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遠黛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非物質文化視野下隕陽鳳凰燈舞的文化發展策略
□ 陳遠黛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隕陽是我國歷史文化發源地之一,隕陽鳳凰燈舞是在春節等慶典節日所開展的民俗體育活動,是集健身、娛樂、休閑和民族節日等特點為一體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本文以非物質文化視野為依托,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和分析法對隕陽鳳凰燈舞進行介紹,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探究,并根據鳳凰燈舞的文化提出了創新性的發展策略,旨在為隕陽鳳凰燈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可行的參考建議。
隕陽鳳凰燈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 發展 保護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民族凝聚力和榮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視野發展下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也成為科研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該領域是指對我國民族生態體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將這些民族瑰寶轉化為知識體系進行傳播和教育,豐富我國社會、文化和教育事業。然而,在國際文化的沖擊影響下,生態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條件制約下受到了較大的威脅,因此對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就尤為重要。本文在分析鳳凰燈舞的內外文化價值基礎上,提出了文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促進鄖陽鳳凰燈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鄖陽鳳凰燈舞是漢江流域中的燦爛文化之一,傳播數百年已久,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民間藝術文化特色,包含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和風土人情,存在著特定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鄖陽鳳凰燈舞在歷經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得以傳承和發展,這與人們的保護與繼承息息相關。在我國所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通知等文件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與群眾生活密切聯系,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形式。其中文化形式的內容包含種類十分豐富,有表演藝術、節日禮儀活動、民間傳統知識、手工藝等相關的文化,這無疑證實了鄖陽鳳凰燈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根據文獻和實地調查可知,鄖陽鳳凰燈舞在2 0 0 6年開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經過省級等各級政府的重視和當地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于2 0 1 4年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推薦名單。在實地調查過程中,鄖陽文化博物館的負責人表示在鳳凰燈舞申遺成功之后,當地由原來的6支表演隊伍增加到了2 0多支隊伍,全縣增設了2 0多個特色發展村,也配備了專業培訓和學習的基地,而且還選出了傳承人、民間老藝人、骨干人等專業人士,增設了相關的道具,完善了鄖陽鳳凰燈舞的文化體系。可見,申遺成功為鄖陽鳳凰燈舞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熱潮過后,如何繼續動員更多的力量來傳承和保護鄖陽鳳凰燈舞?本文在分析鄖陽鳳凰燈舞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探索鄖陽鳳凰燈舞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鄖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歷來有楚國以鳳凰作為圖騰和象征,代表著一種吉祥,發展至今,在湖北鄖陽一代,鳳凰燈舞主要是指在慶典活動,如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等節日所開展的具有表演性質的民俗體育活動。鳳凰燈舞在歷史演變過程中,融合了音樂、武術、舞蹈、民族器樂、表演等多種元素,主要是以鳳凰燈為道具,在嗩吶、雙笙和民間打擊樂樂器所合成的節奏下,在表演動作中融合武術、舞蹈而成,是特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民俗傳統節日中可單獨表演鳳凰燈舞,有些地方也會遵守傳統習慣表演舞龍、舞獅和鳳凰燈舞,舞“龍”與舞“鳳”聯袂登臺,正是對我國傳統文化“鳳凰來議”、“龍飛鳳舞”等場面的真實演繹。
在以群眾風俗習慣和節日為依托下,經過代代相傳、發展和創新形成了特色的“鄖陽鳳凰燈舞”,鄖陽鳳凰燈舞的開展豐富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推動了鄖陽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鄖陽鳳凰燈舞”將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傳統節日融入到體育和藝術領域中,是對體育文化的的升華。鄖陽鳳凰燈舞發源于群眾,來源于民間,是民俗文化與體育藝術的沉淀結晶,它不僅體現出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特征,同時也彰顯出人們思維方式、審美風格、心理活動和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的根源,是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印記,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鄖陽鳳凰燈舞實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域環境下以民俗傳統文化為內涵所開展的體育表演活動,其中鳳凰圖騰象征著人們對吉祥的崇拜和祈福,而民俗節日則是鄖陽鳳凰燈舞開展的媒介,為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帶來娛樂和休閑,同時也促進著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即概括出鄖陽鳳凰燈舞的四個文化價值:圖騰崇拜價值、節日慶典價值、娛樂觀賞價值和社會交往價值四個方面,如圖1所示。在鄖陽鳳凰燈舞的歷史發源、演變研究過程中可知,它起源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特定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以民俗生活方式、文化意識和人文價值的發展因素下所形成,可見,鄖陽鳳凰燈舞不僅僅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寫照,也是人們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寄托。

圖1 鄖陽鳳凰燈舞的文化價值組織結構圖
每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其特點、內容、形式和類別的不同,保護措施也會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本文在實地調查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的發展現狀基礎上,結合當地人們對鄖陽鳳凰燈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理解,試圖從以下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來促進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3.1、各相關部門加強重視,有組織、有計劃的挖掘整理
民俗體育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和精神支柱,各相關部門要重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可建立專業的學術和研究團隊致力于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繼承工作中,對將要流失的文化遺產進行搶救、修復、保存和研究。然而,科研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不僅需要堅持努力的廣大學者,還需要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各部門應積極引進先進科學的現代化技術手段,例如互聯網、高科技等媒介,為傳統體育文化內容的生態性開發、保存和記錄提供幫助。
3.2、發動全民參與力量,打造鄖陽文化品牌效應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源于民眾,發展于人們群體中,是民俗體育活動的主體者,群眾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的發展還有賴于全民的參與。首先應從動員群眾的保護和參與意識,加深人們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只有人們意識到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的珍貴性,才能提高自覺繼承和保護認識,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代代相傳奠定群眾基礎。其次,為了激烈群眾的參與意識,可開展一些學習活動,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積極群體的獎勵,調動人們的保護積極性。最后,建立鄖陽特色文化品牌效應,依托鄖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將鄖陽鳳凰燈舞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全世界。在政府的科學引導下,對鄖陽鳳凰燈舞文化進行挖掘、包裝、推廣、傳播,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勢,打造出屬于鄖陽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品牌,當然這一系列推廣過程都是建立在保護鄖陽鳳凰燈舞文化生態完整性的基礎上。
3.3、改革傳統觀念,培育文化產業
鄖縣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應革新傳統的文化理念,實施文化與產業相融合轉型制度,通過整合和利用資源,大力培育規模性綜合文化企業,促進文化產業基地、文化旅游產業、文化生態園的建設,打造文化產業鏈。通過學習國內外先進文化產業成功案例,組織學習、討論和培訓活動,為本地的文化產業探索美好的發展前景。如借鑒上海建立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文化博覽園,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等案例。通過學習這些成功的企業經驗,再結合鄖陽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進行新型的文化產業模式。
3.4、建立學校教育與傳統民俗文化和諧統一的發展機制
學校是傳播文化知識的搖籃,是培養德智體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基地,學校教育是學生形成正確文化認知和人文價值的關鍵時期,因此應格外重視這一時期對學生民族傳統文化和體育精神的培育。鄖陽當地學校可將本地民俗體育文化引入校園,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體育課程項目,而且可以拓展學生視野,調節教學氛圍,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培養優秀的人才。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content_28801 24.htm,2013,11.
[2]甘毅臻,陳勁松,周旭東.鄖陽鳳凰燈舞及其文化傳承[J].體育文化導刊,2008(7)5.
[3]魯傳太.鄖縣鳳凰燈擷粹[J].世紀行,2007(3).
[4]盧高峰,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問題機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4).
[5]劉鳳虎.從文化學的視角談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J].體育與科學,2010,31(5).
[6]王強,張迪,趙冰玉.對“鄖陽鳳凰燈舞”概念的界定[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
[7]蔡世林.與鄖陽鳳凰燈的不了情結[N].十堰日報,2009.
G812
A
1006-8902-(2017)-09-ZQ
陳遠黛(1989-),女,四川大邑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