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森林面積大幅減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等問題,已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挑戰,小興安嶺的大森林對維持生態平衡、應對氣候變化承擔著重要作用。本文力圖以微觀反觀宏觀,以小興安嶺的伊春市為例,闡釋小興安嶺森林的歷史演變過程及面臨的重大氣候問題,介紹伊春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探討伊春在加強森林保護、生態建設,實現綠色化轉型,率先實現綠色崛起上的獨特理解和實踐。
關鍵詞:森林 響應 適應性 管理
伊春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縱貫全境,是一個擁有400萬公頃大森林的中國重點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森林城市,在六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經歷了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并將依林而崛起的歷程,成為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適應性管理的一個典型例證。
一、小興安嶺森林的歷史演變及氣候挑戰
據史料記載,小興安嶺自古分布著廣袤的原始森林,生活在這里的滿族先民,把森林稱為“窩集”,即滿語原始大森林。清朝封建統治者從保護皇陵風水和壟斷森林特產等政治經濟目的出發,長期實行封禁政策,嚴禁入墾,一直到清朝末年,白山黑水之域仍是“樹木參天,綿綿延續,橫亙千里,不知所極”的原始森林景觀。1895年,清朝全面弛禁,實行開放,小興安嶺的原始林相開始遭到破壞。“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侵占東北三省的14年間,利用“拔大毛”的采伐方式,瘋狂掠奪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林區的優質木材達上億立方米,破壞森林面積高達600萬公頃。建國前后,為了支援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伊春林區進行了長達40年的大規模森林采伐。特別是1958年之后,國家對木材需求量急劇增加,產量迅猛上升,伊春林區的最高年采伐量高達759萬立方米。與此同時,國家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采取了以擴大耕地面積為主的糧食增產戰略,進一步加大了森林消耗。1971年開始的森林一類清查數據表明,對比近百年的森林分布范圍,小興安嶺林區邊緣已經后退幾十公里,最多達150~200公里。近350公里長、40公里寬的小興安嶺西部邊緣地帶都墾成了農田,面積近140萬公頃,占小興安嶺總面積的12.9%。
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然界由于“工業的奇跡”而成為人的對立物,工業文明的每一步發展都招致了自然界對人類的瘋狂報復。長達百年的不間歇采伐和大規模開墾,嚴重破壞了小興安嶺森林及其生態系統的平衡,給東北乃至華北地區帶來了六大區域性氣候問題。一是水土大量流失。二是森林涵水和供水能力大幅下降。據伊春水文局(晨明站)監測,湯旺河流入松花江的年徑流量已由上個世紀50年代的56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44.2億立方米,下降了20%。三是易旱面積不斷擴大。史料記載,歷史上黑龍江林木蔥郁,基本未發生大旱。四是洪澇災害頻繁發生。五是災害性天氣逐年增多。六是物種大量減少。天然紅松林被稱為“第三紀森林”,是小興安嶺以針闊混交為主要特征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樹種,如果伊春林區不從2004年主動全部停止對天然紅松林的采伐,現存的紅松林木已基本上被砍光,“紅松故鄉”就會成為“紅松故事”。2014年,伊春頂住巨大財政壓力,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比整個東北和內蒙古的國有林區提前整整一年。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森林對區域性氣候變化的重要影響,正如中國工程院專家所指出的那樣:“東北生態環境已經到臨界狀態,如不及時剎車,將嚴重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二、伊春在生態建設上所做的工作及不足
一個林業城市對國家和人類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財富上,更要體現在生態建設上。伊春的發展過程是對森林認識不斷改變的過程。本世紀以來,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伊春將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視為發展的靈魂,以旗幟鮮明的態度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嚴管林”方針,堅決打擊涉林涉木違法違紀行為,從源頭上遏制了各種人為因素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伊春不惜犧牲眼前和局部利益,在全國率先停伐天然紅松林,進而停伐了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等瀕危珍貴樹種,并對林蛙等野生動物采取禁捕禁獵措施,保護了聯合國確定的世界珍稀樹種和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八大經濟區”之后,伊春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堅持生態功能區建設與城市經濟轉型兩篇文章一起做,兩個輪子一起轉,系統化地推進了天然林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林場所整合與生態移民、江河源頭保護與水系治理、森林資源整合開發、重要地質遺跡保護六大生態工程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處,受保護地面積達70.3萬公頃,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居全省之首,高于全國6.28個百分點。自2007年開始,伊春林區森林資源年凈增長500萬立方米以上,歷史性地實現了“長大于消”的良性循環,目前伊春林區森林覆被率達到了84.4%,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綠城”。2010年,經中國林科院專家科學評估,伊春森林與濕地資源總價值達到1.26萬億元,并且每年可增值1700億元,在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中,三分之二貢獻給了全國乃至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伊春在生態建設上雖然走出了治理與破壞的“相持階段”,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森林赤字”或者叫“生態赤字”的情況。一是活立木總蓄積由開發初期的4.28億立方米,下降至2.56億立方米,減少了40.2%。二是可采成過熟林蓄積由開發初期的3.2億立方米,降至目前的不到1000萬立方米,僅為開發初期的1/43。三是公頃蓄積由開發初期的194.4立方米降至75.2立方米,最低的不到30立方米(生態學上講,森林公頃蓄積達到80立方米以上才能發揮森林生態功能作用)。四是平均胸徑由開發初期的40厘米左右,降至20厘米左右。五是平均單株材積由開發初期的1.21立方米降至0.21立方米。六是林分郁閉度由開發初期的0.63降到0.45以下。七是林相殘破不堪。林業施業區內存在大量掛花地、林緣空地、線路走廊、采伐跡地、林企棄養路和礦山廢棄地,北部農林交錯地區被蠶食和改變用途的林地有上萬公頃。這些“赤字”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伊春在森林適應性管理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三、伊春森林適應性管理的方向和目標
通過科學論證,以目前的森林資源狀況,如果僅靠天然更新使森林恢復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需要坐等百年。而通過采取全面保護、科學培育和綜合經營等適應性管理措施,20—30年就能建成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實現林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伊春將統籌做好承包經營、森林撫育、木材精細化管理與利用、資源開發整合、資本運作、林區社會管理“六篇文章”,面向未來搞好伊春林業可持續經營的整體布局。第一,以承包經營為抓手,實現森林管護全覆蓋、責權利三統一。借鑒農村集體經濟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引入利益驅動機制,通過承包經營重塑林區森林經營管理的基礎,形成森林經營管理以家庭為單位的新模式,實現有效管護森林、盤活林下資源、增加職工收入、分流富余人員這“一舉四得”的目標。第二,以森林撫育為抓手,加速實現林業生產目標的轉變。通過割斷撫育者與出材的利益鏈條、全面落實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造林、加大力度發展苗木產業等措施,加速實現森林蓄積與林分質量的“雙提高”,促進區域經營模式的徹底轉變。第三,以撫育伐出材統一銷售為抓手,促進林產工業由單一依賴本地資源向“兩頭在外”轉變。把36萬立方米的撫育伐出材全部抓在林管局手上,包括枝丫材、伐根、采伐剩余物的綜合利用,全部統籌安排,讓有限的、稀缺的小興安嶺林木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第四,以種養結構調整為抓手,全面提高林地土地產出水平,做大做強森林食品產業。把資源開發整合作為戰略性舉措來落實,盡快由資源掠奪型、消耗型向資源培育型、利用型轉變,通過大力發展生態反哺型、生態主導型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逐步提高反哺和自我保護生態的能力。第五,以金融創新為抓手,實現林區資源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經營轉變。將生態資源、林下資源、旅游資源、地產資源等全部資源作為經營的資本進行綜合、全方位立體開發,運用現代資本手段來經營森林,運用金融手段盤活森林資源,通過碳匯、債券、上市等渠道,把“活立木”變成“活資本”。第六,以棚戶區改造為抓手,實現國有林區生活方式與社會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加大林場所撤并和生態移民力度,將現有的218個林場所調整撤并為121個,最大限度減少人的活動對森林的破壞。同時,充分發揮棚戶區改造的“杠桿效應”,切實將棚戶區改造做成惠民生、促城建、興旅游、保生態“四篇文章”,徹底使廣大林業職工擺脫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原有的林區社會管理方式。
總之,在森林適應性管理上,伊春通過創新管理方式,改革經營機制,激發職工活力,引入社會資本,向市場要生態效益,一定會用最短的時間重新恢復生態優良的小興安嶺。
參考文獻:
[1]王愛文.生態功能區建設與國有林區改革轉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黑龍江省統計局:《伊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
[3]伊春市政府研究室:《伊春情況介紹》2012年6月.
[4]張壯,趙紅艷,呂明.打造森林健康養生最佳基地——黑龍江省伊春市旅游服務產業發展之我見[J].中國林業,2011,(10).
[5]張壯,趙紅艷.小興安嶺生態經濟特色產業帶發展戰略選擇研究[J].林業經濟,2015,(4).
[6]張壯.林業資源衰退型城市綠色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63).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副教授、吉林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