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戰,但是在有挑戰的同時,互聯網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遇到的新的挑戰和機遇,并且提出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機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互聯網+”時代的特點
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行業”,并不是簡單地使二者相加,而是各行業以互聯網為載體(平臺)進行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各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找到最優契合點,創造各行業新的發展機遇。
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一般的連接工具,而且可以作為具有生發功能的有機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互聯網越來越為大眾所了解,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越來越受其影響,尤其是人們的思想、信念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其影響,其中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互聯網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事物,這點從“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可以看出,“互聯網+”時代就是人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創造財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時代,是最大發揮了互聯網積極作用的體現。互聯網可以和各行業進行結合,那么互聯網自然可以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形成“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互聯網+”的無邊界性帶來的挑戰。社會在發展,社會行業的門類和數量也在發生變化,由于社會對互聯網認知度和接納度提高,各行業都想來分一杯“互聯網+”時代的羹。傳統行業紛紛上線網絡,在互聯網上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新興行業。只要互聯網存在,可以和互聯網相結合發展的行業就會是無限的,也可以說是無邊界的。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重要消費群體,各行業在利用網絡宣傳、擴展自身業務的時候是不會放棄這個重要的群體的。因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在網上針對大學生進行宣傳,其中的文化行業更會針對大學生大力宣傳自己,但是文化不等于社會主流文化,不等于就會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大學生每天、每時、每秒都可能受這些文化的影響,那么大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就可能坍塌,代之以不良的思想。以往,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課堂進行,課堂是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環境,因為課程往往是教師組織的。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智能”二字實質上就是指能夠進行網絡活動。網絡上的信息量巨大,大學生很容易迷失在無邊界的網路里,而高校想屏蔽或者不承認網絡的作用,那是不現實和掩耳盜鈴的做法,現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了,高校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也在其中。
(2)“互聯網”內容的豐富性和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完善性矛盾帶來的挑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的內容更加豐富,每天有海量的信息出現在網上,有些信息可能并沒有經過審查,傳遞錯誤的價值觀,而大學生正在發展過程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可能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大學生社會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散布一些反黨言論、謠言等,這些對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大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并不是新出現的東西就是新事物,在此時,大學生就很難分辨了,這是由大學生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決定的。“互聯網+”是新事物,但是互聯網上出現的內容有可能是披著新事物的外衣的舊的糟粕。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對策,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覺悟。
2.“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從“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到實踐已經證明,“互聯網+”的思路是正確的,合理運用互聯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互聯網+”不僅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
(1)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需要不斷豐富,以往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僅僅來源于教科書,這是遠遠不夠的,閱讀原著往往是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互聯網+”時代,圖書館被搬到了網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
(2)互聯網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途徑。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課堂面對面授課的形式,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完成,最終參加期末考試,這門課程就算完成了。除此之外,一學期組織幾場講座,組織幾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基本上,這就是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微課、慕課等教育教學形式悄然風靡網絡,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這些網絡教育教學形式,占領思想政治網絡教育陣地,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使大學生樂于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和政治素養。
(3)互聯網為及時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向提供了有益參考。學生與老師往往有一定的心理距離,在課堂上學生往往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尤其是與老師所講的觀點不一致時。但是,由于網絡社交的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學生可能在網絡上表達、交流一些平時不愿意顯露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可能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違背的,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及時調整教育策略。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策略
1.積極引導,發揮互聯網的教育作用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時運用批判性思維明辨是非,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
2.培養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緊跟這一潮流,把握網絡發展趨勢,了解網絡,善于使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接受培訓。
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建設
前文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形式是課堂教育,現在要打破傳統,以課堂教育為主,同時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內容,讓學生在上網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孫志方.“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2]谷一鳴.“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3]范迎波.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3).
[4]趙 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