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
摘 要: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憑借即時性、交互性和廣容性等獨特的傳播優勢,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日益發展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平臺,網絡輿情也應運而生。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輿情危情的應對以及意識形態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意識形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網絡新媒體與輿情危機
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新聞媒體主要經歷了并正在經歷著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基于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為主的三個發展階段,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的網絡新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從狹義上說,網絡新媒體是指基于互聯網這個傳輸平臺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絡,這其中既有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中國網絡電視臺等),也有由于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及各種應用,包括互聯網媒體和手機等移動終端媒體,形式有搜索引擎、微博、博客、門戶網站、論壇/BBS、社交網站、電子郵件、網絡購物、網絡游戲、播客等。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輿情”是指公眾在一定時期,關于各種社會現象和時事熱點等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愿、政治信念、思想、意見和情緒的綜合表現。網絡新媒體引發的輿情主要是網絡輿情。
新媒體開放、及時、互動、共享的特點,使得危機信息具備傳播快速化、形式多樣化、受眾獲取信息渠道多樣化、傳播互動共享性、匿名性等特征,因而危機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遞的渠道更廣、信息控制和壟斷更難, 而這就要求作為輿情危機的公關方及時進行理念變革。
在新時期,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新媒體的自由化與多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是下情上達的一個理想窗口,是黨和國家快速、直接了解民意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由于一些人利用網絡制造虛假信息、散布謠言,給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黨群關系帶來了考驗和挑戰,給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管理”挑戰,給新聞宣傳工作帶來“引導”挑戰,給社會管理工作帶來“安全”挑戰,給黨員干部帶來“能力”挑戰。
二、網絡新媒體引發的輿情危機與意識形態建設
1.夯實意識形態陣地管理
高校要強化黨管意識形態責任,夯實意識形態陣地,高校黨委要確保黨在學校各項事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及其立場、觀點、方法武裝頭腦,旗幟鮮明地站在意識形態建設的第一線,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管理和統籌。高校黨委要強化校園媒體、網絡建設、思想政治課程、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的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領域新情況、新動向。
2.抓好校園網絡文化陣地
按照上級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工作的要求,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召集網絡文明志愿者,在廣大學生網民中傳播文明、引領風尚;收集整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動態、創建成果、先進事跡等情況,編發相關文字、圖片及音視頻材料;積極參與綿陽市文明辦組織的各項創建活動;組織撰寫重要稿件和評論文章,供政府網站及相關網站刊發;參與學校相關網站的網上討論,通過論壇跟帖、撰寫博文等方式,積極引導網上輿論;利用重點新聞網站及相關網站的博客、論壇、貼吧等互動陣地,傳播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內容;重點傳播節儉理念、道德箴言、好人好事,抑制網絡臟話;動員組織本校及相關人員,積極參與相關部門開展的網上宣傳活動。
3.加強大學生自我辨析能力
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當積極培養大學生自我辨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斷提升大學生正確看待周圍人事物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發揮學生的長處;從他們的需要出發,開發他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這才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思路。
參考文獻:
[1]洪光東,王永貴.當前習近平意識形態建設新思想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4(9):4-9.
[2]魏曉文,邵芳強.論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 2014(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