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昊
[摘要]媒介科技不僅深刻改變了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也使得傳播學成為最受關注、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因應媒介、信息、社會的整體性變革,傳播學的教學工作也具有了新的命題:突破以往新聞傳播學、大眾傳播學的閾限,借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法論和價值論的協同,打破以往傳播學研究的碎片化,整合性地剖析媒介與社會的互動。“沒有什么東西比好的理論更為實用”,通過傳播學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傳播技能,提升其創新思維和人文精神。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播學;教學;價值論;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102-03
前言
媒介融合已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發展趨勢,這既體現在媒介技術的交融、傳媒產業的整合,更體現在傳播思維的融通,“互聯互通”成為整個社會的運作邏輯。傳播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廣泛性,研究領域的交叉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都和當下媒介融合的理念聲氣相通。無論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產業還是國家戰略都和傳播密切相關,這些要素的變化帶動了傳播學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提升。
由于各種原因,當下新聞傳播院系的畢業生到新聞媒體機構的就業比重逐年下降,逐漸呈現就業領域多元化的趨勢。因應這些變化,傳播學這門課程也應進行積極的教學改革,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革新,面向整個社會,培養能夠從事諸如健康傳播、商務傳播、社區傳播、政務傳播、國際傳播等“泛媒體”工作的各種人才。
一、以項目運作培養跨界復合型的人才
當下媒介機構都著力推動“融媒體”轉型,力圖打造“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將以往分散的內容資源、采編隊伍、采編資源、采編發流程、產品形態、傳播渠道、技術解決方案、市場對接等,融合到立體化的平臺上。這實際上就是將信息的策劃、生產和傳播作為一個項目進行運營,延長了產品的生命周期,打造了信息產業鏈。《華盛頓郵報》所做的“TSA”報道(《美國機密》)以及《衛報》有關斯諾登的報道等均是團隊作戰式的人員投入、課題式的運作、全媒體的呈現方式以及數據新聞的可視化。
2010年底美國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改名為“梅迪爾新聞、媒介與整合營銷傳播學院”,這可能折射了傳播學教育對融媒體時代的某種回應。當下,應改變以往傳播學教學中偏向于大眾傳播,而忽略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眾傳播等類型;偏向于新聞傳播,而忽略其他信息傳播的不足。順應媒介融合的現實,在以溝通、交流、互動為要義的“大傳播”范疇內,將傳播學教學與廣告傳播、公共關系、市場營銷、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知識融合,培養“跨界復合人才”。
但傳播學的教學卻仍然以拉斯維爾的“5w”模式,即傳播者(控制分析)、信息(內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接收者(受眾分析)、傳播效果(效果分析)為脈絡,介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對傳播學的學科框架、重要理論、重點人物、發展趨向等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和分析。融媒體時代,各種傳播現象層出不窮,傳播規律也不斷發生變化,知識更新的速度急劇增加,如果仍然延續以往對常規現象和普遍規律的介紹,就可能造成教學與實踐的脫節,使學生在面對現實問題時倍感困惑,難以很好的應對新環境下的工作挑戰。
美國著名教育家屈伯克于1918年發表了《項目(設計)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項目學習的概念。傳統的教學是把知識點和理論提取出來,雖然有利于知識的記憶把握,但知識也因而變得抽象單一。可以嘗試以原有的課程框架為彈性邊界,涉及大概20個左右的課題,課題內容以某一領域為主,例如講授議程設置理論,就可以以“x二代”(如富二代、官二代、貧二代等)和議程設置,來講授通過哪些方法來提升相關議題的認知、態度,以及議程設置效果和社會分化、公眾心理、媒體引導等多方面地聯動,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和彼此孤立。
以課題項目來融通理論與實踐,以新穎案例來激發學習興趣,以學術觀點的爭鳴來提升批判意識,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借由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大要素的協同作用,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通過探究性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媒介融合時代的復合式人才。
二、沉浸式教學提升協作與對話的能力
傳播學教學通常以口頭講授、案例分析、課外實習等闡釋傳播理論,傳播策略和實踐技巧。學生通常要到大四才進入媒體機構實習,通過參與式觀察,前輩的傳幫帶,提升相關業務能力。沒有哪門課程像傳播學那樣,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更新得那么快,但專業理論學習仍然滯后于媒體實踐的發展現狀,所以在學生中常有“理論無用”的想法,這直接導致了專業理論課缺乏吸引力。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耳濡目染的“學習理論,應用知識”?“教學方法會讓老師去尋找最為合適的技術,但是我們也發現,技術也在倒逼教學方法的革新,應思考rues.sage(教學內容)、medium(媒體和技術)、method(教學法)的動態結合”,“混合式學習”和“翻轉課堂”或許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混合式學習”是將傳統面授教學和數字化教學結合起來,根據實際情況將技術、場所、教學方法進行融合,由此展開常態化的訓練,例如培養學生資源的檢索與整合能力(獲得與重組);內容的設計與展示能力(多媒體呈現);成果的傳播與擴散能力(社會影響力);口語辯論,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小組討論,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翻轉課堂”則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讓傳播學中諸多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感性化和豐富化,有助于突破教材、教室和教師為中心的限制,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與資源,實現創新科技和理性思辨的融合。
“國家、社會、個人均處于信息傳播的全球化、碎片化和分工的精細化當中,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更強,更需要分工協作和溝通。”,“協作”和“對話”應該成為傳播學教學組織模式的主要原則。教師可以根據項目拍攝確定講課主題,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協作準備教案。課題一般結合上周所講的理論要點,以某一傳媒現象為案例,運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影像等多媒體手段,采用辯論賽、電視演播室、課堂講解等多樣化方式呈現,然后由學生團隊進行點評、補充,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學生作為自主學習者,老師作為項目的指導者,均處于激活的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老師和學生都將在這種沉浸式的教學中協同體驗媒介與內容的整合,設計與傳播的優化。
傳播真正的價值是促成人們的交流與溝通,麥克盧漢和英尼斯推崇媒介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但都對口語文化褒揚有加,承認口頭辯論對探索真理的價值。知識的機械化正在破壞人類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口語傳統進行校正,應該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傳播學的課堂要為學生提供這樣寶貴的場景,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現象/理論,搜索和整合材料,提煉核心觀點,通過表達和辯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是獲得最佳傳播學教育效果和學習效果的有力保障。
三、倡導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傳播學通常被劃為社會科學,但也有人認為屬于人文科學,更常借鑒類似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求傳播現象的普遍規律。這樣看似矛盾的、游離的學科劃分,實際上卻體現了人們對傳播學的多重要求。馬克思·韋伯把理性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是科技理性,價值理性則是信仰理性。傳播學的發展自然同科技的推動密不可分,但更要關注傳播如何發揮人的能動性,有益于人類永續的生存與發展。
新媒體的異軍突起,移動終端的推陳出新,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機制,重新定義了信息生產與消費。此外,在社會急劇轉型、信息傳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社會、個人均處于迥異于以往的傳播情境,如何提升國家的軟實力,維護社會的和諧,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維護國家的信息安全,警惕民粹主義的風潮,保障公民的隱私權等,很多問題都需要辯證的進行探討。例如談到媒介的發展時,可以以社交媒體為例,社交媒體作為人們分享信息和觀點的平臺,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但是,在諸如臺灣學生“反服貿”、香港大學生“占中”等社會沖突中,社交媒體也成為激化社會矛盾,極化極端輿論的場域。啟發學生反思社交媒體與社會輿論,數字民主與輿論引導等的辯證關系。
西方主流傳播學以實證研究為主,而我國的傳播學教育比較偏重批判研究。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方法論對傳播學的發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也形成了差異性的價值觀和研究規范。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研究的任務在于發現客觀規律,例如通過定量分析來準確描述及預測現象變化,提倡客觀中立的價值觀。闡釋主義的目標則不在于發現“鐵律”,認為經驗在不同時空會有不同的意義及詮釋,提倡“人本精神”,“文化本位”。
當下,實證與闡釋兩種研究方法的結合日漸增多。在量化研究中加進訪談或焦點小組的方法,補充對“意義”了解不足的弊端;在定性分析中加入數據資料,為說明現象及其意義提供證據。“可以將其組合序列用一個兩頭開放的連續體來表示:一頭是嚴密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量化研究,另一頭是在自然環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所從事的體驗性研究。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方式,且整個連續體仍在不斷地往橫向縱向同時擴展與變化。”
“傳播學既是社會精致化管理技術的一部分,也是人們試圖擺脫這種媒介控制,挽救言論和思想自由的一種努力。”“傳播學是從信息傳播的角度對社會發展現狀的闡釋和說明,本身需要一種參與社會建構的學術立場和思想方法,而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性的把握。”因而,除了傳授學科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即教導學生辨別各種社會價值觀,增強其思維力、批判力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從信息傳播的視角,對科技與人的現代性狀況進行回應和反思。
結論
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交流與傳播實踐跨越不同的物質技術和社會機構的開放式遷移。傳播目的不僅是信息流通的效率和控制的效果,更應當是人與人之間伙伴情誼的建立,同屬社區的建構,共享文化的再生和提高。正如盧因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好的理論更為實用”,絕不能把傳播學作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要密切關注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要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理念的專業關切性,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整合,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方法的互動性與靈活性。從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立體化維度,推動信息觀念的深入人心,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民主政治的建構。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