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集束化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應用
張霞
目的 探討降低新生兒無陪病房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方法。方法 采用回顧對照法將200例新生兒分為2組,2015年7—10月的100例新生兒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為對照組,2016年7—10月的100例新生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集束化護理的為干預組。結果 對照組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生率為36%,干預組為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09,P<0.05)。結論 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能降低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生率。
集束化護理;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護理效果
醫源性皮膚損傷是指在醫療工作中,由于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或儀器故障所造成的與原發疾病無關的皮膚損傷[1],新生兒皮膚嬌嫩,局部防御能力差,入院后需予各種診療護理操作,稍有不慎極易發生皮膚損傷,嚴重者會繼發皮膚感染,既給患兒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又加重了家屬的經濟負擔,在新生兒無陪護病房極易引起醫患糾紛,降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為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患糾紛,我科采用集速化護理預防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2016年7—10月收治于本科100 例新生兒作為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其中,男患兒60例,女患兒40例,日齡平均(20.4±3.5)天,新生兒肺炎40例,新生兒黃疸30例,早產兒20例,其他10例,將2015年7—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男患兒61例,女患兒39例,日齡平均(21.4±4.5)天,新生兒肺炎41例,新生兒黃疸29例,早產兒19例,其他11例。兩組新生兒的年齡、性別、原發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做好患兒皮膚清潔護理;定時觀察患兒全身皮膚的完整性,對發生皮膚損傷的患兒積極處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集束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科室成立集束化護理質控小組,結合本科室患兒從入院到出院期間容易導致醫源性皮膚損傷的重點環節,分析制定出統一的護理干預措施,并組織科室成員學習。
1.2.2 質控管理。質控小組成員每周督查,記錄存在問題,查看護理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每月科室成員集中進行評價總結。
1.2.3 制定出適合本科室新生兒皮膚交接的表格,每日統計新生兒皮膚損傷的例數,每月進行匯總分析。
1.2.4 針對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易致患兒發生的皮膚損傷采用統一、規范的護理措施。(1)預防割傷和劃傷的措施:①新生兒頭皮靜脈穿刺前,需用一次性備皮刀剃去毛發,避開骨窿突處,操作時需一助手協助固定患兒頭部,以防因患兒躁動割傷頭皮;②剪短患兒指甲,給新生兒戴小手套,使得小手失去抓力[2],醫護人員也需及時剪短指甲,禁止佩帶飾物,以免誤傷患兒;③為患兒穿衣或戴手套時,檢查衣袖或手套有無線頭。④使用止血帶后要及時清點止血帶數量,并班班交接,避免因止血帶忘記松解造成肢端壞死。(2)預防壓傷的措施:①心電監測的患兒,每小時更換探頭部位,并在護理巡視單上記錄,防止受壓過久導致壓傷;②使用NCPAP的患兒,為避免鼻中隔受損,用親水性敷貼黏貼于患兒鼻部,根據患兒的鼻孔間距大小,將敷貼進行剪裁,降低鼻塞對鼻中隔的壓力[3];③靜脈留置針穿刺時,黏貼敷貼及肝素帽時使用Ω手法,減少留置針尾部及肝素帽對局部皮膚的受壓;④藍光治療患兒,定時松解一次性眼罩,防止過緊引起頭面部的皮膚壓傷;⑤為患兒操作后及時撤回所有用物,防止遺留在患兒被服內引起壓傷;(3)預防摩擦傷、粘貼傷及燙傷的措施:①藍光治療的患兒,哭鬧時需及時安撫,避免躁動碰傷皮膚;②雙面藍光治療時,雙腳用紗布包裹或穿上襪子,并在床四周用專用的棉布套遮擋住有機玻璃板[4],減少患兒皮膚摩擦;③加強巡視,發現手套、襪子脫落要及時套好;④正確黏貼及去除各種膠貼;⑤新生兒沐浴間使用溫控水籠頭,使水溫控制在38℃~40℃,為患兒沐浴前護士先用手臂試一下水溫,防止因水籠頭溫度失控致溫度過高造成患兒皮膚燙傷。(4)藥物外滲性及皮膚感染性損傷的防治措施:①認真評估;嚴格無菌操作,做好手衛生;靜脈穿刺前予75%的酒精消毒2次,待干后穿刺;②輸注多巴胺等高危藥品應使用單獨的靜脈通道,盡量選擇四肢相對較粗的血管,避免在頭部輸注[5],并掛好警示標識,每15~30分鐘巡視一次,做到“一看二摸三對比”;③為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兒沐浴時,先用一次性保鮮膜將留置針包裹,以防水分滲進針眼引起感染;④輸注特殊藥物時,預防性使用相應拮抗劑外敷;⑤如果發生滲漏,及時拔除針頭后以離心方向擠壓針眼,盡量擠出滲出的藥液,邊擠邊用無菌紗布擦拭,直至擠出為鮮紅血液時停止擠壓;⑥抬高腫脹的肢體,常規予50%硫酸鎂、透明質酸酶等濕敷。(5)尿布皮炎的防治措施。①使用紙尿褲前先將尿布的兩個松緊側邊拉一下,防止腹股溝過緊受壓;②勤換尿布;③查找原因,去除誘發紅臀的因素;④發生紅臀者予肛周局部吹氧,氧氣管距皮膚0.5~1.0 cm,氧流量為5~8 L/min未經濕化的純氧[6],每次10~20分鐘直至紅臀處皮膚干燥;⑤評估肛周皮膚。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江蘇 揚州 225200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100例,36例發生醫源性皮膚損傷總發生率為36.00%,干預組100例,發生10例醫源性皮膚損傷,發生率為10.00%(χ2=11.0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皮膚損傷發生及分布情況(n,%)
集束化護理是通過應用循證醫學理論將目前已知的一系列操作、治療及護理措施集合在一起,使得患兒住院期間可獲得最佳的處理,促進患兒預后,改善患兒健康狀況,在萬君研究中也指出[7],對新生兒采取集束化護理,可降低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生。
我科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方法,通過科內成立醫源性皮膚損傷的質控小組,將皮膚損傷納入專科護理重點監測內容,加強科室成員的培訓并考核,從患兒住院期間易導致皮膚損傷的源頭進行干預,對操作環節進行質量控制,由此強化護士工作責任心,減少護理人員因責任心不強等主觀因素,或護理不當導致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使護理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提高預防皮膚損傷的有效性,集束化預防護理方案作為主動預防措施,與傳統的被動預防措施相比,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發生醫源性皮膚損傷總發生率為36.00%,干預組為10.00%,這與余敏春研究中結果一致[8],均證實對新生兒采取集束化護理能夠降低醫源性皮膚損傷的發生。
綜上所述,加強護士培訓,使護士認識集束化護理,認真、自覺、連續執行集束化護理方案的每一項措施,對于提高護理質量有重要意義。
[1]張麗華,劉繼秀.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5):48-51.
[2]黃春菊.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180-181.
[3]張玉俠.實用新生兒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85.
[4]王燕.新生兒皮膚護理體會[J].當代臨床醫刊,2015,28(6):1819.
[5]劉麗華.監護病房新生兒皮膚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8):105-106.
[6]余雯.新生兒尿布皮炎的護理[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9):338.
[7]萬君.集束化護理策略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預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3):39-40.
[8]余敏春.集束化護理預防心力衰竭患者壓瘡的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15):76-77.
Application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atrogenic Skin Lesions in Neonates
ZHANG Xia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Jiangdu People's Hospital,Yangzhou Jiangsu 2252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reducing iatrogenic skin lesion in neonatal unaccompanied ward.Methods200 cases of newborn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by retrospective control method, from July to October 2015, 100 neonate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as the control group, from July to October 2016, 100 neonates were treated with cluster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care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ResultsThe incidence of iatrogenic skin injury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36%,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1.09, P < 0.05).Conclusion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atrogenic skin lesions in neonates.
cluster nursing; neonate; iatrogenic skin injury; nursing effect
R473
A
1674-9308(2017)20-0255-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