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支付與場景的深度融合、網絡借貸不斷合規、直銷銀行等業務模式不斷出現,較好地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這其中,傳統銀行業機構仍然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力量。因此,我主要想從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挑戰,以及我國銀行業的具體實踐等方面,談幾點意見。

大家對互聯網金融并不陌生,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實際上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解說,一是互聯網的金融化,二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這兩方面其實是并重的,不可偏廢。自2013年,即互聯網金融元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業蓬勃發展,初期難免出現從業機構泥沙俱下的局面,乃至后來發生的一些事件,都給行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并由此引發了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規整頓。總結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出,許多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由于并非金融機構出身,導致其在風控方面有所欠缺。因為金融在“觸網”后,會衍生出一些新的業務形態,金融的互聯網化能為我們帶來什么,我們有能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中學習到什么,這都是值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深思的。
商業銀行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參與者
首先應明確的是,金融本質還是資金融通,互聯網金融并未改變金融的本質。金融業的存貸、結算等傳統業務仍然是以銀行為主體的。但互聯網確實對金融業態形成了很大顛覆,非常直觀的就是金融業務的線上化。同時,眾多的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雖然帶來了更多風險敞口,但這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事實上,互聯網金融機構給商業銀行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當前,互聯網企業跨界開展金融業務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沖擊和挑戰非常明顯,特別是在移動支付、消費金融、電商金融等業務領域,部分大型互聯網企業已形成一定的市場優勢,使得傳統金融機構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競爭壓力。但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在戰略規劃、組織架構、資源布局等方面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并在移動金融、智能網點、直銷銀行等業務領域重點發力。可以說,商業銀行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參與者。近幾年的實踐也表明,商業銀行依托互聯網,以持續涌現的創新拓展業務領域、提升市場規模、優化平臺渠道和增強風險防控,走在了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前列,是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不斷取得新進展的重要力量。
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擁抱金融科技的實踐
如前所述,我國互聯網金融迄今為止的一些實踐,為商業銀行帶來很多有益借鑒。商業銀行業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互聯網金融戰略定位進一步提升。在互聯網金融業務已成為常態化標準配置的基礎上,商業銀行更加深刻認識到互聯網金融將加速重構銀行經營發展模式和市場競爭格局,愈發明確和提升其重要戰略定位。構建適宜互聯網金融的組織架構。比如,工商銀行創建互聯網金融、區塊鏈與生物識別等創新實驗室;中國銀行高級管理層設立互聯網金融委員會。強化主攻互聯網金融的戰略規劃。比如,招商銀行舉全行“洪荒之力”,推進以“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為目標的金融科技戰略;民生銀行加快構建垂直化傳統業務和水平化新興業務相結合的“金融+科技+生活”互聯網金融生態圈;江蘇銀行著力于打造“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的銀行”,積極打造智慧金融服務形象。塑造圍繞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品牌。如工商銀行“e-ICBC”、中國銀行“E中銀”、浦發銀行“spdb+”以及民生銀行“E民生”等。
二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渠道進一步優化。商業銀行積極推進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平臺建設和渠道拓展,不斷夯實互聯網金融發展基礎。如,踐行“移動優先”策略,建設以手機銀行為中心的移動金融綜合平臺,豐富應用場景,完善流程功能,優化客戶體驗。加快服務渠道向互聯網轉型,促進線下網點與線上渠道融合,以客戶為中心打通線上智能服務與線下網點及客戶經理服務流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人與機器融合、現場遠程一體。推動電子商務、社交生活等平臺快速發展,將金融、信息服務深度融入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聚合客戶和商戶,鏈接交易與融資,提升客戶的黏性與活躍度。
三是互聯網金融業態布局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全方位布局互聯網金融,在重點業態不斷取得突破創新。在互聯網消費金融方面,推進消費金融模式升級和產品創新,實現全流程在線快速服務,為客戶提供便捷、低成本的消費信貸支持,如中行“中銀E貸”、農行“網捷貸”、平安銀行“新一貸”等。在移動支付等方面,推出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等“云閃付”近場支付(NFC)產品,上線銀聯標準二維碼支付產品,形成“手機閃付、掃碼快付”移動支付體系,打造整體移動支付品牌,如北京銀行“京彩智付”和南京銀行“貼鑫付”等。在業務模式創新方面,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推出智能投顧服務“摩羯智投”和“財智機器人”,光大銀行推出線上銀行理財眾籌產品“隨心定”。
解決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共性難題
作為一個關鍵的參與者,傳統的商業銀行要走進一個新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面臨的困難并不少。前段時間許多銀行紛紛談到要轉型直銷銀行,到如今又大多偃旗息鼓。某行長曾對我說,發展直銷銀行是一個方向,但是有一些地方他們很難適應,這不僅涉及他們細化的業務流程,在本質上,其實主要是源于觀念無法轉變。例如,直銷銀行是否非要獨立出來?在銀行里面設一個專門部門的方式行不行?專設一個實體對于網上直銷是否不可或缺。
從客觀上講,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上的不適應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科技的創新。如在思維、理念方面,商業銀行以業務產品為導向、嚴格風控等思維模式與新興互聯網企業以客戶為中心、注重客戶體驗等文化理念也存在差異。在內部跨條線協調上,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橫向和縱向涉及多個部門和業務類型,協調流程復雜,周期較長,導致容易錯失業務發展的時間窗口。在激勵機制方面。傳統的商業銀行考核辦法重視成本收益,對通常落地時間長、先期投入大、見效慢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而言存在周期性矛盾。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自3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也一直高度關注并跟蹤研究傳統金融機構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充分發揮協會會員基本覆蓋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的特點,從服務會員銀行的角度出發,并已經啟動并開展了系列工作。
一是密切配合和支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工作,上線運行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二是加快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線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完成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系統、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臺等行業基礎設施。三是加快完善行業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牽頭成立金標委互聯網金融標準工作組,并擔任工作組組長單位,研究規劃互聯網金融標準體系框架,加快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標準化建設。四是抓住關鍵業態和關鍵領域加快制定行業標準。針對當前問題突出的P2P網貸領域,發布實施P2P網貸信息披露標準等系列標準。前幾天,在監管部門指導下組織制定了《資金存管標準》,并對外征求意見,引起各方關注。
與此同時,協會還成立了移動金融、金融科技、區塊鏈、信息共享、信息安全、互聯網金融統計等專業委員會,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業內專家擔任主任委員和委員,共同謀劃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搭建商業銀行與監管部門高效對話渠道,及時獲取監管建議和指導,并組織開展同業、跨業交流,共促行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如組織網貸管理辦法、資金存管指引、分類賬戶管理等解讀培訓。
放眼國內外金融科技還處于發展之中,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需要探索和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國家行業自律組織,愿繼續與大家一道努力,共同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普惠金融貢獻力量。
(呂羅文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助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