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
【摘要】現階段,我們國家學習聲樂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大規模藝術培訓機構的頻頻出現以及越來越多的聲樂表演課走進中小學校的多彩課堂,都在準確的體現著這一現象。其實不難發現,在充斥著熒屏的電視選秀節目里,以嶄新形式出現的歌唱類比賽不斷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并且新興歌手們也呈現著低齡化的趨勢,這種現象就大大的助長了少年兒童對歌唱表演及聲樂學習的熱情。另外,當下的中國家長對子女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投入已經具有較為廣泛的普遍意識了,當然這里也不排除盲目跟風的現象。所以說,如何針對少年兒童展開科學的聲樂教學是當前尤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本文中,筆者將以我國少兒聲樂學習為研究對象,結合少兒聲樂的學習現狀并參考國內相關的少兒聲樂教學經驗,系統規劃教學理念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少兒;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少兒時期,孩子們需要最直接、最真實表達內心的感受時,大多會采用歌唱的方式。但是孩子們年齡很小,發聲器官并不成熟,雖然聲音清脆明亮,但聲色纖細、音量較小、音域較窄才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倘若沒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歌唱,就很容易導致聲帶受損。
聲樂這一學科與其他藝術的學習是大不相同的。不難發現孩子在學習舞蹈時,完全可以直觀的看到教師的示范動作,模仿學習;亦或學習器樂,可以通過準備一件上好的樂器,加之教師對其手上動作的悉心指導與自身的勤奮練習而得到滿意的演奏水平。而聲樂學習則不然,歌唱的發聲原理是通過人體聲帶振動和腔體的共鳴產生的,換句話說,聲樂的學習和練習其實就是在把自己的肌體打造成一件完美樂器的過程,難點在于整個過程在體內進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成人理解尚且需要很多的想象力和自我體會,孩子們若想理解就會更加困難,所以說如若學習方法和教學引導不夠得當,那孩子在入門階段的學習就會尤為困難,所以,更多的時候要依靠學習者良好的悟性和教師準確、系統的引導。
一、少兒聲樂學習特點
通常情況下,少兒學習聲樂的原因有二,自己喜歡或父母喜歡。這兩種原因所呈現出的少兒心理是截然不同的,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少兒在變聲期之前,聲音比較清脆、純凈,因此變聲期前要多開發童聲,多用自然的方法歌唱,有人把童聲比作天籟,可見其美妙。變聲期之后,女孩子的喉部會變得窄小,聲帶短而薄;男孩子的喉腔變大,聲帶則變得寬而厚,所以聲音比較低沉。變聲期是人類發育成熟的必經階段,變聲期的孩子會出現聲音嘶啞、喉部干燥、咽部有異物等感覺,此時更應注意嗓子保護,發聲不當會使嬌嫩的聲帶出現充血、水腫的情況,輕則發聲嘶啞無力,重則演變成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很有可能直接斷送少兒的歌唱生命。
二、少兒聲樂學習現狀
隨著聲樂學習呈現低齡化的趨勢,聲樂教師在對少兒聲樂教學方法進行著不斷探索,但目前針對少兒的聲樂教學體系還是很少,所以不乏有些教師把成人的教學方法用在少兒身上,可畢竟少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別于成年人,因此,加大對少兒聲樂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對少兒聲樂教師的培養迫在眉睫。
少兒聲樂的學習主要采用兩種形式:一是學校開設的普及性音樂學習,二是家長送孩子去專業機構參加的聲樂學習。在培訓機構的聲樂教學中,師資是參差不齊的,一些教師過分注重聲樂技巧而忽視孩子的生理特點,進而出現“成人化”或“功利化”教學趨勢。調查發現,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一段時間聲樂后,都會通過參加各種考級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但隨著級數的增長,歌曲的難度也會加大,此時孩子便會更多的重視發聲與演唱技巧,從而忽略了歌者應有的情感。培養少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需要多去引導學生在歌唱中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提高少兒美育。
三、少兒聲樂教學方法
與成年人相比較,少兒更容易因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分散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授課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來最大程度的吸引少兒的注意力。教師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情緒,所以語言趣味化、動作夸張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為了更好的營造走進音樂世界的氛圍,教師可編寫旋律性較強的樂段供孩子在教學活動進行前后使用。
(一)站姿
在聲樂課堂上,學生們要以歌唱的站姿為主,即身體自然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重心略向前傾,兩肩放平,雙手自然下垂,全身保持松弛;頭部自然平穩,眉毛要抬起來,眼睛要“亮”起來,平視前方或目光微微上揚,面帶微笑的同時要把牙齒展露出來。此時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做調整,比如在向女孩子授課時,可示意其雙腳稍微分開的同時再前后分開,呈現展開式的丁字步模式。
當然,以上動作全部要建立在孩子已經站穩的基礎上,檢驗學生是否站穩,再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出站穩時是腹部、腰周在發力,這樣就達到站姿訓練的主要目的了。但由于孩子們年齡尚小,自我約束力比較薄弱,所以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反復的提醒孩子注意站姿,如若一味嚴厲的強調“站好了!”便會讓孩子產生倦意,若加入使用“美麗的公主”“帥氣的王子”等語言則會讓孩子樂于提起精神。
(二)呼吸
歌唱體發聲的基礎和動力是呼吸。基礎練習中,氣息練習必須與發聲練習共同重視起來,不能一味的以練好聲色、擴寬音域為目的。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表示過,歌唱中,呼吸問題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就會不解自破。
緩吸緩呼可采用睡眠呼吸體驗法:指導學生靜坐在凳子前三分之一部分,輕輕將眼睛和嘴巴閉合,就像睡覺時那樣用鼻子靜靜地、自然的吸氣,氣息吸到腹部、腰周之后再緩緩的呼出,這時身體是非常放松的,要注意糾正孩子僵硬的感覺;
緩吸急呼可采用聞花香練習:要求注意力集中,內心平靜,用鼻腔慢慢的吸入,好像香氣緩緩融進了身體,直到腹部、腰周吸滿后再將氣快速吐掉,如此反復練習,讓學生體會那種要多聞幾口新鮮花香的感覺,注意觀察學生在呼出時腹肌與橫膈膜是否帶有急縮且彈性的抽縮動作;
急吸緩呼則是歌唱時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可采用驚訝式練習:給孩子模擬一個情景,比如班里轉來了一名新同學,當新同學站在門口與班主任交流時你發現是那位好久好久沒見面朋友,可在老師帶她走到講臺上做自我介紹時才發現原來是認錯人了,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孩子的首先是驚訝,要做張開嘴巴快速吸氣進入肚子的動作,但此時要注意發現并糾正大多數孩子會犯的錯誤——聳肩,然后保持住吸氣狀態兩秒鐘,再以失望的狀態緩慢的將氣呼嘆出來;
急吸急呼可采用小狗喘氣式練習:讓學生模仿夏季里小狗熱的直喘氣的樣子,嘴巴自然張開,舌頭與下巴放松,要保持住胸膛挺高,后背部用力,讓胸部的深處有吸氣的感覺。停頓少許,使已經縮進的上腹部突然再往里縮進,要迅速做,有彈性的完成,并逐漸加快速度。
氣息練習看似很難,但采用趣味教學就會發生明顯變化。在練習導入時可以啟發孩子想象小青蛙的樣子,抓住青蛙呼吸時肚皮的特點去模仿,并且示意學生雙手叉腰或平放在肚子上感受氣流的變化。呼與吸的過程中,可采用驟停的方式來鍛煉膈肌控制氣息的能力,推薦以下三條練習:自然吸——吐——停——吐——停——急速吐出剩余的氣;緩吸——緩吐——停——吐——停——吐——停——急速吐出剩余的氣;急吸——停——吐——停——吐——停——急速吐出剩余的氣。反復做氣息練習時,可根據呼吸模式加入簡易鋼琴曲伴奏,推薦使用《乘著歌聲的翅膀》(緩吸緩呼)——《快樂的農夫》(緩吸急呼)——《風流寡婦圓舞曲》(急吸緩呼)——《康康舞曲》(急吸急呼)。在這里,教師需把握好訓練時間,并在每次練習結束時做一些緩解和放松練習。
(三)發聲
因目前大部分少兒聲樂教學師資來源于成人聲樂教師,且關于少兒聲樂教學方面的理論不完善,導致很多教師用成人的聲樂教學法來教少兒。當然,成人的聲樂教學法用在少兒身上不一定就是全部錯誤的,比如氣息、共鳴、咬字的解釋都應該是一樣的,但在調查中發現,尤其是女教師在少兒聲樂的教學中,會讓孩子去模仿她的聲音,造就了孩子一開口就是假聲的現象。筆者認為,孩子有自己的聲音特點,應該大程度的開發真聲,但真聲用多了,也會出現嘶啞、疼痛等狀況。無論是模仿大人的假聲還是開發孩子的真聲,只要失去了平衡,都會對孩子的嗓子造成損傷。所以,少兒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量體裁衣、揚長避短,適當的使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在正確氣息的推動下,讓聲帶自然振動發聲,這才是保護嗓子的最好方法。
每個人從降生起就有哭泣的本能,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多去引導孩子使用輕聲哭泣的感覺做哼鳴練習,也可用口中含著一個小乒乓球或半口水的感覺找哼鳴的狀態。哼鳴時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1.上、下牙不能咬緊,唇部輕輕合攏而松弛;2.音量不宜過強;3.聲音不要“穿鼻而過”;4.舌頭放平,舌尖輕地下牙齦。哼鳴練習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找到氣息和聲音的正確比例,并且不會出現漏氣的現象。哼鳴時用多少氣息量,張口歌唱時也是同樣的氣息量。長此以往,孩子在歌唱時也就不會產生“擠”“壓”的現象。孩子找到了聲帶整體振動時氣息支持上的“巧勁”,并且會自然的放松不需緊張的部位,而且在歌唱時即使用很弱的力度也不會發虛,并具有一定的明亮度。
發聲練習是聲樂課堂的重要環節,哼鳴要在發聲前進行,在以哼帶唱時要體會唇部及鼻腔輕微的震動感,好像聲音是從鼻子上端發出的,然后慢慢張開唇部來唱母音,最好以簡單的下行音階為主。成人的練聲過程中通常會采用以母音為主的單樂句模進法,但若孩子唱上十分鐘mi ma mi ma mi就會發現他們會倍感無聊,所以教師可依據學生的特點編創一些趣味發聲樂句,比如:
門鈴響聲:叮咚! 2/4 3 1·||
連音練習:遼闊的大草原! 3/4 5 3 1 |5 3 1||
跳音練習:田野呀!啊! 2/4 55 53 | 13 53 |1 -||
同時還要注意度的把握,因為孩子年齡小,發聲器官容易疲勞,所以不能進行長時間的練聲,要適可而止,這樣孩子們才會學的更有效果。
(四)節奏
節奏是構成樂曲的第一要素,也是聲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實,節奏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少兒對于它是非常敏感的,很多時候他們會采用擺動身體或者是點頭的方式將其反饋出來。但在學習節奏的過程中是很枯燥的,因此,在少兒進行節奏訓練時要有趣味的進行。
教師可以提煉生活語言,讓學生更佳直觀的感受各種節奏型,比如:
我 我們 快快樂樂 開開心心 小兔子 乖乖
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 前八后十六
(五)選擇曲目
指導孩子歌唱時,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歌曲素材,平日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活潑、歡快或者抒情、悠揚的曲目;也可依據課程的時間選擇曲目,比如母親節即將來臨時,選擇獻給媽媽的歌曲,讓孩子多一種方式去表達愛;還可適當選擇獨具民族風情的曲目,啟發學生發現民族文化的魅力。但無論何種曲目,歌詞都需要通俗易懂,這對于提高孩子的歌唱興趣尤為重要。記憶歌詞的過程里,教師也可運用肢體語言提高效率。
(六)尊重感受
聲樂是看不見摸不著且又有明顯造型性的藝術,只能用腦、用嗓去感覺和表現。教學中除了要讓孩子們有一些曲目的積累外,還要著重培養孩子的歌唱表現能力。要充分挖掘歌曲內涵,孩子有自己認識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所以萬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審視和壓制孩子對音樂的感受,教學中要給學生表達音樂感受的機會,讓孩子更樂于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
在少兒聲樂教學中,要根據少兒的心理特點給予其必要的鼓勵和引導。很多孩子會因為自己學習速度趕不上別人而氣餒,也有些孩子會產生厭學心理。所以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情況,在他們失去信心時要及時給予鼓勵,有時候,鼓勵一個人會讓他產生巨大的能量。
關于少兒聲樂教學方面的探索從未停止,其作為一個新的課題越來越多的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本文作為筆者的一點教學心得,不足之處望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