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賽敏
【摘要】音樂新課標指出:“1、2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于利用兒童的靈巧形體,采用綜合手段教學。”針對低段學生的這種生理、心理特點,教師在低年級音樂課堂上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運用體態律動來提高教學效率。將律動適時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喚醒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把對樂曲的感情化為具體的體態律動,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低段;音樂課堂;律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傳統的音樂教學一般是“坐著不動”的教學,課堂氣氛呆板,機械的程式。不能與時俱進。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聽到歡快的歌曲時,步履就輕盈靈活;聽到憂傷的曲子時,步子就沉重緩慢;聽到情緒高昂的曲子時,步伐就矯健而且有力”。表明人的很多舉止都受到音樂與律動的影響。
“律動”是指音樂課上,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按照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力度等,做規律的、協調的身體動作。以音樂帶動身體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和認知,以達到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和表現能力的目的。低年級的兒童,其行為表現為好奇、好動、好模仿;情感上易興奮、易激動。因此在音樂課中加入律動以滿足學生的“動”,讓律動教學提高音樂課堂的學習效率。
選擇他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形象來模仿表演,學生對于喜愛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接受。比如在教學《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曲時,我讓學生通過模仿小動物的各種聲音和形象,因為歌曲中的小動物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喜愛的,學生很快就進入角色。通過音樂實踐活動,無形中就讓學生理解了音樂,體會了音樂所表達的形象,提高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根據低年級歌曲強弱的變化,情感的變化的特點來表示。如《小青蛙找家》,開始是情景的描述,需要用輕巧的聲音來演唱,學生通過模仿青蛙輕盈的跳動來表現;最后再用跳動來表示小青蛙回到了家時的喜悅心情,孩子在節奏的快慢強弱中唱跳體會掌握了這首歌的情緒,極大的調動了孩子的參與積極性。
我們要認識到律動是為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律動運用的恰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音樂課的教學中要運用以下原則進行律動:
導入過程的律動,其作用是揭示課題,以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例如上《共產兒童團歌》課前先播放課堂的要上的歌曲的伴奏,學生合著音樂節奏踏步走進教室。低段的學生對于踏步拍手的活動非常的喜歡。學生在輕松活潑、富有節奏感的踏步音樂中體驗音樂, 為學習新課做了鋪墊,而且通過活動讓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 可謂是一舉兩得。
作為調節音樂活動氛圍的律動,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兒童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學習《新疆是個好地方》,學生不能完全懂得音樂蘊含的意義,那首先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感知新疆民族特色,風光秀麗,物產豐富,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友好的地域特色。再帶領他們隨著音樂拍打節奏,并將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律動起來,教學生一些簡單的維吾爾族舞步,提高兒童學習的參與積極性。
一些比較枯燥的音樂欣賞課可以插入律動進行滲透教學,以輔助的方式貫穿于教學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欣賞管弦樂《三只小豬》,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分清楚三只小豬的主題出現時,教師可以設計的游戲規則:分三組同學分別扮演小豬,要根據音樂主題的出現,小豬一只只出現。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這種游戲律動的方法比純欣賞樂曲更容易接受。這樣將游戲和律動教學結合在了一起,學生感到有趣好奇,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對旋律有了一定的區分與認識。
讓學生自己根據音樂創編音樂律動,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表現力。例如學習《蝸牛與黃鸝鳥》一課,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將蝸牛與黃鸝鳥的動作表現出來。根據歌詞提示,如用手放在背后面模仿蝸牛馱著個重重的殼;唱到黃鸝鳥時學生會揮動雙手模仿黃鸝鳥的翅膀在飛翔。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自行編排,不需要將過多理念想法強加給學生,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進行律動教學時,老師應注意的幾方面:
一、有序組織教學
在運用律動時要向學生講清楚律動的動作,要求學生必須遵守規則。否則,就會妨礙教學的進行。低年級兒童興奮度比較高,一旦離開座位進行律動,很有可能講話還四處亂竄,課堂秩序將會一團糟。所以老師可采取示范教學、分小組練習等方式來組織教學。這樣可以有序地組織教學,還讓學生真正了解要如何通過律動熟悉學會歌曲。
二、明確教學目的,防止喧賓奪主
律動主要是為音樂課堂教學服務的, 是為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如訓練音準的律動一定要認真聆聽音樂等。避免太側重音樂課要有活躍的課堂氣氛就繁雜地運用律動, 卻忽略了教學目標本身。一節課下來反而沒有實現教學目標。
三、弄清律動與舞蹈的區分
防止片面的認為律動就是舞蹈。律動是為完成音樂教學而采取的一種手段,是對音樂本質的一種反映,是借鑒了舞蹈的要素幫助完成音樂教學, 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舞蹈。
“律動”教學模式,充分將音樂學習的動與靜相結合。教師要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的坐著不動的教學模式,恰到好處的運用律動提高教學效率:在律動中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提升節奏感和音樂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體驗,培養音樂的創造力和表演力。
參考文獻
[1]黃偉平.中小學音樂歌唱教學新策略[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任國平.播種幸福的教育[J].人民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