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躍 鄭海梅
[摘要]: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吃飯問題上,小麥排在首位,目前小麥的產(chǎn)量逐年呈上升趨勢,如何提高品質,增加產(chǎn)量,保證質量,是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就小麥籽粒的形成及提高粒重的有關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指導小麥生產(chǎn),服務農(nóng)業(yè)。
[關鍵詞]:小麥;籽粒形成;千粒重;技術研究
小麥籽粒形成是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涉及作物栽培學,土壤肥料學,氣象學,植物生理學等學科,本文就小麥籽粒的形成及提高粒重的途徑作一深入闡述。
1抽穗開花
冬小麥拔節(jié)后,經(jīng)過25—30天開始抽穗。一株小麥抽穗時主莖早于分蘗,大蘗早于小蘗。小麥抽穗后一般經(jīng)過2—5天開始開花,開花順序為先主莖后分蘗,每穗開花先中部而后漸及上部和下部,同一小穗則由基部花順次向上開。一穗開花時間約3—5天,全田開花時間持續(xù)6—7天。
小麥晝夜均能開花,但每天有兩個高峰,一是上午9—11時,二是下午3—6時。夜間由于溫度低開花少,中午由于溫度高相對濕度低,開花過程受到抑制。小麥開花的最低溫度為9—11℃,最適溫度18—20℃,高于30℃影響受精能力降低結實率。適于小麥開花的大氣相對濕度為70—80%,低于20%不能正常授粉受精,但花期遇雨,濕度過大,花粉粒吸水膨脹易于破裂。
小麥屬自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一般不超過0.4%,小麥開花時,內(nèi)外穎殼從張開到閉和約經(jīng)歷10—15分鐘。或穎殼張開前行閉殼授粉,或穎殼張開后行開穎授粉。花粉粒落到柱頭上一般經(jīng)1—2小時后即可發(fā)芽,在24—36小時后完成受精過程。開花期間小麥體內(nèi)新陳代謝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是一生中日耗水量最大的時期,從此地上地下營養(yǎng)器官基本停止生長,籽粒日益增大,是小麥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2籽粒形成與灌漿成熟
小麥從開花受精到灌漿成熟,約經(jīng)歷34—36天,期間籽粒內(nèi)外部發(fā)生一行列變化,一般分為六個過程五個時期。
2.1形成期 受精后子房迅速發(fā)育,首先是受精卵進行分裂進而形成胚的各部器官。其次是極核受精后形成初生胚乳,并進行旺盛分裂最終形成胚乳,開始積累淀粉。受精后10—15天左右,籽粒外形已基本形成,長度達最大值的四分之三,是由“坐臍”達到“多半仁”階段,籽粒已具備發(fā)芽能力,該時期稱為籽粒形成期。這一階段籽粒含水量處于增加階段,含水量達70%以上,此時籽粒長度增加很快,而干物質增加很慢,籽粒顏色有灰白逐漸轉化為灰綠色,胚乳有清水狀變?yōu)槿闋睿瑪D之有稀薄而略帶粘性的液汁。
2.2乳熟期 歷時約12—18天,“多半仁”后首先長度達到最大值,而后是寬度和厚度增加到開花后20—24天達到最大值,俗稱“頂滿倉”。隨著籽粒體積的繼續(xù)增大,胚乳細胞中開始積累淀粉,含水量由于干物質的不斷積累由70%逐漸下降到45%左右。籽粒外部顏色由灰綠變鮮綠,進一步轉為綠黃色,表面有光澤,胚乳由清乳狀到乳狀。
2.3面團期 歷時約3天,含水量下降到40—38%,干物質增加轉慢籽粒表面有綠黃變成黃綠色,失去光澤,胚乳呈面筋狀。灌漿速度的特點是慢—快—慢,即“多半仁”前緩慢,由“多半仁”到“頂滿倉”速度加快,“頂滿倉”后速度有趨向緩慢。從“頂滿倉”到“面團期”是穗鮮重最大的時期,要注意防倒。
2.4蠟熟期 歷時約3—7天。含水量由40—38%急降至22—20%以下,籽粒由黃綠色變?yōu)辄S色,胚乳有面筋狀變?yōu)橄炠|狀,籽粒干重達到最大值,生理上以正常成熟。
2.5完熟期 歷時2—3天,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干物質積累停止,籽粒體積縮小變硬,俗稱“硬仁”,表現(xiàn)出成熟種子的特征特性,是收獲的大好時機。
3籽粒發(fā)育的不均衡性
在籽粒發(fā)育過程中,同一穗上的不同小穗位和同一小穗的不同粒位,無論灌漿先后、粒數(shù)多少和粒重高低均有所不同,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均衡性,實質是早在分化時期已經(jīng)發(fā)生的差異的繼續(xù)。
3.1不同小穗位籽粒發(fā)育的不均衡性 在灌漿過程中,灌漿的順序與開花的順序基本吻合,以中部小穗居優(yōu)先地位,,營養(yǎng)物質的分配也以中部小穗最多,其次是下部小穗和上部小穗,所以不同小穗位的籽粒數(shù)目有多少之別,重量有輕重之分。在籽粒形成和灌漿初期,運轉到中部小穗的干物質最多,其次是上部小穗,下部小穗最少;到了灌漿中期以后,下部小穗較上部小穗為多,因而一般下部小穗比上部小穗籽粒少,而粒重比上部重。
3.2不同粒位籽粒發(fā)育的不均衡性 同一小穗不同粒位之間,營養(yǎng)分配和發(fā)育是依照小花的著生部位1﹥2﹥3﹥4遞減的;到“頂滿倉”以后順序便發(fā)生了變化,如果每穗結實2粒,一般粒重1﹥2,若每小穗結實3粒,2﹥1﹥3,當每小穗結實4粒時,則2﹥1﹥3﹥4,但在下位缺粒或發(fā)育不良時,可看出上位小花的粒重明顯增高。同一粒位籽粒在不同小穗上表現(xiàn)為中部最重,下部次之,上部最輕。
4籽粒發(fā)育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4.1溫度 籽粒灌漿的最適溫度為20—22℃、日平均氣溫低于25℃,則隨溫度的升高而灌漿速度加大,高于25℃時,因高溫而失水過快,縮短灌漿過程,加強呼吸作用,粒重降低。一般認為:開花至成熟約需720—750℃的積溫,灌漿期需500—540℃的積溫。
4.2光照 光照條件對不同灌漿時期的影響不同,灌漿盛期(開花后25—30天)影響最大,灌漿始期(開花后10—12天)次之,灌漿后期(開花后25—30天)影響最小。光照天的好壞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天氣條件,二是群體大小。光照不足、群體過大往往成為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4.3土壤水分 籽粒形成和灌漿期間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5%。籽粒形成初期水分不足,特別是在天氣干旱高溫情況下,光合強度降低,呼吸作用加強,致使灌漿過程提前結束,形成癟子。在品質方面,籽粒蛋白質積累和含量與灌漿以后土壤水分呈負相關,而籽粒的淀粉含量則隨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4.礦質營養(yǎng) 后期適當供應氮磷鉀除可使功能葉保持較長功能期外,還可促進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轉化,對提高蛋白質含量利于籽粒灌漿成熟有顯著作用。
5提高粒重的途徑
5.1增加籽粒干物質的來源 籽粒干物質的積累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抽穗前莖葉中的貯藏物質,二是抽穗后綠色部分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和物質,前者占30%左右,后者占70%上下。雖然抽穗前積累的干物質并不直接構成粒重,但對籽粒增重有很大影響,是產(chǎn)量形成的奠基過程。所以提高粒重必須從生育前期著手,促使個體發(fā)育健壯,建立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后期應保持一定的綠色面積,防止早衰青枯和病蟲害,延長綠色面積的功能期。
5.2擴大籽粒的容積 籽粒容積大小是影響千粒重的重要因素。籽粒容積與籽粒形成過程中胚乳的發(fā)育密切相關,如果這時干旱或其他條件不利,籽粒容積縮小,所以這一時期要保證水分的及時供應。
5.3延長灌漿時間和提高灌漿強強度 灌漿時間和灌漿強度除受品種特性影響外,主要受灌漿過程種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在高溫條件下,可加速灌漿速度,但縮短灌漿時間,粒重往往較低。相反,光照條件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日平均溫度較低灌漿時間持續(xù)較長而粒重較重。但北方麥區(qū)灌漿期間高溫干旱,多干熱風,對籽粒增重不利。因此要特別注意這一時期的水分供應,俗諺“灌漿有墑,穗大子方”,就是要在后期澆好灌漿水、落黃水,力爭“麥長一線”。另外,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葉面寶,對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
5.4減少干物質積累的消耗 重點把握好小麥的收獲時間,以蠟熟末期收獲產(chǎn)量最高,過早或過晚收獲均降低粒重。過早籽粒沒有灌飽,過晚干物質已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在消耗,使籽粒重量下降。所以應做到適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