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近些年,博物館界專業化、規范化又具同質化的業務模式,推動著博物館行業的蓬勃發展,也讓博物館從業者成為相對獨立的群體,在職業行為和心理認知上與公眾有了一定的距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催促博物館隨之構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新型關系,以激發博物館用戶自主參與和創造的能力。在這種新型關系的建構中,人的價值,應該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創造力。創造力的提升又離不開個體的知識積累以及經驗認知的提升。
關鍵詞:博物館;“互聯網+”時代;新型關系;創造力
據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2016年1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達到12.8億。其中,移動寬帶用戶(即3G和4G用戶)累計凈增5316.4萬戶,總數達到7.59億戶,占比達59.3%。據統計,2016年1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凈增1942.1萬戶,同比增長11.8%,總數達9.8億戶。1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累計達5.4億G,同比增長120.9%。固定寬帶接入時長達4.8萬億分鐘,同比增長21.5%。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博物館逐漸向智慧博物館轉變,其始終要圍繞互聯網智慧產生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及時收集,對物與人的行為及發展趨勢做出預判,打破“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壁壘,真正將“連接一切”融會于整個智慧博物館體系當中,使資源在優化配置的同時逐漸成為場館的核心競爭力。展覽數字化和相關教育推廣手段的轉型是“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當然,數字化的展覽有賴于傳統展覽業各種要素的介入,統籌策劃以提升展覽質量、推廣研究成果、鍛煉員工隊伍,形成成熟的數字展覽業態。博物館唯有順流而上,才能在“互聯網+”時代開創出一條智慧博物館之路。
一、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演變歷程
最早的國內博物館大多數以實物展覽以及圖文展板為主。國內博物館發展到2000年年初,加入了很多電子觸摸屏,讓人能查詢和了解一些博物館信息以及內容。再往后發展,文化體驗的手段就豐富了起來,效果以技術體現為主。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大規模的“世界記憶”計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水準上,將全世界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永久性的數字化存儲和記憶,并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
現在,這一理念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一代博物館建設發展的趨勢。在現今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之上,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利用智能終端及博物館自身交互服務系統,建立“物”與“物”的信息交互,“人”與“物”的信息交互,“人”與“人”的信息交互的智慧型博物館。
二、傳統博物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轉變
博物館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展示和研究的場所。以往的觀點認為,公眾到博物館參觀,是為了獲取知識、接受教育和感受遺產魅力——理性知識是現代社會的基石,而知識的創造、富集和傳播,是工業化時代博物館的主要任務。如今,人類社會邁入了信息化時代。隨著通訊技術和交通能力的持續改善,公眾不僅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到現場去感受自己需要的各種信息,也能夠通過手中的可移動電子設備,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想要獲取的各種信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甘愿花費大量時間等待,僅僅爭得幾分鐘的權利,去凝視一幅古代的風俗畫卷?
近些年,博物館界專業化、規范化又具同質化的業務模式,推動著博物館行業的蓬勃發展,也讓博物館從業者成為相對獨立的群體,在職業行為和心理認知上與公眾有了一定的距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催促博物館隨之構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新型關系,以激發博物館用戶自主參與和創造的能力。在這種新型關系的建構中,人的價值,應該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創造力。創造力的提升又離不開個體的知識積累以及經驗認知的提升。
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展館一睹文物真顏,一方面說明數字博物館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實度和可感知度,遠遠不如實體博物館;另一方面也在一個側面證實了,信息無處不在的時代,再多的數據挖掘、再多的信息提供、再專業的知識闡釋,都無法代替物與人面對面的交流,都無法代替人作為獨特的個體,其自身豐富、獨特的感知力。因此,特別是在藝術類博物館,以人為核心的未來建構,絕不只是以便捷的數字化手段為人服務,更應該關注如何促進建立在還原物的真實與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基礎之上的溝通與互動,以此來釋放蘊含在文物中的精神含量,豐富觀者的審美感知,激發社會的創造力,從而擁有生長的可能。
三、“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
(一)數字博物館的定義
數字博物館應該是運用數字技術,將博物館藏品進行數據采集、整理、建庫并向公眾提供參觀服務的博物館形態。在實體博物館中,向觀眾提供服務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講解,而數字博物館的服務形態除了傳統的服務項目外,還可以提供文物的信息服務,包括文物的鑒賞知識以及不同類型器物的專業知識。
(二)數字化博物館的應用
1、多樣化展覽。
在如今各大博物館爭相做數字化博物館的過程中,數字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展覽做成多種版本的可能。比如這兩個展覽在傳統展覽過程中只能做一個版本,就是我們看到的實物展覽。數字化展覽后,同樣這個展覽可以做成給兒童觀看的兒童版,在內容上采用兒童字體,加入適度的動畫,減少文字的說明;還可以做成中學生版,在內容上更契合課本教材,文字上不妨采用這個年齡段流行的火星文;也可以做成專家版,在內容上更加有深度;還可以做成普通觀眾版,著重于普及知識,減少說明文字的閱讀量。這樣幾種版本的展覽放在官方網站或手機客戶端之后,相信會更加吸引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通過數字化這樣一個新穎的展覽手段,將會大大提高博物館對觀眾的吸引力。
2、多樣化參觀體驗。
以計算機三維化為代表的多媒體數字技術則可以讓所有文物以動態形式呈現,特別是一些不可復制的場景或物品通過虛擬現實的方式,讓觀眾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得到綜合的感官體驗。國內這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代表是“走進《清明上河圖》”數字展示項目,將現今宋史領域的研究成果通過數字化完美的展現,通過對聲音進行三維定位,模擬了圖中七百多組人物對話、動作及背景聲音。endprint
可以預見的未來,可穿戴設備、人體內植設備將替代現有媒介去收集、梳理、篩選信息,甚至可以不用視覺或聽覺的方式來接受信息。數字化遠程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可以讓博物館提供全天候的虛擬服務。
3、多樣化展示內容。
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日益深遠的影響,博物館展覽已不再是靜態實物展示,影像、視頻和光影結合產生的特效變幻,新穎的動態效果展示文化,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從傳統的視覺參觀轉向聽覺、觸覺等綜合感覺體驗,從而更加高效地傳遞展覽內容。如浙江余杭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通過動畫短片動態展示河姆渡文化先民建造干欄式房屋的過程,從宣傳推廣的角度來看,這一視頻也可以做成一個手工小作坊,省去伐木這一步,其它皆可現場操作,請木工師傅指導如何建造一座南方特色的干欄式小屋,兒童可以造小屋,成人可以造比例稍大一點的。數字化播放與手工操作的完美結合,能更有效的提高觀眾對博物館的認可度。
(三)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現狀
盡管大部分學者將多媒體數字化視為展覽的一種輔助手段,但在現實中卻大有超越實物展示的趨勢。智能手機在世界范圍內基本已經普及,要找非智能手機真要去博物館參觀了,以什么樣的內容和方式去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為觀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是每個博物館人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在各博物館基于手機用戶的龐大需求,一般會推出IOS和Android系統的移動APP或者微信客戶端,將實物展覽及真人語音講解全程推送到手機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依賴于微信等互聯網社交手段,當人們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觀看全部實物展示中的博物館,而且每件文物都能360度三維觀看時,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并且在博物館中停留更長時間?或許后期的教育推廣活動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教育推廣活動是博物館發展之本
(一)未成年教育
根植于展覽的教育,特別是對于未成年教育,是現代博物館服務大眾的重要基石,它肇始于美國的史密森博物館,其在一百年前首創了兒童教育的先例。2008年,我國博物館逐步實施免費開放后,各博物館都在探索如何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等都在積極探索一種更為長效的合作機制。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緊緊圍繞兒童展開博物館教育,這是博物館教育推廣的重中之重。一個優秀的展覽,首先要面對兒童的世界,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做成兒童版本,結合電臺、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手段進行廣泛傳播,讓兒童真正浸入博物館的教育之中。
(二)地方文化的保護與推廣
開展深入宣傳學習該博物館所在地文化的相關活動,如開展一系列深入專題講座、非物質文化再現、表演當地著名戲曲劇目等等。各地博物館承載了地方的風俗、歷史、自然、人文、經濟等重要信息,尤其是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是各地方人民智慧的結晶。深入挖掘這種地域文化資源,帶有地域性和差異性的文化才能真正吸引觀眾,這也是一個展覽增強觀眾黏性的良好途徑,以后必會推動博物館的教育推廣向縱深緯度發展。
(三)多媒體手段應用現狀及問題
國內各大博物館推出形式各樣的基于現代化多媒體傳媒手段的展覽暨教育推廣活動,如通過微信發布講座信息、活動方案、展覽內容等,對觀眾的吸引力大為提高,雖然起到了信息傳播的作用,但是這僅停留在初級的廣告階段即如何吸引你進入到博物館中,而如何增強觀眾在館內的黏性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讓觀眾走進來更要較長時間的停留下來。反觀國外博物館,將數字化手段加入到館內的實際操作應用中,在這一領域充分調動了觀眾參與的積極性。
五、挑戰與展望
(一)太原市博物館的優勢
1、大量博物館數字化進程經驗
姚明在vipadc在線分享會當中評價整個籃球歷史:“前面的路很長,后面的路更長。”對于博物館的發展也是如此,數字博物館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年代,但真正將這一理念付諸于實踐始于上世紀年代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的“美國記憶”計劃。按照該計劃,美國國會圖書館從年開始對館藏的資料,包括文字,手稿、照片以及錄音等采用數字技術進行處理,并將處理后的資料進行整理編輯。該計劃很快收到極大的反響。年美國多家機構合資贊助了數字圖書館先導研究計劃,主要研究領域被設定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上。加拿大也有類似的“魁北克專案計劃”,而大英博物館也于年建立了多媒體館藏數據庫。
我國數字博物館的元年是1998年。這年8月河南博物院建立自己的網站。現在看起來是極為平常的事,但在當時這樣的舉動卻是開了國內的先河,起到示范引導的作用。以此為標志,我國博物館網站的建設進入快速通道,很多博物館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2001年9月,中國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調査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這是中央一級的文物管理機構開展全國性的博物館數字化工作。博物館系統的大規模數字化進程由此開始。
2、多媒體數字及互聯網的發展
伴隨多媒體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新材料不斷出現,與建筑照明相關的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今的博物館展覽被一股數字化潮流所主導,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全方位傳播,數字化展覽已成為博物館展覽緊跟時代潮流的表達方式。
大量博物館數字化進程經驗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對于目前正在籌建中太原市博物館來說就是巨大的財富。太原市博物館整體定位為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其中展廳當中大量借助數字化多媒體,全面直觀展示文物以及背后歷史文化,互動性更高,觀眾從中可以得到了更好的參觀體驗。除此之外,國內外優秀博物館完成數字化進程也做出了優秀的示范,為太原市博物館日后的發展提供了方向與指引。
(二)太原市博物館的挑戰與展望
自從第一座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誕生以來,博物館已經融入到社會的骨髓中,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符號,進而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面對優秀同城博物館,太原市博物館如何立足本館,尋求本館獨特價值,成為太原市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符號,是太原市博物館每一位博物館人需要思考與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韻.去故宮,走近《清明上河圖》.光明日報,2010-7-2.
[2]黃彩霞.博物館展覽傳播中的視聽交流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
[3]季遠新.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科技傳播,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