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曹瑩麗
摘要:目的 探討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對宮腔鏡手術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2月~10月來我院接受宮腔鏡手術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患者采用全麻,B組患者采取腰麻,觀察分析兩組患者間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知A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少于B組(P<0.05);A組患者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與對照組的18%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宮腔鏡手術使用丙泊酚全麻方式,與腰麻相比較,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快,同時不良反應發生少,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宮腔鏡手術;麻醉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0-0100-02
雖然宮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手術創傷少,但在進行宮頸擴張及宮腔內操作時,難免給患者帶來難以承受的疼痛,因此仍需在麻醉下進行手術[1]。目前臨床上對于宮腔鏡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仍無統一意見[2],因此我們通過收集來我院接受宮腔鏡手術的10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A組患者采用全麻,B組患者采取腰麻,觀察分析兩組患者間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5年10月來我院接受宮腔鏡手術的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A組患者50例,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25.2±7.9)歲,體重45~70kg;B組患者50例,年齡23~43歲,平均年齡(24.6±7.6)歲,體重46~71 kg。所有患者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均為1~2級。所有患者均符合行宮腔鏡手術治療的應用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同意本研究內容。本實驗中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類型、體重等一般資料方面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完成入院常規手續及檢查后,均為其選擇合適類型的宮腔鏡手術。所有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前,常規禁食、禁飲,對患者血壓(BP)、心率(HR)、心電圖(ECG)及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進行監測,同時為患者開放上肢靜脈通路。B組患者進行腰麻處理,囑患者取右側臥位,應用國產的腰-硬聯合穿刺包為患者進行腰麻,在腰2~3間隙進行穿刺,待成功穿刺后,在蛛網膜下腔緩緩注入濃度0.5%、2.5 ml的鹽酸羅哌卡因(又名耐樂品,H20100106,AstraZenecaAB生產)后,使患者保持平臥位,對其采取面罩吸氧。A組患者進行全麻處理,使用中長鏈丙泊酚藥物(國藥準字J20110058,費森尤斯公司生產),3 mg/kg,爭取在30~40 s內完成藥物推注,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開始行宮腔鏡手術,術中根據患者體動反應及是否影響手術操作追加中長鏈丙泊酚,每次追加劑量為2 mg/kg。
1.3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間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6.0軟件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率(%)表示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分析使用t檢驗或?字2 檢驗,當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間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可知A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少于B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兩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組患者中僅1例有惡心、1例有嘔吐反應,2例患者有低血壓,0例術后尿潴留,總發生率為8.00%,與B組相比,?字2=5.01,P=0.0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實踐證實[3-5],在進行宮腔鏡手術時,在擴張、牽拉宮頸及進行宮頸內操作時,常因動作較為激烈,不少患者可因疼痛刺激導致迷走神經功能亢進,引發血壓下降、心率下降及惡心、嘔吐等類似人工流產手術的反應。此外術中因疼痛的刺激,導致患者四肢扭動,一定程度上加大手術操作難度,因此為了確保宮頸手術的順利進行,采取合適的麻醉方式具有顯著的必要性。麻醉方式從大體上主要分為腰麻和全麻,其中腰麻雖然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藥量使用少等優點,然而其常導致患者出現低血壓、惡心、嘔吐及術后尿潴留等不良反應,因此對于行微創、手術時間短的宮腔鏡手術患者而言,無疑讓患者難已接受;小手術中應用丙泊酚進行全麻,具有有效阻斷感覺神經沖動的傳導的作用,能起到顯著麻醉的作用,具有較佳的麻醉效果,且術后恢復時間快,對生理干擾小等特點,因此常用于小手術麻醉中。
本試驗觀察分析兩組患者間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發現:A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少于B組(見表1),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說明應用丙泊酚藥物全麻具有更佳的術后恢復效果;觀察兩組間不良發應發生率可知,A組患者中僅1例有惡心、1例有嘔吐反應,2例患者有低血壓及0例術后尿潴留,總發生率為8.00%,與B組3例惡心、2例嘔吐、5例低血壓、3例尿潴留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麻較腰麻方式不良發應發生率顯著偏少,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對宮腔鏡手術使用丙泊酚藥物全麻方式,與腰麻相比較,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更快,同時不良反應發生少,值得在臨床手術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袁書利.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對宮腔鏡手術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7):232-233.
[2]戴啟明.間苯三酚對宮腔鏡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4(4):96-98.
[3]包天秀,梁小女,張建友,等.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宮腔鏡手術的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2):1202-1203.
[4]胡建,陶林,章壯云,等.地佐辛復合異丙酚用于無痛宮腔鏡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231-238.
[5]趙媛媛,岳子勇,閆國君,等.舒芬太尼在婦科宮腔鏡手術中應用的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2,36(9):650-656.
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