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畫面的編輯是電視制作中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方法,在進行新聞節目編輯時,恰當地運用畫面語言,達到藝術性和技術性的完美融合,有助于就報道內容充分地向觀眾傳達真實、直觀、全面的信息,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
關鍵詞:電視新聞;認知和感受;節目包裝
一、縣級臺電視新聞編輯的基本狀況
所謂編輯,顧名思義,就是對稿件的修改和管理,縣級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肩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通常分為文字編輯和圖像編輯。文字編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視解說詞的修改和節目內容的提示。就是對所負責的時段新聞中的每一條消息或者所負責的期刊欄目進行合理的“加工”,針對一些重要消息、時政要聞等,還要添加編前、編后語,并且配發評論;圖像編輯就是將整組節目要表達的意圖,由文字編輯擬成提綱或成文的東西由播音主持人播出后,再配置畫面制作完整,傳播到千家萬戶,使觀眾享受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對于基層臺來說,一般情況下是先編文字后配畫面。因此說,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編輯不僅要認真分析形勢,清醒地認識到意識領域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要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武裝自身頭腦,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展新聞信息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編輯工作的常見問題及原則
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是編輯的核心工作,作為編輯,就要嚴把節目的主題和思路注重頭條的選擇。要做好此項工作,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1.最引人關注的主題。所謂“最引人關注”,在編輯過程中,就是說是“最新的、來自一線的現場報道”。譬如有些消息,內容重要但已過時;有些看上去題材重大,但記者不能親臨第一現場拍攝。所以這樣的內容無法編入頭條或者說根本就不能編發新聞。
2.突出重要新聞的特性。人們往往在收看中認為“新聞節目表越往后,新聞的緊近性和新聞價值也就越小” ,這種理念是錯誤的。一般情況下,編輯為使受眾更觀眾一些突出的問題,往往采用一定的編輯技巧。比如可以借用目前廣泛采用的“本臺最新消息”或“本臺記者剛剛發回的報道”這種“辦法”隨時給觀眾提提神。這種辦法,能讓觀眾感到每個時段新聞中隨時都可能有值得關注的事情發生。
3.電視編輯要善于在對比中發現差錯。一般情況下編輯工作都是作后期處理,很少參與現場采訪,那么編輯就應該有糾錯的能力和思維,通常采用對比的方式對文稿和圖像加以修改。特別是發現新聞中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應加以核實。重點掌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導語和正文不一致發現差錯。新聞中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也是我們發現差錯的線索。
通過標題與導語不一致發現差錯。如發現文不對題,就會發現差錯。
通過正文與配音不一致發現差錯。通過文稿和配音校隊,如果播音員的解說與稿件不符,就應該及時認真核實,做到準確無誤。
通過配音與畫面不一致發現差錯。通過配音與畫面的對比,如發現聲音和畫面不相符,也是一種差錯。
三、縣級臺編輯應掌握的基本技能
1.要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和采訪能力。作為編輯每天要給文字和圖像打交道,因此不僅要有文字功夫,還要有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特別對畫面的使用要了如指掌,否則就很難改編好記者采訪的素材和報道。
2.要有組織、協調和實戰能力。譬如針對開辦的一些專題欄目、拍攝的系列(連續)報道,能組織并展開一些討論。這就要求編輯要掌握好近期的國家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當前重大事件發生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確立報道計劃和思想內容,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3.要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電視新聞編輯不僅常與社會各個層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與本系統的各個環節協調聯系,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成為社會活動家。事實告訴我們,同社會各個層面接觸得越多,越能及時獲取新聞信息。因此說,編輯要經常同各行業各部門取得聯系,這樣有利于了解當前宣傳的方針政策、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有利于安排部署當前的報道計劃,更好的通報有關要求和發稿情況,策劃百姓新聞樂見的節目。
4.要有敏捷的思維和文字、口頭表達能力。電視新聞的播發時帶有一定的隨機性,編輯必須迅速作出反應,是否發、如何發,都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定。需要表明看法的述評部分,如果來不及寫稿,則由編輯擬定腹稿向播音主持人轉述,而后,直接見諸屏幕。要做好電視新聞編輯工作,還應當及時總結經驗,糾偏補漏。
四、媒體融合對編輯提出的要求
今天的編輯工作者對于原創精神的追求還遠不夠,對于將編輯作為一項事業去開展講得也還不夠,缺乏對編輯根本性質的認知。現在更強調編輯的商業屬性,對于編輯的文化價值貢獻的要求還需加強。編輯工作其實是文化工作,尤其在大數據時代,編輯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應該把正能量,通過編輯的聲音傳達出。應該引導、發現一批名編輯,研究何為編輯的互聯網思維,為編輯創造出來的增加黏性、認知度。
現在新聞編輯的很重要任務是提高質量,真正地出好一批精品力作,打造自主品牌,從而更好地為文化復興做貢獻,為整個文化界的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內容支持及品牌引導的使命。同時,還要繼續深化改革,實現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業態創新,必須推動自媒體和傳統媒介的融合前進。
五、媒體融合下編輯工作的新思考
編輯工作是新聞的“靈魂”,編輯工作承載著保證節目編排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連貫性,讓節目承載更有意義的內容。所以說隨著數字時代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為新聞編輯變革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那么頻道包裝就成了媒體創新的一種重要手段。
頻道包裝是是對電視臺整體形象進行定位、強化識別的重要手段和環節,是參與熒屏競爭的重要策略。它的構成要素包括頻道標識,頻道基調,頻道宣傳,頻道呼號,頻道總片頭等項目和內容。頻道的標識和呼號是觀眾視覺識別的核心。也就是說。標識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做到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哪個頻道。不知所云,人與亦云的頻道標識,顯然有損于頻道形象。
另外,在編輯制作中,還要注意主持人的化妝、服飾以及主持的風格、記者出鏡話筒、各欄目統一的字幕格式等。既要做到得體大方,又要做到突出其個性和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帶給受眾一個個性化的整體頻道形象。
六、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新時代下,要想使新聞節目有一個更高的發展平臺和更好的未來,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一定要認識到:只有新聞編輯的創新,才會有新聞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也才能推進廣電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李勇:(1982.08--),本科學歷,虞城縣廣播電視臺助理編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