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燚瓊 盧裕蘭

【摘要】 目的:評價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采取宮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具體效果和治療安全性。方法:研究對象資料選取2014年
6月-2015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診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4例,病理分析結果顯示0型21例、Ⅰ型43例、Ⅱ型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詳細記錄患者的手術效果和術后病例隨訪結果。結果: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效果相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27.48±12.32)min,術中出血量平均為(61.33±22.02)ml。術后未見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現象,4例(5.41%)患者出現輕微的術后癥狀,但在對癥治療下很快恢復;隨訪結果顯示三種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后身體狀況良好,未出現經期不正常改變的現象,未出現疾病復發現象,滿意度分別為100%(21/21)、95.35%(41/43)、90.00%(9/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經宮腔鏡手術治療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較高的治療安全性。
【關鍵詞】 黏膜下子宮肌瘤; 宮腔鏡手術; 治療效果;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087-03
黏膜下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該疾病會致使宮腔面積增大,從而對正常的子宮收縮造成影響,使患者經期延長、經血量增加,并且,黏膜下肌瘤也會導致宮腔形態發生變化,導致不孕及流產的發生,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引發患者貧血,繼而出現渾身乏力、氣短、心慌、面色蒼白等癥狀,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也造成了患者正常生活秩序的紊亂,生活質量水平明顯下降[1],所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方式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臨床手術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手術因其操作便捷、預后良好的優勢逐漸得到了臨床認可,大量臨床資料指出,采取宮腔鏡手術方式為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療效十分顯著[2-3]。為了充分保證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筆者所在醫院對黏膜下子宮肌瘤不同類型患者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具體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全面的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診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4例。本組入選所有患者均符合宮腔鏡手術的條件:存在黏膜下子宮肌瘤的典型臨床癥狀;子宮限于10周妊娠大小,宮腔限于12 cm;排除子宮癌變患者以及合并存在其他類型疾病的患者[4]。患者年齡25~47歲,平均(36.5±4.2)歲;患病時間3個月~3年,平均時間(16.5±3.8)個月;子宮肌瘤的數量平均為(3.2±1.1)個;42例患者出現了子宮異常出血的情況,21例患者經期延長,16例患者月經紊亂;病情分型結果顯示, 0型21例(28.38%),為有蒂黏膜下肌瘤但是肌壁沒有肌瘤;Ⅰ型43例(58.11%),無蒂黏膜下肌瘤,壁間波及不超過1/2;Ⅱ型10例(13.51%),無蒂黏膜下肌瘤,壁間波及超過1/2。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簽字批準。
1.2 方法
(1)術前準備:患者經期1周后可接受手術,術前進行宮頸軟化,為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麻醉,使用生理鹽水進行膨宮[5]。(2)術中操作:將電鏡置入,了解子宮肌瘤的具體情況,包括大小和位置。0型且子宮肌瘤體積較小的患者可以使用環形電極,從蒂部切斷并將子宮肌瘤取出,如果患者的子宮肌瘤體積比較大,需要在子宮肌瘤體的表面進行電切形成碎塊,蒂部得到充分的暴露后再切斷。Ⅰ型和Ⅱ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需要將腔內的子宮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切除,在切除壁間的子宮肌瘤時,需要注意準確區分子宮肌瘤和包膜的界面。Ⅱ型患者在進行切除時,需要同時為患者使用縮宮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將子宮肌瘤擠入到宮腔的內部,從而提高肌瘤切除的效率。對于殘留在壁間的子宮肌瘤組織,如果排進宮腔則需要再次安排手術切除。在整個手術的過程中,均需要使用B超進行全程監測,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3)術后處理:術后將患者的手術組織切片送往病例檢查,做好護理工作,進行縮宮劑和預防感染治療[6-7]。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手術情況和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6~12個月的病情隨訪,了解患者在術后是否出現病情復發及對宮腔鏡手術治療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記錄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則以(x±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
患者平均經過(27.48±12.32)min的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平均為(61.33±22.02)ml。三種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住院時間及并發癥
術后,患者住院時間為4~7 d,在1周之內均陸續出院,三種不同類型患者的住院時間相當,平均住院時間為(4.2±2.3)d;從住院期間患者的情況來看:術后,三種不同類型的患者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但是有4例(5.41%)患者出現輕微的術后并發癥,其中包括Ⅰ型3例(6.98%),1例為陰道出血量增加,為患者使用了縮宮劑和止血藥物進行治療,止血效果良好,未出現再次出血,2例患者體溫偏高,進行對癥的抗感染和補液治療,逐漸消退,恢復正常;Ⅱ型1例(10%),患者出現發熱癥狀,治療方法與Ⅰ型相同,效果良好。
2.3 隨訪結果
對患者進行6~12個月的隨訪,三種不同類型的患者均未出現子宮肌瘤復發的情況,整體來看治療效果良好,且未對患者的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其他不利影響。0型、Ⅰ型、Ⅱ型患者對宮腔鏡手術治療的滿意度分別為100%(21/21)、95.35%(41/43)、90.00%(9/1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3 討論
本文主要針對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采取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具體效果展開研究,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宮腔鏡手術的效果對于不同類型患者而言差別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宮腔鏡手術治療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患者子宮肌瘤病灶,使醫生能夠準確的判斷子宮肌瘤的具體大小和位置,大大提高了切除的準確性。與傳統的手術方式相比,宮腔鏡手術操作便捷,手術切口小,有效的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8]。另外,宮腔鏡手術能夠保留子宮并不會留下瘢痕,這樣就能夠保證女性的生育能力,對于沒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來說,宮腔鏡手術能夠更好地確保經期正常,形成一個良好的宮腔內環境,從而保證術后的康復效果,防止子宮肌瘤復發[9]。根據本次研究的隨訪結果可以看出,經過宮腔鏡手術,三種不同類型患者在術后的1年中均沒有出現病情復發的現象,說明了宮腔鏡手術的效果徹底、確切。
在本組研究中,經過宮腔鏡手術治療并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少數患者出現輕微并發癥,但是經過針對性治療,很快恢復。這一方面是基于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基本優勢,另一方面是基于醫護人員豐富的手術經驗。宮腔鏡手術治療,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手術條件,排除手術禁忌證患者,保證治療的安全性[10-11];手術盡可能在月經結束后的1周之后進行,這樣能夠減少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手術切除子宮肌瘤時,要保證動作的準確性,尤其對于Ⅰ型和Ⅱ型患者來說,要保護好子宮壁,避免損傷,這樣能夠促進術后的有效愈合[12]。
綜上所述,對于不同類型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而言,采取宮腔鏡手術治療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子宮肌瘤清除的效果徹底,并且并發癥少,治療效果較為安全,建議將宮腔鏡手術治療方式廣泛應用于臨床之中。
參考文獻
[1]劉輝.宮腔鏡手術治療不同類型黏膜下子宮肌瘤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9):34-36.
[2]鐘苑儀.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2):106-107.
[3]譚麗梅.宮腔鏡手術應用于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18):72-74.
[4]張松青,謝華,許艷敏,等.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21(22):105-106.
[5]馮曄,王雪,公春蘭,等.宮腔鏡手術治療剖宮產疤痕缺陷導致月經異常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5,12(02):109-110,113.
[6]張國瓊.宮腔鏡電切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醫學,2013,19(1):71-74.
[7]吳秋云.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對卵巢儲備功能的影響[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10):1069-1071.
[8]楊青杰.論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402-403.
[9]高青.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3,42(1):52-53.
[10]丁成玉,陶應珍.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3):171-173.
[11]董聰慧.宮腔鏡手術治療不同類型粘膜下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醫藥與保健,2014,22(2):34.
[12]李凡國.宮腔鏡手術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7):3774-3775.
(收稿日期:2017-0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