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倪浩
英國《金融時報》12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上調今明兩年的全球增長預期一天之后,于周三發出警告稱,良性的經濟狀況正在抬升風險偏好,加之各國央行應對2008年全球危機所采取的措施,似乎正為一場新的金融危機奠定基礎。
中國好消息點亮世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1日分別將今年和明年的增長預測上調為3.6%和3.7%,比之前的預測上調0.1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歐洲、中國、日本和美國的經濟廣泛復蘇,而且增速均好過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書中指出,環球經濟上行趨勢明顯增強,這體現在環球投資,工業生產及消費者信心有所提升。
彭博社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布斯特費爾德的話說,“我們看到歐洲、中國、日本、美國以及亞洲新興經濟體等主要經濟體的周期性增長有加快的趨勢。”該機構報告預測,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達到2.2%和2.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把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長上調0.1個百分點,分別是6.8%和6.5%。奧布斯特費爾德說,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因購買力約占世界一半,它對全球增長貢獻的巨大百分比,也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中國有好消息對大家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巨額債務風險需警惕
英國《金融時報》12日在報道中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當今全球經濟的美好光景掩蓋了更長期的風險,其中包括20國集團國家積累的135萬億美元巨額債務。公司和消費者已很難支付這筆債務的利息。“盡管水面看似風平浪靜,但水面以下潛在的脆弱性正在增加,如果不加以應對,這些脆弱性可能破壞全球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監督部門的托比亞斯·阿德里亞這樣對媒體表示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最新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表示,美國和中國分別占到了自2006年以來的80萬億美元新增債務的1/3。自金融危機以來幫助加大杠桿的低利率,總體上使債務相對容易償還。但在多數20國集團成員國,公司和家庭已積累了很高的債務,這意味著更大的金融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該問題最突出的20國集團成員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這樣一場危機將是“涉及面廣且重大的”,盡管其嚴重程度可能僅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1/3。在美國,美聯儲已終止了量化寬松,并且在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上走在前面,因此美國受到的沖擊將小于歐洲和新興市場,后兩者將遭遇100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
“復蘇元年”尚未到來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全球經濟在2017年的表現確實要好于去年,主要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確在提高,尤其中國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仍然保持著將近7%的增長速度,對全球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非常明顯。連平分析認為,此輪經濟增長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主要經濟體在以量化寬松刺激政策為主的措施推動下取得的。
連平認為,在2009年各主要經濟體采取量化寬松的刺激政策之后,世界經濟就已經進入復蘇狀態,“危機之后的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動力越來越弱。因此,我們不能從IMF的報告解讀出世界經濟從此步入復蘇元年這樣的觀點。”連平認為,理想的經濟增長不應該是靠貨幣刺激,而是以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帶動。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從IMF的報告來看,全球經濟復蘇尚未完成,不同的國家表現各異,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也參差不齊。萬喆認為,多數國家的經濟都在回升,但是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并倚賴于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繼續面臨挑戰。整體上全球經濟正在經歷周期性回升,但是長期趨勢卻表現的相當疲弱。
萬喆表示,G20國家債務水平之所以被IMF專門提及,是因為G20主導著全球的經濟發展,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因此其債務水平不得不被足夠重視。”萬喆認為,各國央行可采取逐步退出危機時期所采取的政策的方式,以避免造成市場的動蕩,并以宏觀審慎政策來抑制高風險貸款。萬喆認為目前的情況下,全球合作依然非常重要,應完成并充分實施全球監管改革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