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空巢青年”一詞來自一家電影公司的宣傳人員在做一部電影策劃的時候所想到的詞語,指的是在大城市奮斗打拼的年輕人,他們遠離故鄉、親人,過著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相對于“蟻族”“北漂”這些指代青年群體的詞語,“空巢青年”更突顯出漂泊與孤單。據今年阿里巴巴《空巢青年自檢指南》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已有約5000萬空巢青年,“90后”是中國最大的空巢青年群體,空巢青年現在大多居住在一、二線城市,其中深圳擠掉北京和廣州成為了空巢青年最多的城市。有網友這樣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買多了怕吃不了的尷尬;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心中泛起的一絲失落;因家里沒人,只好將快遞寄到單位的無奈;沒叫外賣的夜晚,突然響起敲門聲內心感到驚訝。
@廉榮臻:如果說“空巢青年”最大的問題是孤單,那么請問“非空巢青年”就不孤單嗎?孤單并不意味著孤獨,因為即使你身處人群里,也可能非常孤獨。所以說,“空巢青年”不過是孤獨者的遮羞布,真正成長并且成熟的青年,其實非常享受人生的這一階段。尤其是90后的“空巢青年”,其實真的沒有別人想象的那么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都與他人捆綁在一起,當沒有人陪伴的時候,我們更要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學會與孤單和解。
@彭凱平:事實上,孤獨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保護機制。每當你產生孤獨感,就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些事情來排解,說明應該關注你的社會關系、社會情感和社會網絡聯系。這時候你應該主動找人聊天,做一些有社會意義的事,尋求一種社會聯絡感,或者利用孤獨的時間學習知識,提升自己。孤獨感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讓我們做更多積極的事情。孤獨不是一個標志,也不是一個診斷,更不是一個結局。孤獨是讓我們做一些事情的開端,讓我們開始新的人生歷程。
@人民日報:受益于現代發達的科技,“空巢青年”們其實并不“空巢”。網絡使離家在外的他們能隨時隨地和父母聯系溝通,維系親情的溫度,與故鄉和回憶保持“不斷線”。此外,寬松的社會氛圍使他們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開闊了眼界,使他們相信規則和勤奮的力量,保持昂揚向上的進步狀態。盡管背井離鄉、遠離親人,他們卻愿意拼一種可能性,讓自己離實現目標更近一些,讓家庭通過自己的奮斗得到改善,讓這個城市因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
@李春玲:無論是早期的“空巢青年”,還是今天個性十足的“空巢青年”,在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發展的情況下,必然經歷從農村、中小城市、內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從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邊城市的遷徙脈絡。從全國走向北京和上海,再從北京走向周邊,走向京津冀,從上海走向周邊,走向長三角正在成為發展的趨勢,也成為“空巢青年”流動走向的新趨勢。
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就業引導教育”,這讓學生腦子里時時刻刻有一根弦,叫“就業”,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就是,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里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怎么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中國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提供多少就業,跟大學沒有直接關系。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梁和國家領袖的地方。讓學生進去后就想就業,會造成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鉆。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可以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就出了問題。我們要“學以不致用”,大學學習,尤其是本科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為了用,但這并不意味著用不上,因為你無法預測將來,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技術革新,你都是無法預測的,這個無法預測永遠先發生,你預測出來就不叫創新。要解決大學的導向問題,辦法是教育部給大學松綁,大學多樣化,政府不要把手伸得太長,不要一刀切,不要給每個學校就業引導,不要用就業率考核領導。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布2017年世界大學聲譽排行榜,中國內地共有6所高校躋身百強,此外中國香港和臺灣分別有3所大學和1所大學入選百強。這6所內地高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南京大學。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居榜單的第14位和第17位,均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了4位。這兩所大學在亞太地區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僅次于在榜單上排名第11位的日本東京大學。排行榜編輯菲爾·貝蒂說,中國內地高校在排行榜中的名次持續上升,是今年世界大學聲譽排行榜的顯著特征。這一結果表明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對高等教育的持續投資已經獲得回報。
@人民網:
現在大家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大學排行榜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于1983年首創,至今已有32年歷史。2004年起,教育組織QS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合作發布榜單,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起,兩家機構“各立門戶”。《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獨立發布排名,不久便成為可與QS世界大學排名相提并論的大學排名機構。無論國內的國外的,形形色色的大學排行榜的賬老百姓都買,大家只是各取所需。對于從幼兒園起就有“擇校”情結的中國家長,選校選專業貨比三家可以說是本能;對于畢業生、校友來說,母校在排行榜上有好的表現,是教育背景的注腳、是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對于大學來說,各大排行榜也都是要看的,至于宣傳時哪個排名為我所用,則會有自己的“選擇”。
@光明時評:
即便大學排名存在某些不合理乃至是權威上的疑點,當務之急要做的應該是重視起來,不能抱著一種“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更不能“一笑而過”自欺欺人。學會善于換位思考,捫心自問,有助于自身實現躍升發展。位列榜單的大學可喜可賀,再接再厲。對于那些排名靠后抑或榜上無名的大學,則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如果距離這樣一份大學排名榜漸行漸遠,高談闊論建設“一流大學”只不過是徒具鼓舞人心的口號而已。只有敢于正視大學排名榜,看到自身的差距并在差距中敢于反省,才能覓得良方,飛得越來越高。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河南洛陽王城公園籃球場,老年廣場舞隊與籃球愛好者爭搶地盤。在經過4天的爭吵后,雙方由言語沖突發展成肢體沖突,幾位老年人按住一位籃球小伙,并捶打其頭部。視頻發布至網上后,網友們幾乎一邊倒指責大叔大媽,認為“為老不尊”和“壞人變老”。隨后采訪中,廣場舞大媽表示,很多老人都曾幫忙建設過場地,場地的衛生也是大爺大媽們打掃,而網絡流傳的視頻,是剪輯后的內容,他們是在欺負我們這些老人家不懂網絡。經調解后,規定白天為籃球、羽毛球使用時間,至晚上7:30,可進行廣場健身。
@吳學銳:
公園籃球場的戰爭其實并不是籃球要壓倒廣場舞、或者廣場舞要驅逐籃球的零和博弈,爭奪的目的是要促進公共空間的合理規劃,以取得雙贏的局面。沖突的目的是讓公共空間回歸到原初的意義: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讓人綻放笑容的地方。廣場舞是大爺大媽對孤獨感的逃離,籃球是年輕人對激情的擁抱,它們可以和諧共處,如果發生了爭吵,我們需要拷問的是,城市對市井氣息、生活情懷是否有足夠的尊重。如果城市沒有廣場,人們只能退回到自家客廳,城市就成為現代化的單維度意象,只是生存的空間而不是生活的空間。
@王芊霓:
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城市研究者和人類學家也普遍主張,實際上恰恰是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后,私人空間的擴張在侵蝕老人們的可用公共空間。在當代中國城市,特大型超市和私人房地產的擴張,是擠壓公共空間的一大原因。經濟學家盧周來曾經指出,開發商為了最大密度使用土地,在私人住宅與公共空間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隔離。在洛陽王城公園的沖突事件中,籃球小子們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評論說“要跳去廣場跳”。可是問題就在于,我們的城市中很難找到適合廣場舞的場地——在哪里跳,似乎都不太對。即使這些大爺大媽去廣場跳了,也仍然被認為是“占領”,而不是合理使用。這是因為中國的城市設計沿襲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模式,運動場地考慮了足球場以及籃球場、網球場,但是很少有專門跳廣場舞的場地。

@北京青年報:
隨著老齡社會到來,越來越多老年人加入到廣場舞隊伍當中,由此加劇了廣場舞場地短缺的矛盾。如果大叔大媽們對廣場舞場地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廣場舞擠占其他一些公共場所、公共空間恐怕就在所難免。城市不單是老年人的城市,也不單是年輕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和諧包容應該是城市所具有的“標配品質”。這樣的品質從哪里來?除了基礎設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精細化的管理等軟件設施也不可或缺。一旦缺少了這些軟件,城市的和諧包容品質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保障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