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莉
2095-624X(2017)20-0019-02
摘 要: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語文專業型人才,使其具有較為專業的語文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發展要求。但就中職語文教學現狀來看,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妨礙著學生語文就業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注重學術型的教學觀念,制訂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為主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就業導向;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分析;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中職語文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必要性
1.利于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學能夠與學生的就業率相掛鉤。就業是學生選擇繼續接受中職教育的動機所在,因而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模式能夠體現語文學科的實用價值,能滿足學生對就業的需求。通過以就業導向為主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更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狀況,掌握更多更具針對性的語文知識。面臨畢業之際,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從容就業,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
2.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求高
當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而就業群體卻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就業競爭壓力增大,這使得就業單位會主動挑選高職畢業生,對應聘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以及語文修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良好的語文知識基礎和技能讓學生具有競爭優勢,會優先考慮語文知識能力較強的學生。而中職語文教育注重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式以培養應用型社會人才為主,注重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掌握相應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并在一定的專業領域有突出表現。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中職院校對語文專業的重視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對職業教育事業更為關注和重視,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規模也日益壯大,然而中職語文教學領域卻沒有特別重視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的運用,沒有很好地契合教育部“以能力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求。這主要體現在語文教學在設計教學方案、目標以及劃分教學重點時沒有根據中職院校的具體特點和社會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來設計,學校的職業特色沒有得到凸顯,沒有與普通高中的語文學科教育區別開來。
2.中職語文教材的不統一
我國各地的中職語文教材并不統一,每個地區的語文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培養標準也不一樣,這不利于對中職院校學生實施統一教育。如有些中職院校的教育方式達不到教育部的標準和相關要求;有些地方在編排中職語文教材時,是以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為依據的,這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教學目標。
3.中職學生自身的特點
進入中職院校的基本上都是初中剛畢業的學生,心智尚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性格不穩定,且個性突出,因而對待語文課程教學方面有不一樣的態度和看法,對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模式也會持不一樣的態度,這會對教師實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產生不良影響。
三、中職語文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策略分析
1.整合中職語文教材
中職院校語文教材未統一是一個突出問題,然而當前情況下,想要編制較為完善的、適應職業教育內容的語文教材,達到完全統一中職院校語文教材的目的,還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因此,中職院校教師應當注意語文教材的整合,以就業導向為主要依據,要有超前的教學理念,適當減少中職語文教育中的筆試內容,而加強學生口語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整合教材時應當突出教材的實踐教學特征,突出單位對人才的培養要求,為學生提供能夠切實增強其語文能力的教材。
2.教學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教學應當以生為本,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中職教育同樣需要遵循這一基本的教育原則。中職教師在教學中,須做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幫助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指導,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中的《聽話與說話(一)》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相互探討“說話”的重要性,學會說話的技巧與藝術;掌握“聽話”的基本技能,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將一些比較經典的劇本如《沙家浜》或者《荷花淀》等改編成劇本,深挖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技巧,從對話中找到傳遞和獲取信息的方式,重點突出“說話”與“聽話”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表演,與同學們共同欣賞,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個過程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3.強調教學活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實際
語文來源于生活,因而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回歸生活,其教學內容應當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專業實際要求。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注重分層教學,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及根據學生知識結構、生活體驗的不同設計不一樣的教學模式,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中課文《項鏈》教學為例,針對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巧妙的布局方式,要求學生提高口頭復述故事情節的能力以及辯論的能力,重點在于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寫,剖析課文主題。針對中等能力的學生,應當引導學生通過詞語分析文中的深刻內涵,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摸清楚文章的行文脈絡,并將文中較為經典的話語記錄下來,對課文加深印象。
4.加強中職語文專業與社會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
中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方式不再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為主,而是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除了要避免在教學中一味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還需與用人單位加強聯系,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培養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如某用人單位需要口才良好、演講能力強、寫稿水平高的人才,教師就應當針對這一需求,鍛煉學生的口才和交際能力,注重訓練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演講表達能力,為就業單位輸送合格的人才,以滿足就業單位的人才需求。
四、結語
中職語文教學應在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學生的就業導向訓練,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提高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中職語文應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幫助學生調整就業方向,保證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祖國,2016(14):191.
[2]王瑞瑾.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6(2):110.
[3]李生福.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學研究與探索[J].成才之路,2016(17):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