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摘 要:目前高校資助體系兼容性不高、學生所提供的貧困證明可信度不足等因素較大程度地影響了高校資助工作開展的精準程度。因此,如何對貧困生進行精準認定,形成科學有效的資助模式,是當前高校資助工作所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文章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在大數據背景下,為高校精準資助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校;精準資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召開,黨中央和國務院針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高度重視,通過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貧困生補助、少數民族津貼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學生的求學之路提供了保障,較大程度上解決了貧困生對于學費的顧慮。
然而,高校在開展貧困學生入庫的過程當中,隱性貧困以及虛假貧困等不良現象為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同時也對高校資助的公平公正的程度和精準程度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如何對貧困學生進行精準的認定,如何準確地排除隱性貧困和虛假貧困等問題,是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高校精準資助的問題
1.資助體系兼容性不強
目前,我國的資助資金的保障系統主要是以財政資金作為主體,學校和社會資金則以輔助的形式出現在整個系統中。而整個系統涉及許多的部門,資助的部門以及資助的方式也在呈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因此只能通過使用資助管理系統的方式,來對資助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然而,各資助部門和高校資助系統之間的兼容性不高,所擬定的標準也有所差異,因此很難實現數據共通,進而導致漏報、不報以及重報的現象極容易發生,這也就大幅度地降低了整個資助系統的高效性和公平性。因此,資助體系的頂層設計和現代化管理水平應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對整個系統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籌算,真正地實現資源數據的共同分享,從而提高資助的高效性。
2.貧困證明存在虛假情況
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對受助的對象進行及時、客觀以及準確的認定,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基礎。然而,長時間以來,我國對于貧困學生的評判標準過于重視內容上的描述,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化。即對于貧困生的認定,只是局限于受助對象的自我情況闡述以及評議小組主觀的情感判斷。在判斷的形式中,貧困證明和高校家庭情況調查表都是由申請人自己回家庭所在地辦理,然后由高校統一進行搜集整理和上報。申請人所提供的貧困證明大多數是由自己對家庭情況進行說明,然后經由相關的政府部門蓋章,并完成審定。相關政府部門在蓋章的時候,對申請對象的真實情況是否進行過詳細調查、核實與走訪,目前尚未可知。正因為如此,這就使得貧困證明和高校家庭情況調查表流于形式化,在整個程序的過程當中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作弊空間和現象,而申請者所提供的貧困證明的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也大大地縮水。
二、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精準資助的路徑提升
1.提高資助對象的精準性
可以通過全面收集學生的數據信息,來實現對象精準化這一目標。即收集的數據不僅要包含學生在校期間和日常活動的支出明細,還應包括學生在校內、校外發生的一系列活動時所產生的支出明細。學校的資助中心與政府的扶貧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對所收集到的分散數據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整合,將家庭困難的學生的消費情況作為參考的基礎,將收集到的具有貧困證明的學生的數據信息與其進行對比,從而減少虛假貧困證明上報的數量,發現和清除虛假貧困,提高高校資助的精準程度。
2.通過大數據實現資助差異化
對貧困學生的信息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根據數據的分析和整理,了解學生家庭貧困的原因以及貧困的程度。借助大數據的幫助,對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狀況加以分析,在公示資助名單的時候加入一些人文關懷的因素,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的不同,制訂不同的資助方案,為每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打造人性化的資助管理體系,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傷害學生自尊心。同時,也可以借助大數據的統計結果,對受助對象的個人能力以及未來發展數據進行預測分析,采取個性化的輔導方式對個體進行精準的幫扶,從而幫助他們擺脫心理貧困,發揮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08-111.
[2]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