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摘要:在當前我國幼兒教育當中,游戲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獲得了廣泛的運用,但是在實際運用游戲教學的過程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本文當中重點闡述了游戲理論與幼兒園游戲教學環節中的幾個問題,以期能夠給予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游戲理論;幼兒園游戲教學;問題
對于兒童而言,由于其具有喜愛玩樂的天性,因此,游戲是兒童較為喜愛的活動方式,因此,在對幼兒教育教學當中,必須充分運用兒童的這種心理特性,來創設多樣化的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游戲,讓兒童能夠通過寓教于樂的游戲的方式,來有效的開發智力、學習知識,增強體能;并借助于集體游戲當中需要與他人進行合作,來較好的的學會與他人如何進行交往、如何來進行合作。因此,通過參與游戲活動,能夠促進兒童獲得全面的發展。同時,游戲也蘊含著極其重要的教育因素,能夠讓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1]由于游戲具有教育的特性,因此,也被有效的導入到幼兒教育當中。但是當前在幼兒教育當中的各類幼兒游戲,卻具有較多的問題,筆者將對此在以下進行闡述。
一、幼兒游戲理論
1、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理論強調早期經驗對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義,強調游戲對于人格發展、心理健康的價值;他們對兒童的模仿游戲及象征性游戲、角色扮演的研究,引發人們注意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該學派將游戲作為心理治療手段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學家對人格發展的深入研究。由于精神分析學派的游戲理論發端于精神病學,所以該學派的游戲理論帶有明顯的臨床診斷的色彩,在強調個體游戲的生物性的同時忽略了其游戲的社會性。從而使研究缺乏客觀性和普遍代表性。
2、認知發展學派。第一、兒童是游戲的主體,兒童可借助于游戲來學習知識,并有效的構建起自身的知識體系;第二、兒童可借助于游戲,來進行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并進一步來理解與掌握在游戲當中所學的知識;第三、讓兒童在身心的兩個層面都能夠同時的獲得知識;第四、兒童可借助于游戲來獲得學習的興趣,快樂的學習知識;第五,兒童可借助于游戲來學習到如何來獲得自立生活的實踐經驗。認知發展學派的游戲理論,只強調智力對兒童游戲發展的單項影響,忽視了社會生活,特別是文化、教育在兒童認知、智力發展中的作用;只強調兒童個體與環境交往的影響,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作用和影響。總之,皮亞杰將兒童游戲與認知描述為單向發展關系,有失偏頗。最近,國際上教育、心理學家們對人的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拓寬和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3、游戲的生態學派。生態心理學家對游戲研究的獨特之處是:他們對游戲的發生和發展的闡述,并不停留在簡單的自然描述上,他們認為兒童游戲也是兒童的社會生態環境,他們想了解生態環境(他們的家庭、兒童保育中心、同伴群體與社區)如何影響兒童行為。例如,通過游戲教學是否能有效促進兒童的閱讀水平。目前,游戲的生態學理論還是一門新興起的學科,其理論還不完善,需要我們再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
二、幼兒園游戲教學環節中的幾個問題
1、主導價值認識不足。在以往傳統的教育認知上,大都會將兒童游戲視作具有兩面性的事物。兒童游戲有時時教師對兒童進行獎勵的手段,有時則是成為了兒童玩耍的指代。有時幼兒的表現較好時,教師就會說:“你今天的表現非常好,自己去玩游戲吧!”有時幼兒的表現不佳之時,教師就這樣說兒童:“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戲,也不認真的學習。”對于幼兒而言,游戲是其對社會進行認知與理解的一個學習途徑,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游戲,能夠讓幼兒獲得較好的啟發與教育,如果教師能夠在游戲當中導入具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學習內容,就能夠更好的讓幼兒從游戲當中來感受到生活當中所具有的真誠、善良、美好的價值觀。但是,在當前人們在認知兒童游戲的導向價值方面產生了誤區,因此,難以有效的彰顯出游戲教學自身的教育性。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當中,經常會出現,有一些教師將游戲教學變成了自我的表演舞臺,有教師來完全主導游戲教學,教師編創游戲活動,讓幼兒來進行參與,但是在游戲活動當中,必須完全依據教師的意圖去進行游戲;有一些教師卻將游戲來作為訓練幼兒的方式。[2]
2、基本要求把握不準。我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是“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的苦讀苦學的精神。此種傳統的學習思想,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學習觀念,在幼兒教育當中評價幼兒是否成功的標準是學習成績,但是卻將游戲視作是不必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家長評價幼兒園“好與壞”的重點也以孩子學到什么知識為標準,我們常聽到家長對兒童最關心的話是:“老師今天上課教了什么新知識。”由于對游戲教學的基本要求的涵義、內容、具體操作等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幼兒教師對游戲教學的評價流于形式,或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幼兒的品德、常規等方面,或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兒童的知識學習上,甚至在不了解幼兒游戲水平高低的情況下給出結論,這樣不僅與游戲教學的基本要求大相徑庭,而且不利于幼兒發展,挫傷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根本方法認識不清。如果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真正的認知幼兒的學習興趣,就會不恰當的去干預幼兒游戲,從而會使幼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在幼兒園所開展的游戲當中,有一些教師不注重幼兒的認知與理解水平、不注重幼兒具有的個體差異性。建設在游戲內容與形式、設置游戲環境、使用場地等游戲環節當中,在大班、中班、小班當中都完全具有同一性;教師在指導游戲方式方法當中,不能夠把握住重點,在大班、中班、小班當中都完全都具有相同的指導方法。有些教師不知道教學觀察的可操作性做法,由于缺乏觀察,教師不能充分了解幼兒的游戲行為,對在游戲中究竟該怎樣指導、指導什么存在疑慮,對幼兒游戲的行為不能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游戲效果不了了之。還有些教師不知如何以積極的自我反思為基礎,來分析和衡量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而謹慎地干預和回應兒童的游戲行為。
三、結語
總之,在當前的幼兒教育當中,開展幼兒游戲教學是依據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幼兒的認知與理解水平來開展的,幼兒游戲教學能夠有效的促進幼兒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幼兒教學當中,在開展游戲教學時,必須科學合理的運用好游戲的教學功能,有效的規避游戲教學當中具有的各種問題,從而較好的體現出游戲的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韓綺君. 幼兒園游戲中教師指導的個案研究[D].河南大學,2006.
[2] 龍波. 淺談幼兒園游戲教學[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S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