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荃
摘 要:老子的《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不僅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在養生方面也自成一派。老子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在養生方面,他認為不可忽略“先”、“度”、“恒”三個基本原則,并且還提出了“味無味”、“莫若嗇”、“致虛極,守靜篤”等養生的方法。
關鍵詞:老子;養生;《道德經》
《史記》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边@說明歷史上的老子真人本身就是一長壽之人,老子能夠如此長壽離不開他獨特的養生之道,他的養生之道正是我們所需要關注和研究的。
一、老子的養生原則
養生貴在“先”。俗話道:“防患于未然”,就是說面對事物,要早知早察,在禍患尚未形成壯大之時就要加以預防。老子曾云“見小曰明”(《道德經》五十二章),看到細微的小事情所帶來的變化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智慧,這個道理運用在養生領域,即為貴“先”。在《道德經》六十四章中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本置嫣幵诎卜€階段的時候容易把握,事變征兆還不明顯的時候也容易謀劃;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消解,問題微小的時候容易解決,因而在事故還未發生之時,就要采取措施,著手預防,在混亂還未發生之時,就要對其進行治理。如“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一般,養生也講究防微杜漸,未雨綢繆,不能因為青年時身體健康、精神愉悅,就認為到了中年時再保養身心也不遲。在身體出現損害之前去準備,在精神開始混沌之前去預防,從“先”著眼,從“早”做起,才能化險為夷,才擁有使養生之道發生作用的前提。
養生貴有“度”。在《道德經》四十五章中,老子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些論述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度”對事物的變化會起到限制和影響的作用,超過了“度”的界限,事物就會向它相反的方向發展,就會起到始料不及的相反作用。養生,亦然?!俺錾胨?。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經》五十章)人出世而生,入地為死;長壽的人十之有三,短命的人十之有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的,也占十分之三;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度了。人若過度奉養,反而會提早走向滅亡,因為貪欲而過分追求不切實際的“健康”,如青春常駐、不老不死,必然也會過度耗費自身,這并非是正當的養生觀。雖然養生方法各有千秋,養生模式不盡相同,但老子認為,根據自身具體條件,正確運用,掌握分寸,有所倡且有所忌,才是合理的養生法則。
養生貴守“恒”。善始善終的道理,耳目能詳,婦孺皆知,做人理事,好的結尾與好的開頭同樣重要,持之以恒,效果才得以顯現與延續。對于養生來說,“恒”最為可貴,也極為難得?!兜赖陆洝匪氖徽略啤按笃魍沓伞?,即貴重大型的器物總是最晚完成的,反而是不那么貴重的器物完成得較早,為何?因為珍貴的事物,良好的效果都需要時間去完善與證明。何況,養生本來就是一件長久的事情,非急功近利所能達到,正所謂“慎始如終,則無敗事?!保ā兜赖陆洝妨恼拢τ陴B生來說,謹慎認真的態度不能僅僅停留在開始,還要堅持到結束,在中間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恒心與毅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樣,換個角度看,養生也需要養“恒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二、老子的養生之道
飲食上無味?!兜赖陆洝妨掠性疲骸盀闊o為,事無事,味無味?!标惞膽壬鷮Υ说睦斫馐恰耙詿o為的態度去作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作事,以恬淡無味當作味?!蹦敲?,以相同的思路來理解“無味”就不會太過迷惑了,“無味”不是不要味道或沒有味道,而是把它當成一種品味之境界。從飲食的角度來看,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無味,即淡才是真味,才是食物最純正的味道,過咸、過辣、過酸、過甜、過苦皆不宜,飲食應當清淡。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五章中還說“道之淡乎出口其無味”,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是老子在講道之表述——出口言道的話語都是樸素的,并不需要什么添油加醋。老子在這里除了講道之表述,也告訴了我們清淡無味的食物才是合乎道的。
欲求上儉嗇。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因此,他把縱欲看作是對于生命的損害。老子認為,不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人都不能陷入享樂狀態,一旦陷入,就會欲望充盈,這樣一來,一方面會耗費大量精力神力,另一方面會阻塞頭腦,使人神智不靈明,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敗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十二章)是也,結果就是離道越來越遠,離養生越來越遠。老子在《道德經》五十九章老子中提道:“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這里的“嗇”,倒不是指當今的吝嗇之義,但都具有“少”的意思,即節儉、內斂,對外在之物要保持崇簡的態度,對內在心靈也要保持珍惜的原則。
心靈上虛靜?!爸绿摌O,守靜篤”是老子強調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處于此境界,伸手可觸道。致虛,是對成心、成見的消解,消解到一點都沒有的地步,心機與欲望會使明澈的心靈變得閉塞,一味固執己見也會使清晰的認識變得模糊,致虛就是要通過消除這些蔽障來養心。除了“虛”,老子也以“靜”為宗旨?!兜赖陆洝匪氖逭吕锩鞔_地提出:“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疾動能戰勝寒冷,平靜能戰勝炎熱,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安寧,這叫作以靜制動。值得一提的是,老子認為致虛守靜的最佳理想狀態是“嬰兒”,因為他最為心清意定,即使旁人縱樂,也絲毫影響不得他,養生之道的極致,便應是如此身體和精神充分合一的。
參考文獻
[1]李順連.道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吳根友.老子與莊子的生命哲學、養生思想及其現代啟示意義[J].貴陽:貴州社會科學.2012,07.
[5]謝清果.老子“味無味”的飲食養生智慧芻議[J].唐山: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05.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龍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