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胡新勇:培養獨立思考、視野開闊的新世紀人才
本刊記者_張藝芳

胡新勇,上海市松江二中歷史高級教師,歷史教研組組長。2008年榮獲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選活動“二等獎”、2009學年度所帶班級高三(12)班獲得“上海市先進班級集體”,2010年和2013年先后榮獲松江區“中國人壽杯”園丁獎,2016年提交的教學錄像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獲得教育部部級德育精品課程。現為上海市高中歷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成員,松江區歷史學科名師。
正值高考季,胡新勇終于可以松口氣。在上海松江二中教學的11年間,他帶了7屆高三,稱得上是最善于帶高考的高中教師之一。
胡新勇就是從高考大省河南走出來的,他領教過考場上的競爭激烈,大學就在河南本地讀的,多少有些不甘心,大學畢業后教了六年書,又一鼓作氣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攻讀世界史碩士。2006年,碩士畢業后,他來到松江二中這所百年名校。
千年古城樓“云間第一樓”作為一所中學的校門,太過氣派。漫步校園,百年古樹遮蔭蔽日,教室是青磚青瓦的仿古建筑。走進來,胡新永告別了先前所教的人教版教材,手里換成了華師大版本的教材。
由于教材版本的切換,胡新勇要重新思考教學的方法。同時,上海作為教育資源聚集之地,本身就有許多積淀。上個世紀60年代,啟發式教學就成為上海歷史教研討論的中心。后來,“正確、具體、生動,有條理、邏輯性強”能啟發學生思維的講述一直作為上海歷史教學中的風格保留下來。
在市里參加教學研討活動,他聽過華師大二附中特級教師周靖的一節課,從中感受到海派遺風。那節講雅典民主政治的課,她不是只局限于教材的觀點,而是提供一個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探討,認識雅典民主政治。學生從材料中提煉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質特征:蘇格拉底最終被判處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產生多數人的暴政;蘇格拉底一案的審判過程顯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結果公正。
“程序的公正,結果卻是對哲學家蘇格拉底判了死刑,是不公正的,這遵循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帶來的是多數人的暴政。因為有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學生得出的這一結論讓胡新勇驚訝,這一結論課本上是完全沒有的,是依據新鮮的史料做出的理性思辨。這與周靖老師的教學方式有莫大關系,她注重培養學生對歷史的通感,將孤立的歷史事件放在中外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同的史料去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辯。
在此思路影響下,胡新勇講雅典民主政治時用兩個人的講話展開。
一個是伯利克里演講:我要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不是從我們鄰人的制度中模仿得來的。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人。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擔任公職優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就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

松江二中校門

胡新勇認為,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視角,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理性思辨的過程。
另一個是同時代柏拉圖的觀點:“(民主)是一種使人樂意的、無政府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這種制度下,不加區別地把一切平等給予一切人,不管他們是不是平等者……其結果不能變成別的東西,只能變成極端的奴役。”
胡新勇進而發問,“為什么同時代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讓他聯想起特朗普的當選。為此,劉瑜也專門寫有文章,辨析多元民主和一元民主。胡新勇認為,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視角,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理性思辨的過程。
基于以上探索,胡新勇認為:海派歷史教學的特點是從歷史本身出發,通過文本閱讀,引導學生結合時代進行認識和分析評價,并得出結論,而不是教給學生史學觀點,然后去背誦記憶。結果很重要,但關注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在探究結果的過程中培養學科思維能力。
今年是上海新高考方案實施的第一年,“3+3”模式規定:語數外之外,學生在政、史、地、物、化、生之間任選三門。他認為,選了歷史課的學生,跟選了化學的學生就有很大不同。比如,他有一個考入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畢業后在某大型跨國公司工作,經常要對公司運行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就經常遇到從數據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思維方法訓練,為這類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教了幾年下來,胡新勇總結:對比來看,上海的歷史考試,思路是引領中國歷史教學的,它的考題主要是回歸歷史學的本質,對文本的解讀是首要的。作為上海考試的一個特色,通過解讀文本,學生首先要知道講什么,也就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然而,教材中的史料較少,因此一定要通過閱讀來培養。
拿中國近代史來說,中國近代史很重要的一部分牽涉到城市的轉型,上海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上海如何從一個小縣城,到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與西方分不開。他一般會給學生推薦華師大陳旭路教授的《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原因是:這本書把近代中國的轉變放在了特殊的地點——上海,在西方工業化浪潮的背景下,展開了對這段歷史的研究。華師大版本的教材,在近代史這塊,有很多觀點都是源自此書。
胡新勇本人,則將這本書作為教材學習,每一章每一個觀點都認真看過,發覺其中的許多觀點、結論,正是滬上學生高考答題要用到的。書中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他將書的素材摘錄出來,為學生出題。2010年的上海高考,最后一個歷史材料,就是從這本書里選出。
在平時的閱讀中,他也有積累材料的習慣,然后根據高考的方向,自己編寫題目。比如,署名“蘭陵憂患生”的人寫過一首詩——《京華百二竹枝詞》,講到1909年時的北京。
他把這首詩作為材料出題,問學生該詞創作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學生就可結合中外的形式來答。又問,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當時的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你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胡新勇教書之余做大量閱讀,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做一名學者型教師。
胡新勇認為,此時的北京社會已經基本上具備了現代化的雛形。經濟上,銀行等現代金融機構產生。司法,由鬧市砍頭示眾改為封閉刑場處決,行刑方式更趨文明化。文化教育上,女子也可入學讀書,報紙創辦,更加趨向平等自由化;社會生活上,洋車、馬路交通工具多樣,服飾趨洋,娛樂方式多樣,抽煙、打球、飲食等活動開展。竹枝詞里的北京,正是西學東漸影響下,中國社會轉型變革的歷史縮影。然而表面的光鮮難以掩蓋政治、思想層面的全面落后。
這樣學下來,學生足以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中國古代史方面,他一般會推薦《國史概要》,雖然是史學大家寫的,并不因學術性強而讀起來生澀,是很好的入門類書籍。有考上復旦大學的學生后來跟他說:樊樹志老師的課很搶手,根本選不上。
世界史是他較為擅長的領域,讀研期間,他看的多是英文原著,對高中學生來說,并沒有大把的時間去完成原著的閱讀。他給學生推薦《世界通史》系列,三本書分別講前工業文明的歷史、工業文明下的歷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轉折。
由于滬上高考會考國別史,他又會推薦英法德美四國的通史。胡新勇認為,“通過這些閱讀,學生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歷史進行系統梳理,形成了對國家歷史的貫通感。一方面,豐富他們的眼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們的高考。”
胡新勇教書之余做大量閱讀,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做一名學者型教師。他最近買了一套日本作家寫的《秦漢史》,想看看日本學者是如何看待那段歷史。他還買了《哈佛中國史》,希望從外國學者的視角去看中國。對比下來,他發現,多數教材中,在撰寫中國古代史時,還是傳統的視角,以王朝的更替為線索,平鋪直敘地講一個朝代的建立、鼎盛、衰落。外國人寫的中國史則不同,他們會選取某一個朝代比較重要的點來深入論述,到了隋唐講三省六部制,到了宋朝講商業革命。他慶幸的是,松江二中使用的華東師大版本歷史教材,剛好吸取了按文明史編排的優點。
高中的課程較為緊張忙碌,胡新勇會采用一些新鮮的方式激活學生。在講到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時,他會提供李鴻章的奏折、書信等一手史料,讓學生結合相關事實去全面理解和認識。這種方式使歷史變得有血有肉,而不是干巴巴的事件,討得學生很喜歡。
他開設了一門“世界軍事之謎”選修課,為學生講古今中外戰爭里面常常忽略的細節。比如,他講到東周時期受禮樂制度文化的影響,戰爭遵循禮制,打仗之前,都會提前下戰書,告知對方。現在重新提倡傳統文化,但很多禮節已經遺失。到了一站二戰,他就講飛機、坦克這些決定了戰爭勝利與否的因素。包括計算機的發明,核武器的研發,都是由于戰爭事業的推動。戰爭時期的發明,也可以用于和平事業。他認為,這能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不囿于一國或者某一視角的思維限制。
近兩年,借助上海本地的資源和平臺,他開始組織學生參加歷史寫作類比賽。歷史寫作類競賽很少,一般都是數、理、化、生、信息科技、語文、英語的競賽,胡新勇認為,滬上有兩大賽事具有開創性:華師大的“青史杯”歷史劇本創作大賽突出以歷史事實為素材,進行文學性的劇本創作與藝術加工,以培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興趣以及編寫劇本的能力,突出的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復旦大學的“博學杯”側重于從史學研究的角度、學術規范的角度選拔有史學素養、熱愛史學研究的青年才俊。
去年,中東地區動蕩留下許多兒童難民,尤其是意大利海灘的一個小孩觸動了人們的神經,他引導學生策劃選題,寫出《納粹統治下的德國戰爭兒童生活狀況研究及反思——〈被遺忘的一代:戰爭兒童訪談錄〉讀介》一文,給其語言潤色及學術規范的指導,最終學生獲“博學杯”二等獎。
2016年,他組織學生參加了“青史杯”全國高中生歷史劇本大賽。學生的劇本雖沒有獲獎,但他認為,史學寫作的學習改變了學生認為歷史就是背誦記憶的傳統認識,豐富的史料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跳出教材的視野局限,有助于培養歷史學習探究的興趣和動力。明年他還將組織學生參加。這都與他世界史的研究背景有很大關系——開拓視野,兼聽則明,培養獨立思考的思維之外,將有價值的思考進行梳理和總結,以多種形式呈現。
帶高三的過程中,他的生活也跟著忙碌。首先是備課量很大,加上他一般都是自己編寫校本課程開展教學,自己編寫原創習題進行訓練。加之,他有著對學生進行差別化指導的習慣,每次考試后要對學生進行面批,針對學生的情況提出改正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雖耗時間,但學生的成長很快。
生活上,他的業余愛好是研究菜譜,制作美食,尤其對河南的面食非常拿手。高考之后的暑假,他將帶著孩子首先回老家探望,再出去走走。

胡新勇認為,史學寫作的學習改變了學生認為歷史就是背誦記憶的傳統認識,豐富性的史料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跳出教材的視野局限