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高職男生在體質測試中的1000米耐久跑現狀,提出應采取合理的措施,鍛煉學生耐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體質 1000米 耐力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166-02
第六次國民體質結果顯示,學生體質普遍呈現逐年下降的發展態勢,不容樂觀。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因而及時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并采取相應的體質增強對策十分重要。耐力跑是一項增強體質健康的重要運動,通過耐力素質的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還可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的抗疾病能力。通過耐力素質的增強,學生不怕苦和累、積極上進的意志品質也可以得到相應鍛煉。故而,筆者認為在體育六項測試項目中,耐力跑的重要性應該排在首位。鑒于此,筆者隨機選擇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14級、2015級、2016級各200名男生一年級時的耐力跑成績數據進行分析,以期通過學生耐力跑的成績,分析教學效果,進而了解學生的體質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隨機選擇2014級、2015級、2016級各200名男生一年級時的體質健康測試1000米耐力跑的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
表1可見,2014年到2016年,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一年級男生耐力跑成績良好率/優秀率以及總體達標率都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表1 2014級、2015級、2016級學生耐力跑成績
級別 及格率 良好率 優秀率 達標率
2014 59.0% 28.0% 4.00% 91.0%
2015 65.0% 20.0% 3.00% 88.0%
2016 71.0% 13.0% 2.00% 86.0%
三、影響高職男生1000米跑速度和耐力的因素
(一)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降低了學生的適應能力。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減少了我們日常活動的機會,使得我們的運動能力、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以及一些運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例如身體協調能力、力量、身體靈活性、耐力等)逐漸下降,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也大幅度下降。高職院校以職業教育為主,學生學習壓力不算大,有很充裕的學習和娛樂時間。高職學生年齡大約在18-22歲之間,自我控制力不強,相對體育運動,他們更多喜好玩網絡游戲、看電視電影、閱讀小說等消遣方式。社會發展網絡化,使得以坐為主的靜態娛樂方法替代了傳統體育鍛煉,學生坐多動少,身體機能出現退化。
(二)興趣缺失,不利于良好體育習慣的形成。通過與學生的溝通,發現家庭是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愛好運動的學生,往往運動能力都比較強,反之父母缺少運動的學生,往往對體育運動興趣寥寥。現在很多家庭,父母由于工作忙,或是自身體育鍛煉意識不強,并沒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許多高職學生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有部分父母寵愛過度,因為害怕意外傷害,從小就不鼓勵學生外出活動,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體育鍛煉的機會。
(三)學校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引導力度不夠大。學校中的體育鍛煉,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好壞,關系著全面健身計劃的切實落實。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鍛煉時間的科學分配,都受到學校體育教學的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程度,每所學校都不一樣,整體而言正處于泛化時期。從教學監管的角度分析,存在著很多諸如大課數量少,課堂學生過多,教學手段死板、不夠多樣化等問題。這種模式的體育教育,長期來講,容易打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形成,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另外,體育鍛煉風險的存在,也制約著體育教學的推進,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體育比賽等活動時,往往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措施傳統保守,生怕出現任何體育損傷和其他突發事件。安全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注重安全問題而忽略了教育效果,導致一些好的教育措施無法落實,那么體育教育的推進將事倍功半。
(四)場地有限,器材欠缺,師資能力有限。最近幾年,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但是,體育教學經費卻很少有提升。體育教學的器材更新、場地建設速度非常緩慢。另外,因為相關的監管工作沒有落實好,導致一些場地或是器材利用效率非常低。師資方面,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非常欠缺。學校的體育教師接受培訓、參加研討會的機會非常少,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科學、知識更新不及時,專業技能下降,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率,也體現不出高職體育的職業性。
四、提高學生耐力,增強學生體質的體育教學對策
(一)科學指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很差,極易受到網絡游戲等不良因素的干涉,這就需要學校制定科學引導的措施,以改變現狀。積極宣傳“健康第一、鍛煉第一”的思想,指引學生家長這一重要角色,參與到學生的體育鍛煉中,改變思想、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多參與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通過為學生普及科學鍛煉、科學生活等健康知識,增加學生的鍛煉意識,幫助學生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
(二)深入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強化高校的指引作用。學校的體育教學關系到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后的全面發展。因而,要強化高職院校的引導作用,深入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加大體育教學監管力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人本主義”精神,讓體育課的課堂教學、鍛煉過程都越來越科學,豐富體育鍛煉項目,注意講求層次,以此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鍛煉中,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參與體育鍛煉,養成自覺鍛煉、長期鍛煉的習慣,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一起努力去完成。
(三)健全、落實體育教學相關的機制。當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體質下降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控制,這得益于該校“陽光體育”工作的開展,要求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這一剛性要求不得以任何借口更改。同時,學校也通過有效監管、高強度檢查等措施,確保這一活動理念的高效落實,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使用多樣化的措施(例如制定學生出操、冬季長跑等制度),保證了這一剛性要求的完成。
(四)加大對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投入力度。高職院校對體育教學要有一個長期計劃,切實加大對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的投入力度。購買新器材,從器材種類、器材數量兩方面著手,讓自身的體育設施更先進、更豐富。改善高職院校原有的體育教學硬件設施,常檢查,勤養護,保證這些器材能夠正常使用。在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里,要增加一些有利于改善學生心肺功能的活動項目,比如結合“耐力跑”項目實際,有意識地開展一些鍛煉學生耐力的體育競賽活動,還可以舉行一些達標性質的單項比賽,培養學生敢于吃苦、堅韌不拔的品性。
(五)重視體育教學師資力量的建設。關于體育教學師資力量建設,首先高校要配備足夠的體育教師,并且這些教師要通過參加培訓、外出考察、參加教學研討會等形式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體育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和每個院系的教師進行溝通,知道他們具體需要什么。每個院系對體育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同,體育教師要量體裁衣,為每個院校提供最需要的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受其益,不但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還為日后工作質量的提升打好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實際,采取合理的方法輔導和訓練學生的耐力,比如,要給予學生講解耐力跑中伴隨的“極點”和“第二次呼吸”,讓學生明白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并且讓他們掌握如何克服“極點”而迎來“第二次呼吸”。為學生講解如何推遲和減弱極點的措施,并且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吃苦品質的鍛煉和培養,可以組織學生多進行一些拉練類的活動,讓學生既練習了自身耐力,又鍛煉了自身的意志力。
綜上,對于學生而言,進行耐力素質的鍛煉有著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這點,采取合理的措施,以鍛煉學生耐力,提升學生敢于吃苦的品格,以實現學生體質健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攀.基于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單舜.學生體質測試對體育教學的促進作用探析[J].體育科技,2014(4)
[3]許超,趙武臣.淺析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與體質測試的干預策略[J].民營科技,2015(7)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基于新版《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的體育課程體系重構研究——以高職院校為例”(GXGZJG2016B102)
【作者簡介】朱定遠(1986— ),男,廣西北海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