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新課程改革自啟動以來,提出了許多適合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的新理念,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學實踐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如何更好地適應課改要求,真正做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談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教學;教學思考
一、“一個轉變”
“一個轉變”是指轉變教育理念。新課改是一場真正意義上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思維品質,并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型教學為探索型、發(fā)展型教學。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師必須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卻有不少教師走形式,表面上一堂課上的熱熱鬧鬧,學生踴躍發(fā)言,而實際上學生的內在情感思維并沒有真正被激發(fā),究其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教育理念對教學起指導作用,可以說,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
二、“兩個結合”
1、嚴格與慈愛相結合。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意味著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發(fā)展的人,獨特的人,有尊嚴的人。只有細心關愛、理解、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擁護,得到學生的理解與信任。
但是光有慈愛不行,學生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對他們還要嚴格管理和要求。但是,“嚴”不是嚴酷和強勢的高壓,如果凡事都苛刻要求學生,達不到就嚴加批評、訓斥甚至懲罰,會使學生自卑感重,造成學生個性壓抑,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所以要把握嚴格的尺度。要做到“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達到“嚴”和“愛”的統(tǒng)一。
2、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的教育技術相結合。課程改革了,教學觀念有了新變化,教學方法也要進行適應性變革。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然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拓展了一種新的途徑。它會使教學內容從抽象變?yōu)榫唧w,化呆板為生動,便于觀察認識和理解掌握,能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開拓思維。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濫用、誤用、錯用多媒體課件的誤區(qū),結果要么畫蛇添足,要么喧賓奪主。
事實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并非陳舊落后,一無是處,[1]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也并非點石成金,一好百好,使用不當,也會陷入盲目泛濫誤區(qū)。所以,我們對傳統(tǒng)教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盲目崇拜,要揚長避短,使兩種教育手段有機結合,和諧共存。
三、“三個帶入”
1、把興趣帶入課堂。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當學生對所學的學科有興趣時,他們學得最好。濃厚的興趣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還會減弱學生學習中的疲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采取新穎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保持興趣,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一堂課的主人。
2、把智慧帶入課堂。新課堂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xiàn)的場所。教師認真?zhèn)湔n,深入研究文本,并加入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完善每一堂課的教學思路、步驟,并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這本身就是教師智慧的體現(xiàn)。而且新課程重視過程、體驗,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再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訓練的過程,再加上現(xiàn)在的學生有開闊的視野,思維活躍,積極主動。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風云變幻”,難免會出現(xiàn)偶發(fā)事件,突發(fā)情況,這時教師要保持冷靜理智,靈活運用知識巧妙機智處理問題。教師把智慧帶入課堂,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
3、把評價帶入課堂。新課改要改變以前單一的以考試分數(shù)為評價的體系,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體系,更加注重過程、能力、人格等,用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評價應是積極的、適時的、合理的評價。評價方式也是靈活多樣的,如對學生好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進行表揚;對學生寫得好的周記、作文寫上肯定的評語;對于背誦課文流利無誤的同學全班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等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并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激勵學生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四個要”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著名教育家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重要一點是要看師生關系如何。”因為人的情緒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他的思維活動。輕松愉悅的心境,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思考,而擔心、懼怕的心情則會妨礙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實踐證明,當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時,當學生的身心處在最佳狀態(tài)時,學生的接受性最強,學習效果最佳。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要致力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注重溝通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允許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講授——接受”式,在這種封閉權威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再積極主動,思維變得刻板,呆滯。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轉變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冷漠,不嘲笑,更不呵斥,而是鼓勵學生不受“標準答案”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并鼓勵學生自己探究,促進學生認真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程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果部分教師又走向了極端,要么是“滿堂問”,要么是做甩手掌柜,效果可想而知。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指導。”即教師的作用不是“教”,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導”。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引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4、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要把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不失時機的滲透愛的教育,美的教育,善的教育,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教育等等。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使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
五、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展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美好前景,同時,對我們也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廣大教師要積極努力地轉變觀念,調整角色,更要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改革不斷向深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理. 關于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 數(shù)學通報, 2004(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