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問題意識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問題既是思維的動力,又是思維的起點。問題的產生促使著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恰當適時的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到不嘲笑、不譏諷。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關鍵詞:問題意識;數學;課堂
陶行知曾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性。”問題意識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數學課堂將失去生命力和活力,變的枯燥無味。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1]在人的認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并且通常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奠基石,學生只有保持高度的問題意識,才會探究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能夠正確表達問題的能力。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談談在數學教學中的研究和認識:
一、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學生發現問題的基礎
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依賴于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教學情境作為課堂與學生經驗之間的橋梁,找準學生適于接受的生活原型,通過多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同時,教師應具有一顆善于“挑事”的心,不一定要用非常規范的語言來開啟話題,教師作為課堂的主持人,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圍繞課堂主題談談他們的想法,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對問題的深度。例如,講授《瓶子的容積》這一課時,教師提前準備一瓶新的礦泉水,進入課堂后,什么都不說就大口喝水,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被吸引,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然后教師說太渴了,沒忍住就喝了水,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老師剛才的行為,能提出什么問題,有學生就會發問“老師剛才喝了多少水?瓶子的容積是多少?”,從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如果在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預設或課程目標,教師也應該積極引導、鼓勵。
二、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
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是否能夠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要取決于它們的生長環境是否適合。問題意識的生長環境就是教學氛圍,在實際教學課堂中,由于學生的畏懼和自卑心理,往往不敢提出問題,所以教師首先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認真對待,從內心消除學生自卑、畏懼的心理障礙,在教學中營造積極、寬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特征、生活經歷和思想觀念,不要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自己的課前預設不相符,就輕易的否定學生,這樣的否定無疑是培養學生問題思維的絆腳石。[2]
三、正確的引導是學生學會提問的關鍵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互相產生同化和順承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和觀念去解決和接納新的概念與方法。所以教師應該正確的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比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推導方法,自己動手擺、拼圖形,進而得到梯形的計算公式。在擺、拼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有時擺出的是長方形,有時是平行四邊形,提出疑問后,教師再進行解答,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刻。當學生得到結果后,又提出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推導出公式,這樣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討論學習中,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于數學題目而言,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題的途徑卻不是唯一的,從不同的側面來探討已有的答案,使學生善于打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這樣的教學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教師作為“指路人”,引導著學生走向知識的海洋。
四、恰當的評價是學生樂于提問的動力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教師的贊揚與激勵可以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若學生的問題得不到教師恰當的評價和及時的贊揚,就會使學生喪失信心。當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是否正確、簡單與否、是否符合課程目標,教師都應給予真誠的鼓勵與表揚。當學生不再害怕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例如:在講授“商不變的性質”時,當學生已經明白4÷2=(4 ×3)÷(2 ×3)時,教師提出為什么8÷3≠(8 ×2)÷(3 ×2)?所以商不變的性質是不成立的?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探究總結出商不變性質的具體要求。此外,教師對問題提出較好的同學給予鼓勵,并以此為契機,抓住疑點,讓大家進行辨析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和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為了實現生生互動,當提出的問題較好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同學評價這個問題好在哪,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提問。課后,可以評選“問題小能手”,在班級樹立榜樣,此學生和大家分享自己每次提出問題的思路,促使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
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是教師點燃學生智慧火把的過程,而點燃智慧火把需要“問題意識”這個導火線。“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引導學生思考質疑,積極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我們從每一節課的四十分鐘做起,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只要我們教師努力、用心,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王軍成.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考試周刊,2011,(39).
[2] 夏立棟.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J].啟迪與智慧,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