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齊古麗·吾拉木
摘要:課堂導入是正式教學的前奏,有效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物理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采用引入物理歷史,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故事引入法進行教學、設計有趣的課程導入方法、充分借助高中生的認知沖突,實施導入教學、創設物理情景導入,推動科學探究與交流,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導入教學;方法
引言
在新課教學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當既會對學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產生影響,而且還直接關系到是否能夠激發學生對物理新知的興趣。好的導入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新課的導入如同航標,牽引著學生思維的前進方向。如果教師能精心設計新課導入,也能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邁出堅實一步。
一、引入物理歷史,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學科揭示的是人們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理論知識,它是探究生活、世界的歷史學科。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導入一些物理歷史,更有助于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引入物理歷史更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增強他們對物理內容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導入歷史話題,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者是伽利略。他從提出假說: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對時間均勻變化的最簡單的變速運動;到數學的推理:由初速度為零、末速度為v的勻變速運動平均速度公式出發;經過公式推導——獲得結論,伽利略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最終獲得了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的。再如,在分析物理“電磁學時”的內容時,也可以引用電磁學歷史,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新內容的學習主動性。在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倫借助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規律——“庫侖定律”。在時間的不斷演變下,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了“歐姆定律”……。通過導入這段電磁學的歷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曉“電磁學”是通過不斷的演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計算公式。通過生動有趣地描述物理學史,既能將學生的思緒順利過渡到新知識的分析中,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成功需要不斷的歷練,只有經過不斷的失敗,不斷的堅持,最后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二、故事引入法進行教學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對很多物理現象不甚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并不理解這個物理現象產生的背景。學習物理知識我們可知很多物理理論背后都有一些小故事。故此,為更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授課時也可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物理學史小故事或物理學家的趣聞軼事導入新課,這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較大。例如,在分析“萬有引力”的定律時,就可以引入蘋果落地的小故事穿插其中:有一次,牛頓在他家花園的蘋果樹下看到蘋果落地。結合這一現象他開始想:為什么蘋果不會往天上飛,而是往下落呢?假若蘋果樹長得非常的高,那么蘋果還會往地下落嗎?蘋果如果長到月亮那么高的地方,還會往地下落嗎?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這一現象他發現了很多問題,最后他發揮出了自身的才能,最終完成了“萬有引力”的表述。當同學們聽到這一故事時,他們自然也就會對本節課的“萬有引力”產生出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三、設計有趣的課程導入方法
物理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邏輯性要求較高,很多概念、公式枯燥乏味,經常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故此,在進行物理新知識的教學時,通過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對新知的積極性。導入的設計要具有新穎性,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新知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有趣的課堂導入在物理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講解“動量和沖量”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則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素材,通過直觀生動的現象模擬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可以將兩支同樣長度的粉筆在同一高度降落,使其分別落在課桌上與鋪有厚毛巾的桌子上,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折斷了。學生結合這一現象就可以自行將動量與沖量的相關知識引入到其中,這對以后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四、充分借助高中生的認知沖突,實施導入教學
當學生對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展開知識的學習效果更佳。為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在組織課堂導入教學活動中,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新舊思維之間的認知沖突,通過教學行為調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繼而再形成科學的物理概念。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加以導入,使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進而再形成科學、正確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學“電能輸送”的內容中,很多學生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輸電線上的實際電阻極小,電功率損失并不大。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輸電線上的電壓損失為100v左右,損失功能功率則達到200kw。物理教師在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講解時要設置相應的物理問題,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通過認知沖突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新的物理知識。
五、創設物理情景導入,推動科學探究與交流
從教育部對“核心素養”的界定可以看出,教育要從“傳道授業”轉變成“知識構建”,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探究中感受物理學之美。新課導入應該是這個過程的鋪路石,教師可通過創設使學生耳目一新的場景來推動這一進程的順利前行。例如,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先演示這樣一個實驗:懸掛于天花板的大鉛球擊碎墻壁上的玻璃。接著再告訴學生,如果這樣的鉛球打到人的頭部,最終結果是怎樣?接著問:“哪位同學敢上臺來試一試?”此時,沒有學生敢于嘗試。接著教師話鋒一轉,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事實難道真有那么可怕嗎?就請大家一起來探究接下來所學知識!”這種導入激發了學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為理論的探究和實驗驗證鋪平了道路。
導入教學形式多種多樣,無論采取哪一種導入方式都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依照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展開對內容的分析。通過良好導入方法的使用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給課堂帶來更多的活力,還能促進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勇.高中物理課堂導入教學技能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中,2014(8).
[2]蔡照攀.新課程改革下關于高中物理課堂的導入初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