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的擴招使大學生數量迅速增長,隨之而來的輔導員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增大。輔導員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凸顯出的問題也在逐漸增多。本文以大理大學為例,從當前輔導員職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最后提出幾點解決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校 輔導員 職業發展
基金項目:大理大學第五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師教學發展專項課題)“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以大理大學為例”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榮麗,大理大學,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28
一、當前輔導員職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大理大學共設有教學學院17個,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提到,高校在總體上需按師生比不低于 1∶ 200 的比例,配備設置本、專科生專職輔導員的崗位。依照這個標準來計算,超過萬人的高校要配備至少 80名的專職輔導員。因諸多因素,這一標準目前在普通高校尚未完全執行,即專職輔導員人數尚不能達標。通過問卷形式對大理大學的專、兼職輔導員,進行了關于輔導員職業現狀調查,發放問卷40份,回收38份,回收率95%,有效問卷35份,有效率92.1%。此外還對學校學工部、校團委、各學院黨委、學生管理辦公室等相關人員15名、專任教師10名、學生20名,還有不同工作年限的輔導員進行了訪談,了解搜集他們對學校輔導員職業發展的看法、認識。通過調查總結出:
(一)輔導員對自身工作定位模糊
學校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認知還不是很清晰。問卷得出結果,因自身學科背景選擇從事輔導員職業的僅占13.6%,41%的人畢業時從未想過要從事專職輔導員這一職業。通過訪談了解到,相對于學校的專任教師,專職輔導員的工作沒有得到清楚的任務安排和清晰的工作邊界劃分,在年終對工作的考核標準也不夠科學。輔導員除了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層面要從事學校學生工作處、學校團委、招生就業工作處以及學校相關部門布置的多項工作;在學院層面,要從事學院學生管理辦公室、學院團委、班主任、黨支部書記、黨務秘書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工作內容繁雜,工作量龐大,工作職責較為混亂。在訪談過程中,接觸的大部分輔導員都認為自己處于學校管理、教學的第一線,在學生的安全、學業、教學、心理健康、宿舍管理、思想引領、就業指導等方面都要第一時間出現并參與處理,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忙于事務性工作,疲于奔走和應付,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時間來鉆研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輔導員工作時間不固定
輔導員工作內容繁雜瑣碎,工作強度普遍較大且工作時間不固定。從調查結果來看,由于在8小時工作制的時間段內學生基本也都在上課,所以很多學生教育活動、文體活動以及對學生瑣事的處理就要在8小時之外繼續進行。每天工作8小時的比例為1%,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達到78%。由于在周末、寒暑假期間也會舉辦一些學生活動,或者遇到一些學生的突發性狀況也需要及時處理,所以沒有雙休日、寒暑假假期簡短的輔導員也占了很大的比例。隨著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凸顯,與此對應出現的新的學業問題、思想問題、心理問題、情感問題成為輔導員必須及時有效處理好的工作之一。大部分的工作時間以及休息時間都在充當打雜、保姆、咨詢員、指導員等角色,這些都讓輔導員的職業角色變得模糊。
(三)輔導員職業能力欠缺
崗位要求輔導員達到的職業能力,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與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結合。目前學校招聘輔導員,主要注意的是黨員身份、研究生學歷和在校期間的學生干部經驗以及一些可遷移技能,如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的策劃組織協調能力、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從當前高校的工作形式看來,輔導員還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以及日常管理學生事務、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對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專業能力。目前為止,輔導員的專業背景究竟是需要人文社科類的較好,還是與學生專業對口的較好,仍然是個有爭議性的問題。由于沒有一定的依據可以來依照,所以實際情況是學校在將每批輔導員分配到二級學院任職的時候,也沒有更多的考慮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與任職學院學生專業的對口性。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輔導員的專業多樣,比較復雜。本科或研究生階段有輔導員崗位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不超過43%。問卷中涉及到“您所擁有的知識結構對能否應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的調查結果為:12%認為自己能很好應對,10%能較好應對,55%一般應對,23%不大能應對;“學生有就業問題找您,您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回應”的調查結果為:10%完全認同,19%基本認同,54%不清楚,17%基本不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輔導員職業能力欠缺這一現象較為普遍。由于日常忙于處理學生的繁雜事務,缺乏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職業能力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的輔導員對自己的崗位職業能力水平沒有清晰的認識。
(四)輔導員壓力大,職業認同感低
1.很多青年教師成為輔導員的原因并非是因為真正喜歡這個崗位。輔導員的招聘大多不限專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他們只是把“輔導員”當做一個臨時職業,以輔導員身份入職后,工作兩三年就轉為行政崗位或通過讀博、進修后轉為專任教師。當然,有很多輔導員也喜歡這個崗位,但是卻不清楚自己的崗位工作職責,忙于事務性的繁雜工作,心浮氣躁,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僅停留在上傳下達的實踐工作中,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的規劃,缺乏對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和改善。
2.部分專任教師、大學生群體以及輔導員自身對職業身份認識不夠,職業認同感缺失,沒有歸屬感。訪談得知部分專任教師認為只有那些承擔不了教學科研工作的,才去從事輔導員的崗位,而這個崗位并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是一個“非職業化”的崗位。部分專任教師沒有從事甚至說沒有接觸過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不理解這項工作的艱辛繁雜,就感覺輔導員經常加班、東奔西跑的工作狀態最終也沒有忙出什么所以然。此外,很多學生主觀認為輔導員只是充當管理者、咨詢者的角色,并不能在業知識方面對他們進行指導,所以對輔導員職業的認識和尊重較少。
3.輔導員參與教學、科研的機會少,職稱評定難。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而在現實中帶來的卻是雙重尷尬。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重教學、重科研學術”的現象。從教師身份來說,輔導員進校分配并未按照專業匹配來分,有小部分輔導員被分到與自己專業背景對口或相近的二級學院,可以參與到部分教學、科研工作中,但這也是在專任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其余的大部分輔導員因為自身專業背景與所在學院專業不對口,無法順利參與到學院教研室教學、科研的工作中。在申報專業技術職務時,履現職年均課時量、履現職期間主持或參與的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履現職期間主持或參與的科研課題等成為了輔導員晉升的阻礙。從管理人員身份來說,二級學院黨委書記、副書記是輔導員職務晉升的最好選擇,但目前看來,從輔導員崗位晉升的寥寥無幾。
二、對策建議
(一)對學校的建議
1.提高人文關懷,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重視。輔導員工作要求需要手機全天候開機、隨時隨地隨傳隨到。在日常繁忙瑣碎的工作中,除了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安全教育等日常教育之外,還要承擔學生安全問題、學業退步問題、違規違紀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等帶來巨大的壓力。就像有的輔導員說的,只要半夜看到學生打來的電話,整個人瞬間清醒,心提到了嗓子眼兒,因為學生肯定在學校出了問題,需要立即到學校及時參與解決問題。長時間下來,緊張、焦慮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繁忙的工作甚至帶來了輔導員身體健康、家庭矛盾等問題,心理承受能力再強的人,面對這些內外兼具的問題,依靠自身是不能完全處理好的。所以高校在重視教學科研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輔導員的關心,例如在召開輔導員沙龍的時候,除了關心輔導員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之外,還應該重視輔導員各方面的需求,并且對于合理的需求要實質性的解決。此外,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可以設立專門為輔導員提供心理咨詢的場所和時間,舒緩其在工作中緊張焦慮的情緒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2.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提高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學校要堅定不移的把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導全校教職工廣泛積極參與。(1)制定相關規定,明晰輔導員的職業角色。要勝任輔導員這一崗位,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并不僅僅是高學歷就可以。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明確輔導員的招聘要求,實際對照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標準來招聘。(2)增強輔導員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尤其在輔導員入職前,要緊扣學校具體工作開展的相關情況及學生中凸顯出來的相關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崗前培訓,讓新晉輔導員在工作之初就對崗位職責、職業能力要求、學生突發性事件的處理等方面有所認知。(3)基于輔導員日常工作實績,完善現行的輔導員職稱評審辦法。輔導員工作的主體主要是日常性的工作,在職稱評審時可側重考慮日常工作實績,針對輔導員工作特點來完善職稱評審辦法。可以參考、合理借鑒一些高校的做法,如上海大學要求輔導員必須上課堂、下社區,與大學生保持“24小時的心貼心”并首創輔導員的“5級聘任制”。(4)改善輔導員相關待遇。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有提高輔導員相關待遇的方法和具體措施。如中南大學的崗位津貼調整改革中,就單獨為輔導員按月設定崗位津貼,湖南農業大學為輔導員發放業務學習的資金并補助手機費。
(二)對輔導員個人的建議
1.要提高職業認同感。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由于對自我認可度較低、學習崗位知識時間較少、心態調整不夠及時等因素導致輔導員目前對職業認同感不高。為此,輔導員要清楚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在自我評估、分析的基礎上提高自我認知。要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有意愿成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只要內心喜歡這個崗位,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就不會因為瑣碎繁雜的事物而覺得壓力大,反而會享受此項工作帶來的育人成就和榮譽感。此外,要轉變現有的職業觀念,合理規劃自己的工作、生活時間,積極參加校內外開展的各種技能培訓、知識講座,增強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綜合能力,從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2.根據自身實績情況,合理制定職業生涯的規劃:
(1)一般來說,輔導員在入職的1-3年,由于正處在對工作的初步了解、逐步探索、經驗積累的初級階段,所以要注重自身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否則會很快形成職業倦怠。在這個階段,要積極通過了解學習國內外輔導員的專業技能,自我增值。(2)在入職的4-6年,接觸的工作類型多,實踐經驗多,對工作的各方面基本能夠掌控。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我反思,總結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優勢和劣勢。積極爭取參加校內外的學習培訓的機會,與校內外同行多溝通交流,查缺補漏,克服職業倦怠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創造條件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努力爭取自身在職稱、職務上的晉升。(3)在入職的7-10年,可通過考博、進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學歷學位。針對學生群體的不斷更新,學生個性特征的不斷凸顯,保持自己對崗位工作的熱情和認真負責,還要與時俱進,及時學習各方面的新增知識。此外還要注意處理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矛盾。(4)入職10年以上,面對趨于穩定的職業發展,所積累的全部學生工作經驗,還有與一屆屆學生建立的情感都是此此項工作帶來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個階段,輔導員還需要堅持不斷地學習和工作方法的創新,應對好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三、結語
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困境是目前高校體系中常見的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它對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希望學校相關部門多重視,輔導員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行動,逐步解決自身的職業困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
[2]趙睿.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3]李韶杰、晏志勇.高校政治輔導員的職業發展困境及對策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