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婭
心理關懷護理模式對艾滋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沈婭
目的 探討心理關懷護理模式對艾滋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心理關懷護理模式的優質護理服務,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與出院時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患者對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艾滋病患者住院治療者應用心理關懷護理模式,能提高艾滋病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艾滋病患者;心理關懷;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通過性接觸和體液傳播的致命性慢性傳染病,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最后并發各種疾病導致死亡[1]。我院感染性科收治的艾滋病患者大多處于并發不同程度并發癥的抵抗力低下的艾滋病期患者,患者由于臨床癥狀引發的嚴重生理不適及對疾病的恐懼絕望,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均嚴重影響其對治療的信心和生活質量[2]。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縱深拓展,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關懷得到了廣泛關注和重視,本次對艾滋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心理關懷護理模式的經驗和結果總結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東區感染科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患者均經我院抗HIV初篩試驗陽性,后經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確診實驗室(CDC試驗陽性)確診。對照組男19例,女1例;年齡<30歲1人,30~50歲17人,>50歲2人;其中高中以下文化4人,高中文化12人,大學文化4人;未婚6人,已婚14人;異性感染12人,同性感染6人,吸毒2人。伴發肺部感染6人,肝損害3人。觀察組男19例,女1例;年齡30~50歲18人,>50歲2人;其中高中以下文化4人,高中文化10人,大學文化6人。未婚5人,已婚15人。異性感染11人,同性感染6人,吸毒3人。伴發肺部感染6人,肝損害4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艾滋病常規護理 (1)做好患者全面評估,包括患者發病情況及治療經過的一般情況的評估、身體評估、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2)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好血液、體液隔離工作。(3)指導患者選擇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及富含高維生素等食物,營養均衡搭配以促進患者食欲。(4)做好各種癥狀的對癥護理。加強口腔及皮膚護理,預防艾滋病患者因體質虛弱及免疫功能差而發生繼發感染。對合并并發癥及病情嚴重患者應做好壓瘡評估及皮膚護理以預防壓瘡的發生。(5)嚴密觀察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定期檢查血常規。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著重加強心理關懷護理模式應用 (1)患者入院時做好心理社會評估,評估患者有無因感染引起的心理反應;了解患者家庭成員感染情況、親屬朋友對患者的關心程度;患者患病后對工作學習的影響。(2)護士應全面掌握患者心理狀態和真實思想,制定心理護理計劃與措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溝通效率,依據患者心理障礙發生的原因進行定向疏導,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保持平等友好無歧視的態度,使患者逐步解除孤獨、恐懼感[3]。(3)做好患者家屬及親友的艾滋病傳染途徑知識了解及思想認識工作,尊重患者人格,避免鄙棄態度給患者帶來打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關懷、溫暖和寬容是使其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的最堅實的基礎。(4)介紹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與新患者認識并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現身說教給患者以信心。(5)病區內設置病員活動室,為患者提供看電視、讀書、棋牌、小型健身器材等健康的娛樂活動,增加患者之間的互動。(6)護理人員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能指導和幫助患者掌握并使用不良情緒宣泄方法。
(1)依從性評價[4]:使用科內自行設計的《艾滋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價表》,對治療依從率≥95%定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者指依從率在90%~95%,不依從指依從率<90%。(2)生活質量評價(HIV/AIDSSQOL-46量表評分)指標[5]:對患者進行生理、心理、社會狀態和自我感覺共4個維度,于患者入院和出院2個時間點的生活質量進行測評。各維度總分0~100分,得分與生存質量成正相關關系。
兩組患者入院時對治療依從性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患者對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艾滋病是一個預后不良的難治性疾病,患者常面臨心理支持的坍塌現象,且社會上人們對艾滋病也懷有恐懼心理,患者始終處于一種無望感、無助感狀態,嚴重威脅和影響了艾滋病患者的情緒和生活質量[6]。面對死亡、社會孤立、人們的歧視,由極度悲觀絕望和負性思維引發的報復、自殺等行為也發生多起[7]。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結果[n(%)]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結果(±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結果(±s,分)
入院時 出院時對照組(n=20) 觀察組(n=20) t值 P值 對照組(n=20) 觀察組(n=20) t值 P值生理狀態 53.22±7.42 51.33±7.16 1.116 0.271 60.12±7.89 66.75±6.78 -2.467 0.018心理狀態 37.84±4.12 37.38±2.35 -0.046 0.964 40.04±7.12 46.38±6.35 -2.058 0.047社會狀態 34.84±5.12 33.74±4.82 0.317 0.753 35.15±5.62 38.74±5.02 -2.805 0.008自我感覺 26.47±4.92 25.65±4.24 0.686 0.497 29.22±4.62 35.75±5.24 -3.961 <0.001時間
艾滋病患者入住感染科接受治療時多處于合作協議期,臨床護理工作任務除了常規護理外,取得患者信賴以幫助其主動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正確面對疾病和現實,并參加適當的活動,宣泄壓抑、焦慮、煩惱和苦悶的負性情緒,主動克服困難,積極配合治療。另外,醫護人員以身作則,不歧視艾滋病患者。要重視家庭成員和親友在其疾病治療中的積極影響,應該正確引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使患者能在一種積極、輕松的環境中配合治療。
隨著艾滋病發患者人數的增加,其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已牽涉到整個社會,臨床護理人員對改變艾滋病患者的負性心理、現狀和對社會的影響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要達到邁向艾滋病“三零愿景”,正確的心理關懷干預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8]。
[1]韋柳迎,文樂敏.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現狀及展望[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0):64-65.
[2]張莉.淺談艾滋病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2,3(35):262-263.
[3]潘蓮芳,楊敬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 :專科版,2012,4(4):133-134.
[4]李建英.社區2型糖尿病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5):286-287.
[5]謝彩英,韋彩云,盧祥禪,等.循證護理對艾滋病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J].護理研究,2017,31(10):1247-1249.
[6]李耀峰,張余慧.初期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及社會工作介入路徑 [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16(6):28-35.
[7]陳梅花,譚玉桂,陳兆霞,等.心理干預對艾滋病病人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10(31):2968-2969.
[8]楊玉真.心理干預對社區艾滋病患者負性情緒、社會支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J].江蘇醫藥,2013,39(9):1070-1072.
In fl 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 Model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IDS Patients
SHEN Ya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ast Area, Jiangyi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 214432,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 fl 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re model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IDS patients.Methods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40 cases of AID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2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with psychological care mode,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at discharge.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 fi cant di ff 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P > 0.05); At discharge, the scores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model in AIDS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AIDS patients.
AIDS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are; treatment compliance;quality of life
R473
A
1674-9308(2017)20-0247-03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市人民醫院東區感染科,江蘇 江陰 21443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