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君(教授) 楊蓉(研究生)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64)
基于二十四節氣探討視覺幸福感的產生因素
周承君(教授) 楊蓉(研究生)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64)
源于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千年,作為始于“立春”終于“大寒”的傳統節氣文化,在當代的教育、藝術領域及日常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視,這個記載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也成為藝術領域中喜聞樂見的題材。以藝術為軸心,大批的設計師從味覺、聽覺、視覺、以及情感為線索去尋求二十四節氣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本文則從視覺這條線索,結合表現手法和角度,探索幸福感的產生因素。
二十四節氣;視覺幸福感;技法
二十四節氣源于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象征,直觀的反映了自然界一年氣候因素的變化規律,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早前的二十四節氣,在春秋時代,是以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的形式存在,后經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才完全確立。直到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其中每個月出現的第一個節氣古時稱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個節氣,每個月出現的第二個節氣古時稱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
“視覺”是一個生理學詞匯,生物學上的定義就是:光作用于視覺器官,使感受細胞興奮,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后便產生視覺。字面定義:就是直觀的用眼睛去看,然后將所看到的事物形態、顏色傳送回大腦進行分析與感受,即為視覺。
“視覺幸福感”即通過眼睛看到的事物狀態所讓人產生的感覺。而視覺幸福感的產生取決于幸福感產生的條件,例如事物的造型、價值性等。一個人在正常狀態下不可能隨時隨地看到任何事物都能產生這種幸福感,而是在特定的情況看到具有特殊意義的事物,才有可能產生。借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在中國國際面料大賽啟動儀式上說的:“創意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幸福的痛快感受。須知“痛字當前,快字其中”,只有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我們才能獲取相應的幸福!”痛苦只是我們探討產生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其他的因素例如“以人為本”的視覺設計,也是產生幸福感的又一因素,同時也是本文探討的核心點。
視覺幸福感作為主觀上的視覺感受,在二十四節氣中,視覺設計師們做出了不朽的成績。例如在看得見的美食視覺表現手法上:當代插畫師李曉林繪制的二十四節氣美食圖“立春”中呈現的風俗食物是春卷、春餅和蘿卜,每一個節氣都有特定的食物,通過看得見的美食誘惑,將二十四節氣融入其中,既傳承了節氣文化,又勾起了人們心中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或烘托了團圓氛圍。在中國,一頓具有寓意的美食大多都是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享用,一起談笑風生溝通感情,又或者美食的促成者是一個手藝精湛、重要的親人親手制作而成,在濃濃的愛意中吃下這份美食,心里不免會生出幸福感、滿足感、喜愛感。若是在外工作無法回家的異鄉人,在異鄉吃到或看到節氣美食,心里也會涌出一份幸福的思念之情,而插畫師李曉林手繪的美食圖在視覺上從色、形、意中散發出來的味道,更是一種“人文情懷”,將情懷與視覺相結合,正好也契合節氣中視覺幸福感的產生因素。

從看得見的的節氣字形視覺創作中,當代極富創造力的80后設計師石昌鴻于2017年4月1日創作的“魅力中國——24節氣”就極具代表意義,我們選其中的一個節氣進行分析,圖中“清明”展現的是一幅細雨紛紛,春茶正香;掃墓祭祖,春游踏青;植樹造林,楊柳長青的祥和景象,用動態手法與清明的元素相結合,將其展現的淋漓盡致。從視覺上看,每一個節氣的元素都挑選的精道又通俗易懂,顏色搭配清新脫俗,且具有濃厚的中國風,再配合合適的動態效果,傳達出了一種“人間氣”、“生活氣”,勾起了人們的童年回憶。童年回憶大多數都是美好的、幸福的,能讓人從視覺上一眼就想起童年,產生視覺幸福感的設計,已經不單單是一套設計作品,它更是對傳統節氣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弘揚。
總體而言,每個人對二十四節氣都有不一樣的解讀與感受,不管是通過手繪美食圖,還是字形創造表現,在視覺表現上都是扣人心弦,美麗動人,所傳達的視覺幸福感也是恰到好處又回味無窮的。
基于傳統文化背景,二十四節氣離不開視覺創造,而視覺只是幸福感產生的條件之一,它的產生客觀上是一場視覺盛宴,實則里面也包含了色彩、物體的形態、以及人文情懷等因素。文中列舉的產生幸福感的例子里面就摻雜了色、形、構圖等因素,加上情懷而產生視覺幸福感,此基礎上減少任意一種因素的存在,勢必會削減幸福感的存在時長,若增加其他因素,幸福感的產生時速將會以人能感受的速度提升,并提升整個社會的和諧度及人們的幸福指數。
[1]蕭放.二十四節氣與民俗[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2015.
[2]鐘琳,楊逸,鐘志阮.讓二十四節氣回歸日常生活[K].南方日報,2016.
[3]周紅.二十四節氣與現代文明傳承的現實意義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2015.
[4]苗元江.跨越與發展——主觀幸福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B].南昌:南昌大學教育學院,2011.
[5]理查德?伊斯特林;丁云; 么瑩瑩.中國的主觀幸福感研究(1990—2010)[C].美國南加州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