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韡頔 于歡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愈發強烈,國家和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藝術人才豐富人民的精神需求。培養聲樂演唱人才在音樂藝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過去舊的聲樂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創新型藝術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因此,改革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多元化復合型聲樂表演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希望通過對傳統聲樂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尋找出一條適合新型聲樂人才的教學模式,旨在滿足培養出更多符合當代社會多元化、復合型聲樂藝術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改革;創新;多元化;復合式;教學;理論;實踐“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來,我國的聲樂教育一直延續一種“精英式”教學模式,專業性有余而授業性不足,這種授課模式有很多明顯的不足,培養出的聲樂藝術人才難以滿足旺盛的社會需求,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選取的教材單一,相關藝術專業之間交流合作力度較小,使得學校現有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舊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只具備專業技能,“會唱不會教”“會教不會演”理論和實踐不能相結合等現狀。針對目前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和缺陷,聲樂教學形式的改革及創新刻不容緩。
一、 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聲樂課程作為高等藝術類院校的一門必修課,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為教師學生一對一的小課制,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音域,音色,歌唱能力,演唱風格等特點為學生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師清楚的了解學生演唱水平、適合演唱曲目的風格,直接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加以提高;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予以具體幫扶及訓練。這種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常常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課堂和琴房,教師過分注重對學生的聲音和演唱技巧的教學,并不十分重視學生心理狀況,藝術修養,所唱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環境,以及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忽略了對學生舞臺實踐的培養。經常出現上課時演唱較好的歌曲,在觀摩演出或考試時卻往往發揮失常,甚至會出現課堂中從未出現過的問題,如:聲音干癟、氣息顫抖、破音、甚至失聲等現象,不僅成績受到影響,還嚴重打擊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熱情,出現考試恐懼癥等現象。面對上述種種弊病,我們必須加快創新型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步伐。
二、 創新型聲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發展
聲樂作為一門藝術,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它已不僅是簡單的樂理知識和演唱技巧,更是以底蘊深厚的文化為基石,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聲樂教學理念,通過與各人文學科甚至自然學科的交流融合,實現其傳達情感,表現社會現實的目的。所謂新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繼承“精英式”教學中對學生演唱技巧和能力的培養,著力加強學科間交流合作,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個性發展,審美能力,心理素質和舞臺實踐的訓練.。培養出專業績能顯著、能歌會舞、精通合唱指揮、節目編排、有一定文化素養的、理論和技能兼優的多能型復合人才。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基地的建設,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多元化的創新型教學模式
習近平強調:“我國文藝的創作和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同時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創新教學模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
聲樂表演是通過表演者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富于感染力的舞臺表演,傳達作品內涵情感的藝術形式。擁有和一般藝術形式共有的美感。由于聲樂表演者的不同,對歌曲內涵情感理解認知的層面的角度不同,致使聲樂藝術有其獨特之處。就如一句名言所說的:“一千個人讀莎士比亞,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聲樂教學而言,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加強對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引導學生通過對演唱歌曲的再創作,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對音樂內涵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提煉出演唱作品的主題思想,在遵循作品原創作意愿的基礎上重新構思,對演唱曲目進行二度創作。這就要求演唱者不僅要熟練的掌握所要演唱的歌曲,而且對歌曲有比較獨特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疏導,按照學生的音色特性,語言特性,演唱風格等制定出最適合學生進行舞臺表演的作品。把學生的個性及其對作品的獨到理解,用自己熟悉適用的演唱風格表現出來。
(二) 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凡是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為神奇,化渺小為偉大。”強大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質能夠使我們的演唱更加自如,舞臺表現更具感染力,增強聲樂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也是一把雙刃劍,過度自信就會變成自負,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長期以往必然導致故步自封,不利于聲樂學習與演唱。學生的心理素得到提高后,就能夠成為聲樂演唱的主宰者,過硬的演唱功底和更具感染力的表演更能直擊觀眾的心靈,這樣的演唱將不僅是音樂技巧的展示,更是傳達真善美情感的藝術。
(三)提高音樂審美和聲樂鑒賞能力
音樂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學生應首先學會審美,只有具有較好的審美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這門藝術,德國作曲家舒曼指出:“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依賴于聽覺,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欣賞聲樂作品離不開聽覺。作為聲樂教師,應該把這種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著重培養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能力,感知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情緒。師生共同探討聲樂藝術的審美特點,體驗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要摒棄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演唱大作品和過于追求高難度的發聲技巧,要求學生在發聲共鳴等演唱技巧上達到某種高度。不可一味地“灌輸”學習。只有真正了解作品美感的歌唱,才能最直接的進入觀眾的情感世界,深深打動欣賞者的心靈。在師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激發聯想和想象力,讓學生體驗“什么聲音是美的”。
(四)加強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培養
聲樂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佼佼者,不僅擁有其他藝術學科表現人類社會現實,傳達情感的一般特性,還與各人文學科以及自然學科都有相通之處。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聲樂只是樂理知識與演唱技巧的簡單疊加,在舞臺上演唱出來的表演藝術。實則聲樂藝術更是以文化為依托,與歷史時代緊密相關,運用演唱和舞臺表演,傳達作品內涵與主題思想,具有深厚底蘊的藝術形式。聲樂如同是有旋律的詩文,理解一首聲樂作品,不僅要了解作品的創作時代和文化背景以及作曲家是在什么條件下進行創作,還要充分認識作品的獨特性和”美”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和西方的音樂發展史,民族音樂概論,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等學科,更要將這些學科知識充分并靈活的與聲樂演唱技巧,樂理知識,曲式分析等科目相融合。聲樂學習者必須很好的將文化內涵用聲樂演唱的形式呈獻給觀眾,才能演繹出全面深刻的聲樂作品。
(五) 努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
聲樂表演是通過表演者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富于感染力的舞臺表演,傳達作品內涵情感的藝術形式。就聲樂教學而言,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加強對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強調“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藝術講究個性,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對音樂內涵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提煉出演唱作品的主題思想,在遵循作品原創作意愿的基礎上重新構思,對演唱曲目進行二度創作。這就要求演唱者不僅要熟練的掌握所要演唱的歌曲,而且要自己對歌曲有比較獨特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疏導,按照學生的音色特性,語言特性,演唱風格等制定出最適合學生進行舞臺表演的作品。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中,過分追求大作品,歌劇選段,對學生演唱曲目“一刀切”,學生完全按照教師意愿進行演唱的方式加以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民主平等的進行學術研究,把學生的個性及其對聲樂作品內涵,感情的獨到理解,個性化的表達和對演唱技巧的把握等巧妙結合。師生共同探究出一條在不違背作品原意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學生個性的表演形式,使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
(六)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聲樂教學領域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電子數碼器材把教學內容直觀快捷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視感覺給學生最直觀的感性認識,錄音設備讓學生可以親耳聽到自己訓練及演唱的聲音,親眼看到聲音的波形變化。教師再配以通俗易懂和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把深奧抽象的聲樂理論簡單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媒體平臺,有目的的引入特定場景和不同主題風格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角”意識,能夠更加快速的進入角色,理解作品風格和表達的情感。學生還可以根據上課的錄音、錄像,針對性的練習,對照視頻中存在的問題著力改進。使聲樂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和琴房,提高聲樂教學效率,有利于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加強學生獨立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七)著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加速創新性聲樂教學模式的推廣,要求我們的教師隊伍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聲樂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習,同時加強自我聲樂素養的提高,始終走在聲樂藝術的前沿。我院在教師隊伍的培養方面做出了以下嘗試:
組建師資隊伍,可聘請長影或吉林歌舞劇團的專業演員與我院聲樂教師組成教學小組,充實我院師資及教學力量。
建設“院團結合”的實踐基地,實現優秀藝術資源的強強聯手與整合,為師生提供藝術實踐的舞臺。
教學成果展演,演出院團師生共同參演的合唱、音樂劇、歌劇和一些具有東北特色的二人轉、地方話劇、歌舞劇等。
四、實現理論、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結合
聲樂作為表演藝術,與舞臺的結合密不可分,無論歌唱家或是聲樂學習、愛好者,對作品的再創作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優秀歌唱家的表演才能都是在舞臺實踐中反復鍛煉,摸索、總結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在聲樂專業教學中要貫徹教學與理論、實踐“三位一體”相結合的原則。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科學的聲樂理論知識,要根據學生的聲音特性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歌唱訓練方法,同時結合教師自身舞臺藝術實踐和優秀歌唱家的舞臺表演進行教學。我們應當把舞臺表演和藝術實踐活動融入到教學內容中,積極鼓勵并為學生創造參加藝術實踐條件,隨著聲樂表演者舞臺經驗的不斷積累,只有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和演唱技巧,才能以成熟的心態去面對不同風格的作品,適應復雜多變的演唱環境。
今天的聲樂教育工作,需要培養復合型聲樂人才,“掌握一種技巧是不夠的”。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我們要把培養“以聲樂專業為中心,向外輻射音樂類型的多種音樂技能共存”的復合型聲樂人才作為工作中的重要目標,努力為國家和人民培養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聲樂人才。
注:本論文受《聲樂表演專業數字化錄音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和《聲樂表演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項目的資助(GH14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