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曄琴
摘要:萍鄉蓮花落是一種以萍鄉方言為載體的民間說唱曲藝形式。它以節奏明快、簡便靈活、語言生動詼諧、演唱形式獨特而流傳于萍鄉地區,且深受群眾喜愛。它的發展基本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原始階段;第二個是初步走進舞臺的階段;第三個是音樂改革,也稱為程式化的階段。
關鍵詞:萍鄉蓮花落;地方曲藝;音樂改革;宋華鏗
萍鄉蓮花落是一種以萍鄉方言為載體的民間說唱曲藝形式。它以節奏明快、簡便靈活、語言生動詼諧、演唱形式獨特而流傳于萍鄉地區,且深受群眾喜愛。
萍鄉蓮花落演唱時由一人主唱,眾人幫腔,主唱人左手持蓮花響板(一截約2寸寬的半邊竹筒,串著4-5個銅錢),甩動蓮花響板,發出“沙嗒、沙嗒”的響聲,右手擊鼓,敲出節奏,襯托唱腔氣氛。萍鄉蓮花落的傳統曲目有《贊土貨》、《贊萍鄉大人物》、《剿籠莊》、《王氏教女》等,現代經典曲目有《程昌仁月夜除內奸》、《劉少奇一身是膽》、《少奇拜年》等。且部分曲目還多次在全國、省、市一級曲藝匯演中獲獎,新編的許多曲目還多次在省市舞臺、電臺、雜志上演出、播送、發表。2006年正式出版了的萍鄉蓮花落的光碟《禧神》(《禧神》已被萍鄉市委市政府作為饋贈外地市客人的文化禮品之一)。并于2011被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宋華鏗①為“萍鄉蓮花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一、起源
萍鄉市志、萍鄉文化藝術志均記載:“萍鄉蓮花落始于宋,本為窮人行乞時所唱,在清乾隆后嘉慶末年(公元1821年前)出現專業藝人?!币虼似监l蓮花落在萍鄉至今至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而筆者在采訪萍鄉蓮花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華鏗時,他曾提到:萍鄉蓮花落的民間專業演唱者應該是他師爺“湯水伢子”何立全的祖父開始傳承,兩個傳統經典曲目《繳籠莊》、《王氏教女》均為其祖父通過父傳子、子傳孫的方式,口耳相傳而流傳至今。他們演唱的經典曲目《繳籠莊》就是發生在嘉慶年間,在萍鄉大安里的一個真實故事,而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嘉慶丙寅年即公元1806年。一般來說在當時的社會事件在發生后編寫成說唱故事都是在一兩年之內將會完成,而不會拖延過久。因此推斷,“萍鄉蓮花落”最早的表演曲目時間應在1807年前后,距今已超過200年。
據“萍鄉蓮花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華鏗介紹,他本人為第五代傳承人,是由萍鄉上栗赤山肖云圣老藝人的師傅何立全傳承下來的?,F將部分傳承關系介紹如下:
清朝:何立全,(藝名“湯水伢仔”,生歿不詳,上栗赤山慕沖村人氏,第三代萍鄉蓮花落演唱人,第三代萍鄉蓮花落演唱人。注:何一家三代唱皮影戲,其中加唱蓮花落。)
民國:肖云圣:(藝名“羅伢舌舌”,1911——1995年,上栗赤山暮沖人,何立全的徒弟,第四代萍鄉蓮花落演唱人。)
建國后:宋華鏗(1942—— ,肖云圣的徒弟,第五代萍鄉蓮花落演唱人。傳承和新編萍鄉蓮花落詞作者、演唱者,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一級曲藝匯演中獲獎。省級“非遺”項目“萍鄉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
以上傳承關系中有記載的第三代傳承人“湯水伢子”的真名叫何立全,何一家三代唱皮影戲,其中加唱蓮花落。據萍鄉市群藝館原調研部主任胡國欣介紹:萍鄉流傳兩個老幼皆知的歇后語:“湯水伢子個影子戲②——一夜到天光”、“湯水伢子個影子戲——自拉自唱”,足見何立全老藝人的功底!萍鄉蓮花落演唱自其祖父開始,父子口耳相傳、傳男不傳女,到何立全這代因無后,故選擇頭徒肖云圣為親授弟子。
第四代傳承人肖云圣也是皮影戲表演者,他的藝名“羅伢舌舌”中“舌舌”是指能說會唱,說起來滔滔不絕、唱起來喜聞樂見的民間藝人。他實際上是位民間皮影戲藝人,在長篇皮影戲曲目開場之前,唱一段蓮花落詼諧幽默的小段子,主要是為了營造現場氣氛、不斷吊著胃口以便招來更多觀眾看正戲?!督嘶\莊》就是其中講的故事之一,故事以嘉慶年間,萍鄉大安里地四個殺人犯被官府追繳,然后掛在萍鄉城頭砍頭示眾的故事為素材,通過故事情節告誡民眾要守法,這是萍鄉蓮花落留存至今最早的傳統曲目,也通過《剿籠莊》體現了“萍鄉蓮花落”的教化功能。
二、發展
萍鄉蓮花落的發展階段按時間劃分,分為這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807——1979)是完全在民間流傳的階段。這一階段按最早的有記載的傳統劇目《剿籠莊》的時間開始推算,大約在1807年左右一直到1979年以宋華鏗為代表的現代專業表演藝人出現為止。其中有記載的傳統曲目有《繳籠莊》、《王氏教女》。
第二個階段(1979——1983)是初步走進舞臺的階段。始于1979年宋華鏗和易國泰、還有邱迪福等幾個人相約到民間去采風,在赤山找到了老藝人肖云圣,宋華鏗便拜師學藝,通過學習,真正意義上的認識了萍鄉蓮花落。并將黃連和當時創作的描寫安源工人斗爭的故事《程昌仁月夜除內奸》通過二次加工改編成了萍鄉蓮花落,并自己親自主唱第一次搬上了藝術舞臺,參加了1979年江西省的民間藝術節,當時很多專家都評論萍鄉蓮花落的拖腔新穎別致,大加贊賞,得到了一致好評。
1980年,宋華鏗又將張堯昆創作的《少奇同志一身是膽》改編為萍鄉蓮花落,并于同年代表江西省出席北京舉辦的“全國部分省市農民藝術調演”,《少奇同志一身是膽》這個節目創造了“三進中南?!钡募言??!冻滩试乱钩齼燃椤泛汀渡倨嫱疽簧硎悄憽愤@兩個唱段搬上舞臺之后,基本上是按照肖云圣同志的演唱風格,一段音樂為一個拖腔。
第三個階段(1983—— )是音樂改革階段。音樂的改革又分為調式改革和唱腔改革。
1.調式改革:第一次將傳統的音樂進行改革是從《少奇拜年》開始。它是1983年宋華鏗創作的萍鄉蓮花落作品,其中在改革方面突破最大的是它開始的部分,“不唱地來不唱天,不唱神來不唱仙,不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也不講諸葛孔明取西川”,然后再漸漸納入正題,“講的是……講的是少奇同志拜新年。”如下:endprint
后來這個開始的部分變成了萍鄉蓮花落眾多作品中的固定開篇音樂片段,也叫它“帽子頭”。據考證這個“帽子頭”的音樂片段采用的是肖云圣老藝人傳承下來的《王氏教女》的說段,“王氏教女”開始的音樂就是這樣的:
音樂改革后用到這個“帽子頭”的曲目有《劉少奇拜年》、《政協調研組下鄉來》、《真情土調贊萍鄉》、《長壽歌》、《老僑胞認女記》等。
2.唱腔改革:
另一個音樂的改革就是唱腔。宋華鏗將萍鄉地方劇團的老藝人鄧小巖(1922—1988)的特殊唱法放在作品中,這種唱腔被稱為“鄧式鼻腔哼鳴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鄧小巖在萍鄉采茶戲中逐漸形成了他注重噴口音,運用鼻腔共鳴的鄧派唱腔。1964年,鄧小巖飾演《寨上紅》中的二老倌,參加江西省和華東六省一市現代戲會演,專家們對他大加贊賞。鄧式鼻腔哼鳴法主要是用“十三轍”中的“中公轍”,韻味十足。宋華鏗將“鄧式鼻腔哼鳴法”加入到萍鄉蓮花落的唱腔當中,比如在《少奇拜年》中有:“安源呃開礦到如今,烏天黑地暗沉沉?!敝械摹敖瘛弊?,以及在介紹劉少奇是一萬三千代表的時候:“他就是一萬三千工人的帶頭人”用于強調“帶頭人”三個字,都是運用了“鄧式鼻腔哼鳴法”。宋華鏗的唱腔改革使萍鄉蓮花落聽起來更加富有感染力且新穎別致。
所以萍鄉蓮花落,基本分了三個階段。一個是原始階段;第二個是初步走進舞臺的階段;第三個是音樂改革,也就是使它程式化的階段。程式化的階段除了《少奇拜年》,還有如1983年的《老僑胞認女記》,同年宋華鏗被調出三田礦工會,基本上無法參加蓮花落的演出活動,一直到2004年退休,在這期間,宋華鏗并未中斷蓮花落的曲目創作,一批新曲目被萍鄉市電臺文藝部制成專題,曲目有:《許氏真君大義滅親斬孽龍》、《女交通智送槍支上井崗》、《一枚軍功章》、《災禍無情人有情》等,均由宋華鏗業余時間錄制而成。
200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從民政局得知上栗縣桐木鎮“三八紅旗手”、“敬老助殘好兒女”、省人大代表遲桂蓮的動人事跡,立即前往采訪,寫出了蓮花落新曲目《敬老助殘譜新篇》。 而后,在市群藝館的支持下,創作的《養老歌》、《拜年歌》等八個新曲目集結成說唱專輯《禧神》,于2007年春節正式出版發行2萬余合光碟,將蓮花落的文字音樂視頻有聲有色地投向了節日市場,對蓮花落的普及、傳承與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同年市委市政府還將《禧神》作為宣傳萍鄉的文化名片之一,饋贈給來訪之嘉賓貴友。從2008年起,萍鄉市舉辦春節晚會或春節團拜會都少不了蓮花落的節目。如:2008年的《真情土調贊萍鄉》;2009年的《調研組下鄉來》;2010年的《長壽歌》;2012年的《財神戀昭萍》;2016年的《說說南正街》等等。
四、結語
萍鄉蓮花落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漸漸失去昔日的風采與光芒。為了留住這一民間文化,省級非遺傳承人宋華鏗老師雖已年逾七旬,但仍孜孜不倦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努力著。可以說,沒有宋華鏗老師幾十年的執著追求,就沒有今天面目一新的“萍鄉蓮花落”。已經75歲高齡的宋老在萍鄉市群藝館的積極支持和大力配合下,正在孜孜不倦的利用傳統的、現代的手段發現、培養著越來越多的弟子。筆者希望在宋老的影響下,有更多民眾能投入到關注地方民間傳統曲藝的隊伍當中來。“萍鄉蓮花落”的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宋華鏗(1942年——)全國曲藝家協會會員,萍鄉春鑼、萍鄉蓮花落、萍鄉漁鼓詞曲作家、演唱者,多次在全國、省、市一級曲藝匯演中獲獎,省級“非遺”項目“萍鄉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
②萍鄉方言“皮影戲”的意思。
參考文獻:[1]《萍鄉蓮花落》萍鄉市群眾藝術館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