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松
摘要:從學生水平、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與學時等方面分析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非計算機專業的“以證代考”課程教學現狀,并對非計算機專業“以證代考”課程教學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以證代考;對策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我院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以證代考”本質上是改變課程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手段,其方式主要是通過引入外部權威和標準化的職業資格認證測試來代替原有的學校內部考試。“以證代考”有利于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目標統一,能較全面地考核學生水平,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以證代考”的目的,一則,讓學生則通過標準化的測試檢驗了自己的真實水平,進一步認識課程學習的必要性,有效激發其學習動機;二則,讓學生能夠獲得等級證書,提高了就業競爭力。三則,通過“以證代考”過關率可以有效的統計非計算機專業學習情況,針對學習情況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興趣差異較大。
我院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學生,普通高中生也由于在高中階段開設了“中學生信息技術課程”, 并且和我們現在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復。也有一些落后地區的高中沒有條件開設這門課,更有可能一些學生在入學前連電腦都沒有見過。這樣就造成了入學時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
2.教學手段理實一體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我院計算機基礎授課理實一體化的形式,比以前的“PPT”教學有了很大的提高,課件的信息量加大了,授課速度又快了,也更直觀形象了。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基礎好的學生雖能夠跟上老師節湊,覺得教師講得似乎懂了,沒有聽課的積極性;而沒有基礎的學生因為該課程內容相對較豐富,實踐性又強,覺得教師講得太快了,一下子難以消化,很容易挫傷積極性;基礎中等水平的學生受到他們影響,聽課效果也不很理想。
3.教學內容多,教學時數少。
隨著計算機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使的得教學內容不斷的更新與擴充,Win7、Office 2010及計算機網絡基礎等,講授的內容越來越多,相關的知識點也越來越細,然而教學的學時數則越來越少,我院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只有48個教學學時數(包實驗),造成了很大的教學壓力,教師只有壓縮課時。
二、根據學生不同的起點,進行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首先,在每個學期開課前,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先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學生個人學習檔案;
其次,根據學生整體情況進行摸底考試,將所有學生分成三類:
一類學生是已經在入學之前學習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具備非常扎實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基礎,并且有很強的上機操作能力,確實能使用計算機解決一般實際問題。針對這類學生可以適當減少理論課時加強實踐,主要針對以證代考內容加強練習。
二類學生為學習成績次于一類次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尚不能完全獨立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針對這類學生適當的增加課時,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適當減慢速度,讓學生能夠適應能夠跟上教師節湊。
三類學生是基本沒有學習過計算機相關課程,基礎知識較差,對計算機基本操作也知之甚少。針對這類學生應加強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教師在授課時把理論知識說的詳細透徹些,實踐操作演示過程應當按部就班不能太快。
對于三種類型的學生,要制定適合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使各層次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要注意充分了解各層差異,針對差異,分類目標,因材施教。分層備課: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考慮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堂提問和技能訓練,并注意層次和教學梯度。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別對三個不同層次進行授課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總結:應學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務實有效的改革措施,全面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以證代考”工作,是非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搞好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加強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斷創新,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是學校主動適應目前教育發展和市場人才技能需求的一種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宮文穎. 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新思路: 以證代考[J]. 遼寧高職學報, 2007(5): 30-31.
[2]王曉丹, 顧可民. 高職計算機專業“以證代考”考試模式改革實踐與研究[J]. 福建電腦, 2009(1): 27.
[3]王子健, 崔冬.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以證代考”的教學反思[J]. 福建電腦, 2011(8): 182-183.
[4]郭筱玉, 鐘貞魁. 淺談我校計算機文化基礎以證代考的教學改革[J]. 科技信息, 2012(20): 272.
[5]陳羅湘. 高職教育“以證代考”考核模式探微[J]. 職業教育研究, 2008(5): 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