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臧英杰
摘 要:在高校發展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教學質量一直居于主導地位。教學質量依靠教師的教學能力,而教學能力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青年教師已成為多數高校的教學工作的主體,因此必須重視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這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文章依據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的特點,從五個方面闡述了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關鍵詞:專業發展;高校青年教師;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要使高校真正擔負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必須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而“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1]因此,必須從學校總體發展的全局角度,統籌考慮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就高校而言,必須采取制度化的手段、規范化的措施,建立科學化的激勵機制,致力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在實際工作中,要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關系
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學業務能力都要有一定水平,是高校教師所擔當的職責的最基本要求。兩者的關系就是“紅”與“專”的關系。“紅”就是要求青年教師具有遠大的政治信仰和抱負,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良好“師德”,踐行為人師表的專業情操,確立分明的專業性向,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特長,愛崗敬業,為高教事業的發展貢獻才智。“專”就是要求青年教師努力掌握教學智慧和技能以及教書育人的本領。熟悉教學工作所涉及的專業知識結構、掌握專業教學技巧、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端正專業理念和專業態度,成為教學工作的行家里手。按照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我們認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是“又紅又專”。紅保證專的方向,加速“專”的實現;“專”是“紅”的實現條件,離開了“專”,“紅”就是空話。“專”不等于“紅”,但“紅”的同時必須“專”。
高校青年教師的主體是積極向上,注重“紅”與“專”的結合的。絕大多數青年教師忠誠于高教事業,教書育人,關愛學生,在教學及教研、科研和服務社會等工作中做出了一定成績。但也應看到,青年教師中也存在諸如政治信念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淡化、職業道德模糊、專業發展意識缺乏、業務水平及工程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甚至極個別教師還存在言行失范、有悖為人師表的行為。
從專業發展的角度看青年教師“紅與專”的關系問題,應努力做到:進一步增強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注重提升其專業發展意識,做好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長遠規劃的制定并付諸實施。政治上強化引導、專業上傾心培養、工作上服務關心,促進青年教師堅定信仰,積極投身專業發展工作,在探索和創新中練就過硬的專業教學本領和技能,培養勤奮嚴謹的教風和教書育人的治學態度,煉就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
二、觀念引領和實踐應用的關系
在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中,解決好觀念引領和實踐應用的關系至關重要,因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具體的“實踐”過程,既需要有觀念的引領,更要有自我的具體實踐,兩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脫離了實踐應用,專業發展會成為教條式的說教;而離開了觀念引領,專業發展就會失去方向。解決好觀念引領與實踐應用的關系,是提高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質量的前提。高等教育教與學的關系要求教師具備創新精神,成為合格的、有創造力的教育者。不僅僅體現在教學方法的轉變,更在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理念、觀念上轉變,更要在實踐上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踐行專業發展,提升應有的職業能力。青年教師能否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專業發展的程度。
解決好觀念引領和實踐應用的關系,需要青年教師切實增強“基本功”。積極打造自身的理論功底,否則,具體運用則無從談起。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努力實踐專業發展。青年教師需要把自身的專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學生訴求,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結合高等教育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有的放矢地改進和促進其專業發展。
三、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教學和科研相互依存,是高校生存的生命線,是教師肩負的兩項最基本任務,也是驅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兩個輪子。教學工作是高校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沒有教學,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科學研究是高校創新發展的源泉,對人才培養、課堂教學、指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以及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都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則是高校的責任和發展的活力源泉。“教師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長期教學實踐、豐富的知識積累,而只有進行科學研究,才能總結出各種理論體系,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2]。教學工作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 科研工作則是專業發展的促進。
從筆者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青年教師在其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是能夠很好地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的,教學和科研齊頭并進。但也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受評職晉級政策的導向影響,一些青年教師熱衷于項目和論文,在教學工作上不下功夫,敷衍了事,遲遲過不了“教學關”;有的青年教師認為科研工作與己無關,是專職人員的事,對科研教研漠不關心;更有極少數的青年教師對教學和科研都得過且過,很少投入。這都需要青年教師在其專業發展的實踐中加以克服。
在處理兩者關系的問題上,必須確立“以教學工作為主,以科研促進和反哺教學”的指導思想。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要務,青年教師搞好教學是其天職。盡管科研工作及成果對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對教師的職稱晉升以及學校的評價、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有直接的作用,但我們決不能“重科研,輕教學”,必須找準兩者的定位。教師若缺少科研,在學生中便很難形成人格魅力,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更難以用理論聯系實際,用科研的態度言傳身教,解決教學中的專業問題,提高教學質量。endprint
四、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和搭建發展平臺的關系
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和搭建發展平臺的關系,表現在學校層面的構建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和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的發揮這兩者之間的互動作用上。
老教師的傳幫帶對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要圍繞課堂教學環節,通過新老教師的互動,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以此帶動其專業發展。要持之以恒地實施“結對子”工程,老教師傳理念、幫業務、帶能力;新教師學方法、悉規律、養作風。新老教師相互隨堂聽課,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提高。
高校要結合本校青年教師的實際,致力構建師德、教學、育人、貢獻“四位一體”的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指標體系,營造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導向氛圍,建立符合青年教師成長規律的制度和機制,促進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專業發展的要求。學校要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各種必要條件,提供更多的晉升和提拔的機會,對專業發展業績突出的青年教師,在其個人成長、發展方面予以重點考慮,為青年教師創造更為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
正確處理好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和搭建發展平臺的關系,關鍵在于學校做好總體規劃,在于新老教師都要端正態度,明確職責。學校的未來依靠青年教師,學校有責任做好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總體規劃,把握其專業發展的方向;培養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老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接受指導并不斷實踐是青年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只有學校、教師共同努力,互相促進,才能有效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自我發展與強化考評的關系
青年教師自我發展和學校層面的考評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內部和外部因素,是內因與外因協調統一的關系。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動機是作用于青年教師個體上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即內因;考評體系和機制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取得進步的外部因素,即外因。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同樣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我專業發展是根據,考核機制是條件,兩者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得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此,首先必須注重和強調青年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意識的教育和啟蒙。通過諸如認識自我、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各種方式提高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努力嘗試對自我的認識,把握對自身不滿意的因素,由此找到專業發展努力的方向。青年教師都需要對其職業生涯進行構想,因此必須努力促成起做好符合自身定位和潛力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其次是給自己明確的定位,“定位”指“位置和方向”,必須使青年教師時刻把握目前的現狀,懂得未來的愿景,怎么努力去實現愿景。再次是要定期反省自我專業發展情況,要出于自己的意愿,知曉自己在哪方面應該再學習、再充實、再提高。最后是自我超越。青年教師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若是到了無私無我的境界,那便是自我超越。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體現了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完美歷程。
學校考評是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起決定作用的導向因素,也是考核學校業績的重要指標。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教師專業發展納入考核評價體系,落實每5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制度。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和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支持高校普遍建立教師發展中心,完善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機制”。高校應積極探索構建“發展型”教師專業發展考評體系,以規范、激勵教師的主動參與專業發展工作的積極性,促進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發展型”教師考評體系要突出青年教師的特點,強化自我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突出針對性。堅持“以教師為本”原則,既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要求,又要重視用人機制、平臺構建及氛圍和環境建設,充分體現青年教師的競爭和合作,注重青年教師的成就感與專業發展目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教黨〔2013〕12號.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16/20130528/t20130528_949050.shtml,2013-05-28.
[2]許羚菡.試論高校教學與科研兩大職能的協調發展[J].教書育人,2006(8):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