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玲利
?
我國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基于1978—2015年的數據分析
晉玲利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
文章利用生產函數模型研究了政府教育支出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選取了中國1978—2015年之間的實際GDP、固定資產投資額、從業人口量以及財政性教育支出的數據。首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了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必須考慮時間趨勢,各變量的一階差分項都是平穩的;接著,對變量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得出政府教育支出和經濟增長具有協整關系;隨后,對模型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和誤差修正分析,得出財政性教育支出會促進經濟增長且長期效果優于短期的結論。
生產函數;財政性教育支出;經濟增長;人力資本
自從1995年黨中央第一次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逐漸重視起了教育工作,且近年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財政教育經費也由1995年的1 411.5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9 221.45億元。國家大力支持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學校的經濟壓力,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那么,財政教育支出到底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將基于1978—2015年的數據,對此進行探討。
關于政府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國內外已經有很多文獻對此進行分析。但是,財政性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還一直沒有定論。因為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綜合國情下,各國政府性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同。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在國外,最早提出教育經濟價值是沃爾什,他于1935年發表的《人力資本觀》也成為了教育經濟學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文章使用了教育費用與畢業后收入增長的數據,對是否應該上大學進行了探討。隨后,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舒爾茨采用美國1929—1957年的數據,實證分析了經濟發展與教育投資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教育投資數量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并驗證了沃爾什的觀點。Danison使用美國1929—198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發現美國實際經濟增長率中有0.66%是教育投入的貢獻,政府性教育支出可以推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使經濟穩定增長。Helms對美國1965—1979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帶來個人收入的增加,從而促進經濟增長。Gimmal通過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及其增長率對經濟發展有顯著影響。Collins和Bosworth分析了1984—1994年韓國、新加坡等7個亞洲國家的數據,研究發現韓國、新加坡等在人均教育支出對人均產出的貢獻率分別為9.7%、10%等,從而進一步得出在亞洲,教育投入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Wolf基于規范分析研究高等教育是否能對經濟產生影響,發現高等教育會對經濟產生間接的影響,因為教育水平不僅與個人工資有關系,還與就業機會有關。Hall和Jonesmann對127個國家2008年每個工人產出進行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2%。
(二)國內相關研究
王俊、孫蕾基于VAR模型對預算內教育支出與GDP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經濟增長對預算內教育支出有促進作用,而預算內教育支出對GDP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郭鳳英使用1980—2011年的時間序列,對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相互影響做了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表明財政性教育支出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且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大,進一步論證了上述結論。所以,我國的教育投入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應該持續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教育政策。劉孝斌、吳艷使用雙對數模型分析了教育支出和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得出教育支出、投資和勞動力對經濟發展都具有正向關系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孔杏采用杭州市1978—2009年的數據,對杭州市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發現杭州市的高等教育推動了其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卻沒有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兩者沒有形成良性互動。李佳璐通過實證研究得到教育投入和經濟發展間只存在單向因果,就是經濟增長會推動教育支出的增加,但教育支出卻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肖碧云對福建省財政性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財政性教育投入每增加1%,經濟約增長0.3652%,即財政性教育支出會促進經濟增長。王春元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使用1980—2010年的數據得出每1%的教育支出增長能帶來28%的經濟增長。因此我國應該加大教育領域的投入。楊帆實證分析了我國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結果得出教育投入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向協整。我國應該加大教育投資規模,改善教育支出結構。
(一)模型的選擇和設計
本文使用的模型基于下面的宏觀生產函數:

(2)

(二)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以1978年為基期的實際GDP代表實際收入,為了減少異方差對其取對數,記作LNGDP;選擇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物質資本,對其取對數,記作LNK;采用歷年從業人口數代表勞動力的數量,對其取對數LNL;選擇財政性教育支出作為平均受教育水平,對其取對數LNE。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推出下面模型:

本文選用了1978—201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樣本容量為38,所有變量都去除了價格的影響,使用其實際數值,并取其自然對數,數據來源于中經網和國家統計局網站。
(一)單位根檢驗
為了防止偽回歸的產生,需要先對序列做平穩性檢驗。常見的做法有DF檢驗與ADF 檢驗兩種。但是,DF 檢驗僅僅適合時間序列是一階自回歸的變量,對于時間序列是高階回歸的變量我們應該對其做 ADF 檢驗。本文對各變量進行 ADF 檢驗,即對序列做如下回歸分析:

通過ADF檢驗發現,本文所有變量的水平值的t檢驗值都大于1%的麥金農臨界值,因而都不能拒絕原假設,即變量存在單位根。但是所有變量通過一階差分后都小于1%的麥金農臨界值,可以拒絕原假設,即一階差分項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得出,所有變量水平值都不平穩,但通過一階差分后變平穩了。下面對這些變量的一階差分項進行研究。
(二)協整分析
需要對變量進行檢驗,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通常使用E-G兩步法與Johansen 極大似然法這兩種方法進行檢驗。其中,E-G兩步法大多被應用于兩個變量之間的協整檢驗,而不是多個變量之間的檢驗。
本文的協整向量不只一個,因此本文最終選用Johansen 極大似然法。采用第四種協整方程,即序列和協整方程都具有線性趨勢:


表1 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2 Johansen檢驗
由表2,拒絕第一個原假設“有0個協整向量”,即至少存在一個協整向量。接受第二個原假設“至多有1個協整向量”。綜上可以得出結論:有且只有1個協整關系。經標準化后的協整方程為:

(3.457898) (3.115153) (2.874036) (5.989140)
其中,系數下面為t值。
式(7)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就業人數和財政性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均為正,且固定資產投資的彈性系數最小,為0.174007;財政性教育支出的彈性系數最大,為0.374425;就業人數的彈性系數在兩者之間,為0.236663。可以從式(7)分析得出,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一直為粗放型,而且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其中具有較大的比重。從政府教育支出和經濟增長相互影響可以看出,我國政府教育增長會較大地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政府教育支出每增長1%,會帶來我國經濟高達37%的增長。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提高政府教育投入,加大政府教育支出規模,都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有利影響。
(三)誤差修正模型
由于各變量之間一開始并沒有達到長期的均衡關系,是從非均衡的關系過渡而來的。所以,需要研究各協整向量由非均衡向均衡轉化的過程,并且基于已得出的協整方程式(7),建立VCM模型。結果如下:

(6.761405) (5.319445) (-1.872266) (1.654817) (-1.977284)
其中,系數下面為t值。分析誤差修正模型,長期誤差修正系數為負,具有反向修正機制。回歸結果表明: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短期變動對當期的經濟產出有正向影響,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增加1%,實際GDP增加0.14823%;從業人口的短期變動對當期的經濟產出存在負向影響;政府教育支出的短期波動也對經濟會產生正向影響,支出每提高1%,經濟增長0.078744%。
(四)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為分析實際GDP、固定資產投資額、從業人口量以及財政性教育支出間的因果關系,判斷被解釋變量是否由解釋變量所決定,解釋變量的變動能否引起被解釋變量的變動。下面對模型的各個變量做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即利用F-檢驗來判斷是否為零,是的第i行第j列元素。具體結果詳見表3。

表3 格蘭杰因果檢驗
從上述檢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國,資本存量K拉動了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增長也會反向導致資本存量K的提高,即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實際GDP具有相互因果關系;勞動力L會促進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對勞動力L卻沒有顯著的影響,即從業人口數量與實際GDP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教育支出E和經濟增長互為因果,也就是說教育支出E的增加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作用。這些結論和經濟理論基本一致。
本文采用我國1978—2015年之間的實際GDP、固定資產投資額、從業人口量以及財政性教育支出的數據進行研究,通過Granger因果以及誤差修正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短期內,政府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有正向關系。財政教育經費每增加1%,大約能使經濟提高0.078%。
第二,在長期中,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也存在正相關關系,教育投入每增加1%,大約能夠帶來經濟0.374%的增長。
第三,政府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作用比短期作用更好,這是因為政府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需要長期積累,教育投資應該是一個長期行為。這個結果證明了想要在短期內乃至長期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必須加大政府教育投入。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兩點政策建議:
第一,我國應該提高政府教育投入,優化教育投資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如:我們應該推動師資交流,推動教育信息化,積極開發教育共享平臺;合理配置學校布局,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形成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第二,建立健全教育資金的監管機制,制定績效評價體系。減少學校由于硬件或軟件上的重復建設而引起的不必要浪費,確保學校的每一筆消費都公開、透明、合理、高效;設立相關衡量指標,對學校教育質量、科學成果進行考核,推動教育教學的穩步發展。
[1] 肖碧云. 福建省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長沙大學學報,2016(3):33-36.
[2] 郭鳳英. 我國的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基于1980-2011年的數據分析[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2):97-101.
[3] 孔杏. 基于協整方法的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 生產力研究,2012(2):105-107.
[4] 梁艷萍, 高建軍, 黃大乾. 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互動均衡關系的比較研究——以廣東省和江蘇省為例[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214-217.
[5] 李佳璐. 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與因果關系[J].商業經濟,2012(1):25-28.
[6] 李雯,查奇芬. 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多大[J].統計與決策,2006(4):32-34.
[7] 吳能全,陳劍. 廣東經濟增長中的教育因素貢獻分析[J].南方經濟,2004(10):18-23.
[8] 樂菲菲. 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J].東岳論叢,2011(7):26-29.
[9] 劉漢偉. 堅持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的科學發展[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9 (3) :71-73.
[10] Barro,R.J. Economie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1991,106 (2):407-444.
[11] Benhabib,J and M. Speigel.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Data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 34 (2):143-173.
[12] Blis,M and P.Klenow.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 90(5):1160-1183.
[13] 劉洪順. 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幾個問題 [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4 (5) : 102-102.
[14] 韓林琳, 李艷秋. 和諧社會視野下我國教育公平的反思[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1(2): 71-74.
(責任編校:李延軍)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4.007
F016.2
A
1674-327X (2017)04-0023-04
2017-02-10
晉玲利(1992-),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生。
網絡出版時間:2017-06-27 14: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70627.141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