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平
【摘 要】本文闡述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內容包括促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訓模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的路徑主要有輔助課堂教學、在線學習管理、個性化學習等。
【關鍵詞】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資源 建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068-03
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旨在促進教學觀念轉變,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學院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服務教學,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必修公共基礎課程,此門課程學習人數多,覆蓋面大,學生學完后,應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及多媒體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滿足社會信息化發展對高職畢業生最基本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要求。自2014年以來,筆者所在的課程團隊進行了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持續性建設與應用,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訓教學、教學評價進行了梳理和改革,借鑒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經驗,在課程資源建設上體現標準化與本土化相結合,借助校園網先進的數字化教學平臺,為教師、學生提供優質實用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服務,為教師教學服務,以期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內容
(一)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調整。課程體系是課程內容的邏輯線索,是教學改革的載體,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是課程建設的基石,有了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才有明確的方向。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基于課程組對以下四個問題的充分認識:其一,以“社會對畢業生所應有的信息處理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能力”“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為課程體系的兩條主線索,使課程體系改革更加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更加符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程目標。其二,以“操作系統及辦公軟件應用”“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應用”“計算機理論知識”為教學的三個重要內容,在“必需、夠用”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在傳授知識與技術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其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背景、工作背景適當相結合。例如,將學生的各級實訓素材分別與專業內容相匹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不同內容的實訓素材進行實訓。其四,教學內容上適當體現當今計算機發展最前沿的內容。
基于以上理念,調整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體系和內容,即將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七項內容。模塊一“計算機基礎理論”,主要包括計算機軟硬件最基礎的理論知識;模塊二“操作系統與辦公自動化軟件應用基礎”,主要包括四項內容:Windows操作系統及應用、文字處理與編輯——Word軟件操作、演示文稿——Powerpoint軟件操作、電子表格與數據處理——Excel軟件操作;模塊三“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技術應用基礎”,主要涉及兩項內容:計算機網絡軟硬件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多媒體技術軟硬件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
在章節的順序上作了適合學生遷移學習的調整。大多數計算機基礎教材編排都是按照WORD、EXCEL、PPT的順序編排,并不利于學生對這三個軟件的高效學習,根據PPT軟件與WORD軟件在圖文編輯上相關度較大,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遷移性,我們把PPT軟件的學習安排在WORD軟件學習之后,這樣不僅對WORD軟件中圖文編輯操作可以起到鞏固深化作用,而且提高了學生對PPT軟件的遷移性學習,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軟件的學習效率。
課程團隊進行了以符合高職生學習特點為目標的校本教材建設。以調整后的課程體系為依據,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的形式進行編排,編寫了符合高職生學習特點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力求在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更便于教師采取現代職業教育先進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二)教學方法改革。課程內容從性質上劃分,可以分為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兩大類,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對于計算機操作為主的教學內容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力求在教學中達到“做中學”,“學中做”。例如,WORD軟件的教學,將教學內容以三個工作任務呈現,三個任務分別是“制作新型手機產品介紹(主要是圖文編輯)”“制作新型手機產品發布會會議日程表(主要是表格編輯)”“制作新型手機營銷策劃案(主要是長文檔編輯)”,把WORD軟件的學習放到一個真實的工作情境需求之中,每個教學案例首先提出任務要求,學生扮演公司職員的角色,需要完成公司有關新型手機產品方面的文案任務,在教師的引導與演示講解下,學生用WORD軟件獨立完成三個內容相關、難度遞進的工作任務,任務完成后,教師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分析與點評,學生用WORD軟件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所學軟件的強大功能與廣泛的應用性。以真實工作任務驅動,進行WORD軟件課堂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學生在真實任務的完成中逐步掌握WORD軟件的操作技能與應用方法。
對于計算機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小片段講解教學為主,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輔以課外微課教學及網上練習。高職學生普遍對計算機理論知識興趣不大,很難做到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為了提高理論課教學效果,將課程所涉及的計算機理論化整為零以小片段講解穿插在整個學期的教學中,每次授課只學習一兩個知識點,每次授課控制在20分鐘之內,由于學習時長短,內容少,學生不易產生疲勞和厭煩,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理論教學效果。
(三)實訓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五個遞進關系的階梯式實訓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實訓教學模式為:任務案例學習→綜合實訓→樣張式實訓→編輯式實訓→設計性實訓,實訓從最初的師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務,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制作學生作品。endprint
五個階段實訓教學,呈螺旋迂回上升,后一階段的實訓是前一階段的鞏固與提升,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理解與積累知識,習得計算機操作技能,而最后兩個階段的實訓重點在于計算機軟件應用與創作,五段式實訓,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訓中逐漸獲得計算機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作能力,實訓模式符合高職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實施過程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注重全程性、過程性、引導性,注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升和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提高。評價模式為:期評成績=60%平時成績+40%期考成績。平時成績的權重為60%,強調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效果,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完成的各項實訓任務和紀律表現;期末考試成績權重40%,強調終結性評價對課程全面知識與技術的考評作用。學生由原來必須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改為自愿參加,不再將等級考試的成績作為學生此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二、共享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一)資源建設的標準化與本土化相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資源建設目標是準確體現課程建設內容,服務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課程團隊以自編計算機應用基礎校本教材為教學資源建設主線,體現教學改革的成果與思想,參照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對資源建設的標準化要求,結合本校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本土化建設,基本資源和擴展資源有課程簡介(含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素材資源庫(含常用教學軟件、教案、課件、各章節的教學素材)、網絡教學(含課件、電子教材、對應教學內容的素材下載)、實訓教學(含實訓內容、素材、視頻指導、實訓指導)、微課教學(含校本教材所有知識點的視頻教學),等等;作業考試系統有作業系統、在線自測系統、在線考試系統等;交流工具有在線答疑、交流論壇、文字聊天室、投票等。所有資源按欄目分類存放,方便用戶查找,素材資源庫的全部資源可通過關鍵字查詢快速搜索調用。在正常的網絡環境下,課件、視頻、動畫等資源可以順暢播放,在電腦、移動設備等大小不同的屏幕上,能科學合理、簡潔美觀呈現,資源的人性化呈現保證了用戶在各種終端設備上能正常瀏覽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資源的共享性、全面性、交互性、可管理性、可搜索性以及人性化的呈現,是共享課被教師與學生樂于使用的基礎。
(二)輔助教師課堂教學。資源共享課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共享教學資源的科學管理與快捷調取方式。學生機房提供百兆校園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可登錄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網絡教學”欄目中可以快速打開本節課的課件、電子教材及素材,借助機房“電子教室”傳屏軟件向全班同學播放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打開電子教材,教師可以用電子筆配合講解教材中應引起注意的重要部分,學生則可以較容易地在自己的教材上找到相應的內容,進行勾畫與筆記。資源共享課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教學支撐材料的網絡化教學資源管理,為學生課外查看課件、下載學習素材提供了全面、永久、條理化的網絡服務。網絡化教學資源管理比傳統的教師自帶課件與素材進學教學,更方便教師與學生查找與使用教學資源,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三)在線學習管理。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具有學習分析技術和配套的學習跟蹤系統,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跟蹤統計與分析反饋。學生的課后作業、測驗及部分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學習都可以在網絡平臺的計算機基礎共享課程中完成,學生線上的一切學習活動和學習軌跡,共享課都能準確地進行跟蹤、統計,采集的數據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對比、分析、評價。教師登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享課后臺,可以隨時掌握各個班級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習課程的時長、內容、次數,學生在線的客觀性作業與測驗,不僅能自動評分,還能按班級及學號錄入成績。課程的學習分析與跟蹤統計系統不僅便于教師掌握全班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而且也便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學習上的不足,促使學生調整學習方案,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四)實現個性化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為學生進行真正意義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新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下轉第135頁)(上接第69頁)學習能力差別也較大,對于差異性較大的優劣學生,個性化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尤為重要。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內容按單元中的每一個任務的邏輯線索組織,由電子教材、微課、課件、作業及作業指導、在線測試、拓展學習資源六個部分組成,學生可快速定位到課程某個知識點,在線學習這個知識點時,可在線做筆記、做練習、參與班級論壇討論,或進入在線答疑系統請求教師答疑,還可在線完自測,并及時得到分數與反饋。學習能力較差、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在課堂上沒有理解掌握的內容,課后可以通過多次播放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同一微課視頻,將沒有弄懂的知識點弄懂。生病、請假缺課的學生,可通過觀看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微課彌補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從共享課中下載作業素材,觀看作業指導視頻,獨立補做缺交的作業,及時調整學習步調與學習計劃。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學習與課程相關的拓展內容,滿足對課程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能讓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法和節奏主動選擇學習內容,有選擇性地觀看微課視頻教學,在課外,借助網絡體驗到老師給自己單獨授課、單獨輔導的功效,充分調動差異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在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團隊教師全程參與了教學改革與資源建設,由于全部共享資源均為教師原創,課程資源受到任課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和喜愛,資源的利用率較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較建設前有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近年涌現出大量的優質WORD、EXCEL、PPT學生作品,全國計算機機等級(一級)考試的參與率、通過率、優秀率也有大幅度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信息化教能學力也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以網絡課程項目參加2015年廣西信息化教學大賽獲得一等獎,贏得了專家評委們的認可與肯定。
【參考文獻】
[1]熊永紅.對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2014(1)
[2]黃瑞國.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校本教材的開發與使用[J].廣西教育,2015(7)
[3]黃瑞國.論高職院校資源型微課的建設[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作者簡介】莫 平(1965— ),女,湖北武漢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數學教育。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