖宗和舉行葬禮時向族人和死者吟誦的誦詞?!墩谂谅楹驼诿茁椤酚?006年被列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趙安賢唱,楊葉生譯,蘭克及楊智慧整理的漢語版,于1983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袁焱、曹明強等用國際英標、阿昌語拼音方案進行了標注和整理,目前還未出版。雖有部分學者已經著手從事該史詩的英譯工作,但是目前還未搜集到已經出版的英譯版本。
3.2 有漢英譯本的史詩
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以唱歌詞的形式靠民間藝人口耳相傳,《達古達楞格萊標》由德昂話音譯而來,意思是“最早的祖先傳說”,主要敘述茶樹創造世間萬物的過程,敘述了“古老茶農”的歷史淵源。
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有兩個漢語版及一個英語版。漢語版本于1981年由趙臘林(崩龍族)吟唱、翻譯,陳志鵬記錄整理,漢譯詩句共550余行;自《達古達楞格萊標》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德宏州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的《達古達楞格萊標》德昂族創世史詩詩畫集,于2016年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在1981年漢語版的基礎上,德宏州文化體育局主編的漢英對照本,于2012年12月由德宏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漢英對照版本后面,還附有傣語翻譯。
4 德宏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典籍外譯突出問題
我州共有五個世居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各少數民族在自身發展中用智慧及汗水創造了反映本民族歷史發展、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及風俗習慣的特色文化。這些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德宏州民族文化融入國內國際“軟實力”的基礎。然而,當前德宏州少數民族典籍文化的英譯及研究非常薄弱,與弘揚及發展我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目標差距甚大。
(1)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看,德宏少數民族典籍外譯情況堪憂,缺乏全譯本及多語種譯本。我州少數民族典籍作品數量諸多,除了上述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品外,各民族還有其他眾多類型的史詩、敘事長詩及民間故事。據筆者調查統計,將不同民族的各種類型文學作品累計起來,總數量不少于1000部,僅傣族的敘事長詩就有550部左右。各級政府及民間藝人對我州少數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良好的保護意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民族典籍作品的對外翻譯及研究工作卻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傊?,德宏民族典籍文化傳播力度還有待加大,翻譯現狀與其豐富的存世數量和在民族文學史上的價值不成比例。
(2)嚴重缺乏民族典籍譯者,現有譯本數量少,文體風格單一,翻譯未達到讀者預期希望。我州少數民族典籍外譯情況堪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質的民族典籍翻譯工作者。譯者人才數量遠不能滿足翻譯需求,對外發揚傳播我州少數民族語言文化需要大量的專業翻譯人才,雖然德宏州高校部分學者已經在努力著手此項翻譯工作,僅靠德宏州內的部分翻譯人員來完成這件事是不夠的。目前僅有德昂族創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被譯為英語,其他語種的譯本更是天方夜譚。其次,譯本數量少且風格單一,無法滿足現代化讀者的需求;在翻譯中出現對原文語義理解不透徹;對原文文化傳達不到位;對民族特有詞匯內涵及外延意義翻譯不準確等是我州現有民族典籍譯本中表現突出的問題。另外,圍繞我州少數民族典籍翻譯開展的研究數量極少,研究領域有待開拓。
5 德宏州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對策
典籍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的民族文化客觀反映不同民族的語言使用狀況、歷史遷徙、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現民族核心價值的民族典籍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少數民族典籍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和風俗的主要素材。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及出版是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州的重要舉措,是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渠道,也是進一步增強我州民族文化魅力發展的關鍵途徑。
針對德宏州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現狀及相關研究的問題,除了民族文化研究者及譯者的不懈努力,政府應該從政策層面重視及發展我州民族文化典籍英譯建設。構建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政策體系,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在弱勢和外部挑戰,在財政投入、課題立項上適度傾斜,以激勵少數民族地區的廣大學者投身于民族典籍的譯介和研究。具體實施對策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重視我加強州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播,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及發揚民族文化意識;加強州民族典籍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利用現代媒介,拓寬我州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渠道。
課題項目:2016校級課題項目(編號:DSK2010161020)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立玉.少數民族典籍對外譯介的翻譯生態體系構建——以土家族典籍英譯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6-71.
[2] 中共德宏州委宣傳部.德宏有一個美麗的地方[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