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堅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20-0015-01
摘 要:在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學科開展了新一輪的改革與創新。其中,學科建設與規劃是改革的重要環節和核心內容。認清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和創新小學語文學科發展規劃,是文章主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特點;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學科特點
(1)基礎性的特點。小學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特點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小學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是學生實現能力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礎。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和基礎語言知識的教授,通過朗讀、識字、閱讀、寫作等基礎訓練,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其語言基本能力。
(2)人文性的特點。小學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情感、道德、審美等人文性元素,具備顯著的人文性特點。
(3)工具性的特點。語言和文字是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人類社會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備工具性的特點,對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4)廣域性的特點。語文學科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備廣域性的特點,與任何學科都存在交叉與融合。
(5)趣味性的特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學科必須具備趣味性的特點,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學科發展規劃
(1)加強課程資源開發。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學科建設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充分利用網絡、圖書、報刊等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拓寬語文教學視野,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閱讀能力、自學能力的同時,實現語文教學內容與資源上的完善與創新,將數學、政治、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引入到語文教學當中,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學科融合。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推動語文教學改革,促進語文學科建設,小學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擴建圖書館、提高館藏圖書數量和質量、搭建網絡教學平臺、開辟課外閱讀活動室等活動,為語文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場地和資源,為語文學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供物質保障。
(3)提升教師團隊素質。為了響應新課標的號召,滿足教學改革的需求,小學應該不斷提升教師團隊素質。一是努力調整語文教師團隊結構,增加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教師的比重,實現團隊整體教學能力的優化和結構的調整。二是加強語文教師在崗培訓,通過培訓班、專家講座、集體備課、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促使教師學習理論、參與實踐、加強溝通、互相學習、集體進步。三是要鼓勵教師開展自主學習,使教師在堅持不懈的理論學習和經驗總結的過程中,提升個人職業素養,進而促進小學語文學科發展。
(4)創新語文教學模式。一是合作探究模式,重視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知識體驗和情感體驗,為學生的思考、交流與合作提供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集體創新能力。二是教學相長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轉換思想、轉變角色,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三是個性發展模式,教師要本著“面向全體”和“尊重個體”的原則,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使學生在集體中保持個性,在個性中熱愛集體。四是貼近生活模式,教師應該響應新課標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號召,將語文課程建設與生活化教學結合起來,構建“大語文”教學模式,實現語文與現實、與生活、與實踐的融合。
(5)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實現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并充分發揮課程評價在教學指導和能力評估中的作用,實現以評價促教育、以評價促學習、以評價促教學改革、以評價促學科建設的目的。
綜上所述,新課標為小學語文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我們應該加強對于新課標理念的學習與實踐,立足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加強學科研究與建設,推動教學改革,實現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忠豪.現行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J].小學語文教學,2015(3).
[2]楊九俊.困惑與抉擇——關于語文教改熱點問題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