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景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淺析克萊門蒂《b小調奏鳴曲》Op40 No2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
楊 景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古典主義時期的意大利籍作曲家穆齊奧·克萊門蒂,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被譽為“鋼琴奏鳴曲之父”。克萊門蒂最早是為探究鋼琴本身的性能而進行鋼琴曲的創作,他在鋼琴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克萊門蒂的鋼琴奏鳴曲《b小調奏鳴曲》Op.40 No.2第一樂章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克萊門蒂創作背景的理解,結合自己在演奏實踐中,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探討一下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
克萊門蒂;奏鳴曲;音樂特點
穆齊奧·克萊門蒂- Muzio Clementi,是意大利古典主義時期的一位音樂奇才。他一生在音樂領域里的成就很多,有“鋼琴之父”“奏鳴曲之父”的美稱,一生創作了大約一百多首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力度的變化﹑雙手八度的進行以及充滿動力性的節奏,都對后來貝多芬早期奏鳴曲作品有很深的影響。作品《b小調奏鳴曲》是其代表作,被譽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鋼琴奏鳴曲。
《b小調調奏鳴曲》創作于1802年,這首作品是克萊門蒂在倫敦時創作的系列鋼琴奏鳴曲之一,屬于克萊門蒂創作晚期的作品,但是仍然沿用了其早期的兩樂章形式。作品Op40有三首奏鳴曲,它們都具有克萊門蒂獨有的創新形式,其中的音樂語匯也一如既往地反應克萊門蒂的作曲特點和演奏風格。
奏鳴曲從緩慢的引子開始,遙遠又深沉的旋律緩緩出現,然后輕柔而朦朧的流出。兩個四小節連線,劃分出明顯的樂句,六拍子使旋律更有律動感,無限延長記號使樂句間的停頓有了更多抒發感情的空間,注意分清聲部以及旋律聲部的突出,用連奏的觸鍵來獲得歌唱般的旋律印象。

譜例1
譜例1中5—6小節迅速的sf到p再到sf是在克萊門蒂鋼琴奏鳴曲引用了更廣的力度范圍的明顯表現,這一點他比貝多芬要早,在9—12小節還出現了巴洛克式的賦格對位法,這都是克菜門蒂作品的特征,在之后的譜例中也會一直有所表現。

譜例2
樂段逐漸展開,中途偶爾出現裝飾音﹑琶音以及小落滾,展現出了引子部分的一些“即興”色彩。第二小節的六連音為小片段音階跑動,在保持節奏的基礎上,做到音色均衡,顆粒清晰。在演奏時,手指動作不要太多。往后左手出現三度雙音音型,作為伴奏,隨旋律的情緒往后雙音遞進,漸強從f到ff到sf,在倒數第二小節達到高潮。克萊門蒂從對斯卡拉蒂的研究中學習到三度音的使用,他喜歡在持續的段落中運用,常常用三度音做出具有修飾性的旋律。彈奏三度音時需注意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突出右手主旋律,在重復雙音時,手腕不能僵硬。

譜例3
第一﹑二小節下方聲部八度音,左右手都有跳音記號,這里要注意跳音彈奏的方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區別,根據作品的要求來決定,古典時期的作品的跳音通常較長,而不是輕巧的彈跳,這里配上sf的強度,手腕下放,力量集中,情感強烈,特別注意手臂和手腕的放松。最后四小節結束的裝飾音要明亮清晰,充滿張力,把情感推向結局的高潮,再慢慢下落,漸弱減慢,引子結束。
1.呈示部(第39—114小節)
第一樂章整體讓人感覺歡悅﹑愉快﹑優美,一改引子的深沉緩慢,活潑的快板掃除了沉悶的氣氛,帶來歡快而靈動的旋律,充滿感情表現力的行進。動力性強,音樂內容很豐富,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開始。

譜例4
這里出現三度音的重復,加上f的力度以及快板的速度,充滿動力性。這里注意重復音的處理,找對節拍重音,強弱變化,突出上方優美而活潑的旋律,左手同樣是三度雙音進行,不過現在變成分解的,仔細觀察樂句的強弱變化,注意轉變迅速,可以分開兩手練習,從慢到快,左手的分解雙音應該流暢并且時值平均。

譜例5
奏鳴曲的旋律一直處于快速跑動中,第一行最后兩小節旋律聲部轉變為左手,右手是重復音的分解跑動伴奏,左手出現旋律,第三行中間旋律又回到右手,處于高聲部,左右手的旋律交替,聽起來也有一點對位的意思在里面,彈奏時注意在快速跑動中,突出真正的旋律,注意樂句的起承轉合,就像歌唱時的呼吸氣息。

譜例6
結束音型是呈示部開始音型的擴展音型,在重拍上分解,節奏一致,最后結束音停在f上,正是b小調的屬調性,再調性上形成對比,符合和聲學和奏鳴曲式的規律。跟隨旋律的三度音型向上走,從弱到強,讓呈示部生機勃勃地結束了樂曲的前半段。
2.展開部(第115—249小節)
古典奏鳴曲式的展開部是奏鳴曲式中最為自由的部分,既可把現有材料展開,也可引進新材料。克萊門蒂在展開部的創作,可以說是對之前呈示部素材的回顧與發展,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和特色。

譜例7
這兒我們可以看到,旋律開始發展變化,雙手三度雙音跳動出現,第二行出現左手八度,然后出現雙手八度。在克萊門蒂的奏鳴曲中,這樣的音型經常出現,他創新的用八度音代替單音來加強音響。“他同樣喜歡在鋼琴作品中使用持續的顫音”,如譜例7第三行中間四小節的顫音記號,“這可能是由羽管鍵琴的音不能持續的事實中留傳下來的,想要延長的﹑持續音踏板效果的聲音,就可以用顫音”(金昌浩﹑楊伊《對悲劇性和戲劇性的探索_克萊門蒂最后的鋼琴奏鳴曲》)在發展部,音的沖突明顯增強,情緒變得激動起來。彈奏上,左手的八度要清晰,快速彈奏時手肘手腕手臂都不能緊張僵硬,注意放松,應該單手慢練,增強手指的控制力。

譜例8
從激動的片段忽然變為柔和的抒情片段,旋律溫柔詩意﹑寧靜安逸。這一段連奏要求彈出柔美而又有跳珠滾玉般的音色,顆粒性強,每個音都輕巧而圓潤均勻,譜上標注了dolce e con espressi,告知演奏者柔美而富有表情的彈奏。譜例8的第二行后部,再次出現了類似巴洛克的對位寫法,不過這與其說是模仿,不如說是古典風格的對位法。當然在古典作曲框架中使用對位法這種寫法,同時期的莫扎特和海頓也有寫過很棒的復調音樂。彈奏上兩旋律應各在其位,互不影響,要求演奏者一直保持高低聲部的連奏,歌唱般的演奏,最好分手練習,以至于合在一起能清晰地聽見兩個聲部的旋律。

譜例9
情緒積累達到頂峰,雙手ff強度的八度出現,這段音樂是激情澎湃的,不管是雙分解八度還是低聲部分解八度,都豐富了聲部的效果,加深了旋律的厚度和音響效果,增加了音樂的穩定性,演奏時要求手腕的彈性﹑手掌及手指的支撐力,這樣彈奏出來的聲音才會是飽滿有力的。根據和聲的變化適當的踩踏板,可以產生延續和共鳴的效果,音樂的變現力得到充實,但是要注意不能踩得很混濁,要迅速地切換。所有的sf要著重的突出來,達到熱烈激昂的音響效果。
3.再現部(第250—339小節)

譜例10
無論是主部的呈示以及副部的再現,在結構上,我們在樂譜中可以看到,仍然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式的典型特征,表現出了克萊門蒂為古典鋼琴奏鳴曲這種音樂形式創作做出的偉大貢獻。主部主題在b小調上進行陳述。再現部與呈示部音型都基本相同。左右手的音階跑動需要保持流暢的線條,基本要求用連奏的方式演奏,在右手跑動時要注意強調左手的低聲部旋律進行,右手彈奏旋律時,要分清聲部,注意高聲部的旋律線條,跑動時伴奏不能蓋過主旋律。
結束部,左手和弦分解,右手為主部主題的經典音型,情緒逐漸高漲,樂句一句一句的推進,音樂由弱漸強,最后以強有力的和弦結束全曲。
在對《b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克萊門蒂的音樂風格多是令人歡愉的,旋律走向沒有太多拘束,流暢優美,充滿動力與朝氣。這首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其中充滿了古典時期克萊門蒂獨有的音樂特征,他的三度進行﹑分解八度﹑連奏形式﹑力度擴張和復調運用等等都是克萊門蒂鍵盤作品的重要特點。他的風格建立在古典主義音樂風格之上,強調具體音型的色彩和旋律裝飾的細節。克萊門蒂用他高超的才能,創新地把巴洛克對位法與浪漫派表達感情的方式結合起來,然后融合在古典音樂的規范形式中。
J6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