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淑婞
摘 要:語文是中國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學科,也是民眾綜合素質拓展的重要環節。然而在當前國內語文學科教學中,由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存在著語文學習興趣缺乏、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中,語文學困生數量遠多于其他學科。針對這一問題,文章從學困生的學習能力現狀入手,思考學困生語文學習的問題和不足,并嘗試從家庭、課堂兩個層面建構學困生學習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困生;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現狀思考
語文學科學習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前者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表達個人想法,后者則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較為完整地理解段落文字意義。但從學困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很多學困生在這兩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如很多學生因學習成績不好而不自信,在課堂學習中很難清晰地表達個人的學習感受和想法。受個體認知能力的限制,學困生對篇幅較長文章的閱讀存在著理解困難現象。多數學困生在閱讀短篇文章時能夠描述出文章的大概意思,一旦遇到長篇文章,便很難做到深度閱讀。雖然將長篇文章分割為若干段落后學困生也能描述段落大意,但這顯然難以達到語文學科學習的基本要求。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個層面,本文主要從學困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和家庭環境兩個層面進行分析,思考改善學困生學習困境的可行性對策。
二、語文學困生學習能力提升對策
1.加強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學校擔負著知識教育、道德培養等教育服務職能。教師在學生的觀念識別中更多的是發揮行為引導者的作用。當前學校課堂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通過師生互動推動學生能力的培養。從學校及教師的職責和義務上看,這不僅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也是造成學困生出現的教學失職行為。語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行為大多以教學活動為媒介來開展,因此學校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活動,為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搭建橋梁。教師對學生的日常需求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指導,提高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不是一味地以自身想法去主導語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能夠認識和發現語文學習的興趣點,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學校應規避傳統的“三重三輕”教導觀念,不應將知識道德傳授與能力培養置于相對沖突的位置。學校在校園教學內容的規劃安排中不能過分擠占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時間。校園生活內容的規劃應更多地融入各類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語文學科學習提供充足的師生互動空間。
2.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家庭,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第一空間。家庭環境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思想和語文學習行為選擇,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對于學生成長生活中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建立有著重要作用。父母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不應只注重對學生生活的照顧和日常行為的管理,更應包括語文學習等綜合能力素質的有效培養提高。家長對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不應采取粗魯的干預和控制態度,甚至是懲罰和打罵,而應當采用溫和的教育方式。同時部分家長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教育指導中容易摻雜成人交際的功利觀念,對學生正確健康的學習觀念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家長應當注意在家庭教育中盡量避免成人觀念和社會浮躁文化流入家庭生活之中,使子女形成不良的語文學習觀念。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開展積極語文知識學習的溫床,在家庭教育中對學生語文學習行為予以必要的鼓勵和促進,是彌補當前學校語文課程教育教學中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的有效途徑。
三、結語
通過研究不難發現,語文教學中的漢語知識技能與日常社會生活所使用的漢語知識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因此也不可將語文學習困難的原因完全歸結于學生。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權,培養學生參與語文學科學習的熱情。并與家長一起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從而減少學困生數量,進而減少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遇到的困擾和阻礙。
參考文獻:
[1]沈曉紅.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探究及轉化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241-243.
[2]胡秀玲.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2):58-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