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艷
摘要:語文課應努力創設一種新型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智慧課堂。讓語文課“活”起來,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做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動”;教師;學生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師往往都是圍繞著教科書進行的,于是學生的語文學習變成了學習“教科書”。學生在課堂上,幾乎與“生活”隔離,很難接觸到社會的“大語文”。然而,語文課堂并非孤立于現實生活這個世界的獨立空間。什么是理想的課堂?這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值得去思考、去探索的問題。我認為語文課應努力創設一種新型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智慧課堂。讓語文課“活”起來,學生動起來,這正是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
一、教師
一是課堂參與度。“活”的課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全員參與(不是個別尖子學生的參與)、全程參與(不是暫時片刻的參與)和有效參與(不是形式主義的參與)。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的參與是激發其思維的基本前提。在這個意義上,我主張一般的課堂,學生的參與(發言與活動)時間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所以平時我總是多利用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等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而不是只作為一名觀看者。
二是課堂自由度。“活”的課堂充滿著自由輕松的氛圍。我們的課堂如果強調是嚴明紀律、正襟危坐,學生就會少了一些輕松,少了幾分幽默。這樣就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所以平時我盡量讓學生相互持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在辯論中得真知,這樣學生思維非常活躍,不僅鍛煉了口才,而且對掌握知識印象更深刻。比如我在上”胖乎乎的小手”一課中,我讓學生比一比手,自己的小手是不是胖乎乎的,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小手能為家人做些什么事情呢,學生在討論時手舞足蹈,興奮地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三是教師親合度。“活”的課堂,課堂上應該是愉悅、歡樂和合作的。教師對學生有親和力,學生就會更喜歡這門學科。上課時,孩子答對了,我會摸摸她的頭,表揚她。回答錯了,我會和他們開幽默的玩笑。有時下課了,孩子老遠就奔跑來找我玩。有時感覺學生是自己的孩子,學生也說我像媽媽一樣。學生喜歡老師,上課也就更配合。
四是課堂練習度。“活”的課堂,不在于它的有條不紊,不在于它的流暢順達,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讓孩子動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在活動中學習。我在課堂上盡量設計一些游戲等活動,讓練習充滿情趣。比如,一些字詞、句子、我會以各種形式來學習,如開火車、小組比賽、看誰速度快、捉迷藏等方式去練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五是活動延展度。“活”的課堂,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比如,在講《翠鳥》一課時,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為了拓寬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作者把翠鳥寫得那么美,我們也來寫一寫。請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寫法,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包括外形、顏色、部位、特點等。當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感受到樂趣以后,就會更加激發他們的參與度。
二、學生
(一)教室學習環境的設置。
我們全班48個同學,分為六組,每組六到七人。六人小組在學習討論、匯報展示和班級評比中都非常容易操作。
(二)小組建設有聲有色。
1.重合作小組的建設。 以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為課堂的主要模式。小組合作、小組分工對查找資料,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2.我們每個組有新穎的組名、口號、組規。
3.選舉小組科代表,進行小組幫撫。小組里選了各科科代表,總科代表管理分科代表,分科代表管理小組里的五到六個同學。有了這樣的網絡式管理,分工更加細化,管理更加科學。
三、課堂
(一)我們上課的模式簡約化。
1.上課的基本模式非常簡單,易學。老師制定預習常規——自己獨立預習——提出交流學習目標——分組交流討論——小組競賽式展示匯報——教師引導性評價。如:上語文課的流程為:布置常規預習,讓學生熟悉課文。學生交流常規的預習情況,教師檢查每個組的學習成果。在熟悉課文,過好了字詞關的基礎上,老師提出能統領課文的中心問題,學生自學后進行小組交流再匯報。整個過程,老師只是觀看,評價引領。
2.語文課主要交流談論的問題是:“這篇課文中,那些語句最令你震撼,把它找出來,細細地讀,慢慢地品,然后再小組內交流,分享你的感受”。而后是:讀了這篇文章,你還能想到哪些名人或者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對你有什么感悟?接著學生則拿出自己的預習作業,開始在小組內交流,最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整堂課就是在學生的交流討論中進行的,教師起的作用也許就是一個旁觀者和組織者了。所以每個環節,課堂結構很是簡單。
3.重前置性的小研究。為何學生有那么精彩的回答,那么精彩的課堂表現,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她們前置性的小研究做得非常到位,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時間,每位同學的資料都查了一大堆,要講的東西都詳詳細細、密密麻麻,語文書上的圈圈點點更是星羅棋布,對自己有感受的句子上都寫上了批注,每位同學都是非常認真的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前置性作業。
4.我們的分組辦法。我們把成績好的和不好的在小組里進行搭配,讓每個小組實力相當;約束力強的守紀律的和約束力不夠的同學一組。這樣分組,是為了我們在交流學習競賽中公平競爭。
5.課堂評價激勵。我們做的評價激勵是個人和小組評價激勵相結合的模式。每堂課的匯報展示,以小組加分。同時每周評出優秀小組和進步大的小組一個。每周評出優秀的小組科代表、小組長、小組中一對一幫扶優秀對子等。同時為個人的精彩發言或者其他出色表現加分。
四、學困生的轉化
要讓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課堂才能真正地活起來。比如: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或者做對了,就立即加以表揚。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教學也就會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學生也就愛上了語文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